分享

内倾型人与外倾型人?

 赶路听风 2014-02-22

外倾人最大的心理问题症结在于异化。他们倾向于较少条件甚至无条件的屈从于外部世界的准则。在某个程度之内,这是客观。超越了这个程度,就是异化。

内倾内倾


最近喜欢上了荣格的《心理类型分类》

     荣格以人与环境互动模式的不同,将人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大类。这是基本的粗分。其间,还细分为情感、思维、直觉和感觉,四个分属。这样就是八类人格。现在国际最流行的职业心理测评MBTI,就是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十六种人格。

     什么是外倾型人呢?就是认知世界时,以外在客观事物为核心。这种人容易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但这种和谐有个限度,那就是止于迷失自我。因为外倾型人很容易忽略内在的自我。

     内倾型人呢?就是认知世界时,以内在的自我感受为核心,倾向于将内在的感觉和观念投射到外部环境中去。这种人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观念与现实的冲突。

     这种分类其实对我们认识生活和认识别人,有很大的意义。

     人世的诸多纷扰,根源在于难以体会和理解别人。不是不想,是的确很难。按照荣格的解释,在外倾型人眼里,内倾人不是独裁者就是神经病。尤其今天的文化,注重实证,轻视体验和感悟,这使得外倾型思维成了社会的主流标准。也可以说,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外倾型的社会。

     外倾型社会的好处,是科学精神、务实精神的发扬,是注重社会规范和物质文明建设。但弊端也很大。因为在外倾人看来,感悟、精神、心灵等等,全是幻觉,不是客观存在。对此,荣格有段很精辟的论述,“只有病态的心灵才会忘记认识必须要有主体,倘若不是因为我知,便没有任何认识可言,便也没有世界可言”。他还说“主观因素是像海洋宽广和大地辽阔一样的具体事实”。对内倾人而言,这的确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他们却无法在外倾的社会形态中得到印证,或者说印证起来非常苦困难。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敏感多思,注重自我感受的人。他们在面对这个物化浅薄世界时有种苍凉无奈,乃至病态的屈从与逃避。这些人就是内倾型人。社会的相对少数。他们在一般人看来,有些神经质甚至有妄想狂。思想丰富,行动力很差。对自己关注的事情,无论事业和爱情,总是先有一套精致完备的理论,然后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或者说用实践去印证自己的理论。他们被认为是不现实的,缺乏效能的,主观的,愚蠢的。其实,他们反而有着更加丰富和聪慧的心灵。一般人奉为圭臬的那些社会准则,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屑或者一定要弄明白为何如此。

    一个杰出的内倾型人,是更容易感悟真理的人。是这个物质世界里,精神与情感的维护者。在研究领域,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他们往往是天才。他们抵达的深度和目光的长远,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内倾型人心理病症的根源,是自我理念和感受加诸外部世界后受挫。这种挫败感会以情绪或情感的方式返归内心,使得身心失去平衡。抑郁症患者中,内倾的人居多。他们会变得过分敏感,悲观,有的人会在个人生活中变得独断主观,不可理喻。更多的内倾型人会选择不同程度的封闭自我,尽量少的与外界接触,起码在接触时不要投入热情。比如,生活中有一种人,永远一副和蔼微笑的面具,但深入接触会发现,他的内心是封闭的。那么当你了解了内倾与外倾的理论后,也许你可以用另一个视角去解读这样的人,他们只是太怕受到伤害,因为他们与世界接触时的核心只能是自己的感受和理念。

    当内倾型人封闭自我之后,自我意识随后会急剧成长。如是,他们征服外界对抗外界的欲望会更加增强。这种不可遏制的对抗导致的最后结果,就是内倾人往往会选择贬低自己的人生准则。注意,是无奈的贬低而非自发的修正。对此荣格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个体的精神自由受到不光彩的经济依赖的束缚,个体的行动自由在公意面前战栗不安,个体的道德优越感陷于低下关系的泥沼中,那么他的支配欲只能以可怜的渴望被爱而告终”。这种对爱的乞求,就是典型的内倾型心理疾病的征兆。

   如果荣格是对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作为一个注重感受注重理念的内倾型人,在遭遇生活的挫败之后,首选要更加坚持自己的人生准则。当你反思时,首选要质疑的是自己的欲望,而非原则。两者都不质疑而坚持到底的强悍内倾型人,就是希特勒那样的人。

他们务实、简洁,大多是行动派。社会规范就是他们的价值准则,反过来说是他们制定了物质世界的种种规则。他们因形就势,非常客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显得没有自我,其中发育良好的,会被认为大气。

    他们对诸如精神感应、信仰与轮回这些无法被科学印证的事情毫无兴趣。科学与客观是这种人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也是他们价值体系的核心。如果你告诉他们,没有绝对客观的认识,告诉他们这个三维世界之外还有四维五维空间,告诉他们直觉可以抵达真理,他们会觉得你精神有问题。

    他们是社会的中坚,与其说他们维护了主流标准,不如说主流标准就是这一类的人的自然结晶。

    一个人总是无条件的适应外部环境,这需要做到一件事,就是压抑自我。对外倾人而言,自我是个障碍,最好忽视。但自我又是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尽管它没有形状。作为补偿,外倾人的心灵深处都是非常自我的。个人意志最大程度的满足,对这一类人而言是不可遏制的欲冲动。由此可以解释,不为了赚钱而拼命工作的商人,为了一份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而牺牲了所有人生乐趣的人。释放被外部环境压抑的自我,是这种人行为的最深刻动机。

    外倾人由思维模式决定的,对自我成长经历很少反思,对那个自我的形成知之甚少。由是会引发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当外部环境与内在自我需求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外倾人会不知所措。一旦他们赖以与这个世界充分接触的外部准则变更,他们会像失去父母的孤儿一般。而这对内倾人而言,从来不是问题。因为内倾人眼中外部世界的规则本来就很可笑。

    遭遇人生困境的外倾型人,会产生严重的人格分裂。酗酒、吸毒、暴力型自杀多发生在这类人身上。

 

 

荣格总结说,我们的文化是外倾型的文化。所以,先天注定的,内倾人处于一种劣势。

     内倾人独特的自卑感,除了源于作为少数天然所感受到的否定和压力,另一个原因在于潜意识里的补偿作用。荣格一个著名的定理就是,在潜意识层面,内倾和外倾是截然相反的。因为他认为,潜意识对意识存在一种补偿作用。也就是说,在意识层面里,外倾的人聚焦于外在事物,但在潜意识层面外倾人非常自我;而内倾人则刚好相反。可以想象,作为一个社会的少数,而在潜意识里,又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向往,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也可以这样说,所有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人,其实在潜意识里,都对世俗生活有着强烈的不可遏制的向往。但问题在于,当一个内倾人将自己付诸社会实践时,由于他思维模式决定的,他只能将自我的感受和理念向外投射。于是,对抗就产生了。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说是外在的压力使得我们屈从。其实,我们很少转换角度去想,是我们内在强烈的欲望投射于外部世界,而这种投射在与外部世界冲突时产生的能量回溯到我们自身。解决之途呢?无外乎两个,调整我们的内在理念,控制我们的征服欲。

    对于内倾人来说,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控制自己的征服欲的同时,还要坚守自己观念中正确的东西。一个经常出现的例证就是,当我们因为良好的动机而受挫之时,我们很少去检查这动机中恶的因子,很少去检查我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谬误。而简单归因于,好人没有好报。

    外倾人往往会因为这种行为的怪异,而将诸如“精神病”、“自以为是”等贬义的描述加在内倾人的头上。外倾人很少会想到,很多人之所以怪异和不可理喻,只是因为他们恰巧作为少数而不大适应多数人制定的准则。

    其实,外倾人貌似适应性较强,那只是一个幻觉。外倾人的优势只在于,自己是制定规则的大多数。也就是说,现行的规则对于外倾人比较好理解。但是,在个人处于人生困境之时,其实外倾人的适应性远不如内倾人。因为外倾人比较难于建立属于个人的规则。所以,外倾人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运气。

    外倾人最大的心理问题症结在于异化。他们倾向于较少条件甚至无条件的屈从于外部世界的准则。在某个程度之内,这是客观。超越了这个程度,就是异化。

    由于较少关注自我,外倾人总结自身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所以,重复同样错误的情况在外倾人身上最多发生。有时这种情况很像是“鬼打墙”。这在内倾人看来,同样不可理喻,所以会冠之以“愚蠢”。对于自身行为规律的总结,是内倾人的强项,他往往一眼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而对于外倾人而言,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内倾人与外倾人的划分,在具体操作中不是很简单的。我个人的经验,人在不同阶段和环境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但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在认识他人理解他人时,多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简单的将一个人归为神经、愚蠢、物欲、不现实之前,也许我们该想想,他是外倾还是内倾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