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象学理论介绍

 汉斯理论馆 2014-02-22

 

 

意  象  学

作者:韩妙第

 
 

图片提供:艺术家王韵

 

日期:2014年2月28日

 


意象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中国人对于意象的论述最早始于汉朝, 汉 王充 《论衡·乱龙》:“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然而意象究竟是什么?至今各说各的。所以各说各的,既说明各自的说法都能存在,当然也说明各自的说法都有缺陷。造成这样的格局不外乎就是说明以前所有的专家对“意象”概念的解读基本上都属于雪地雀爪一般的到此一游。而且自从上一世纪奥地利的学者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这一领域进行拓展之后,更引发中国学者的一番激动,因为这和中国上古的学者所谓的解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在当代中国,这一现象呈现出滥觞之势。

那么“意象”究竟为何之“象”?

本文通过“递归性”和“字本位”对意象进行探究之后,首先发现“意象”属于认知状态之一。同时也发现,“意象”概念不是中国学者传统的定义:“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或者说:“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这也是“审美刺激(刘海涛教授语)”

意象”在辞海是这样解释的: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而且现在很多的学者将“意象”解释的太唯美和诗意化了。如果从个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到也不失为一种娱乐。问题是学术,而不是娱乐。呵呵!

事实上如果确实如上面所说,学术倒也至于纷争。问题就在于至今上述那些定义都有着致命的错误。因为首先“意”是“意识”的“意”,而非“意念”的“意”。因为在这样的定义上,真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意念和意识在认知的角度上是有着层次差距的。而且,是意识涵盖意念,还是意念涵盖意识?同时,“意识”具有“有意识”、“无意识”以及“潜意识”三种状态,究竟那一种是“意象”状态?最后,“象”也不是“物象”的“象”;因为“物象”具有泛指性。试想一下,无边无际的阐述怎能令人信服?所以,如果连这些基本问题都未搞清楚,要想得到真正的定义确实很难。当然,我对“意象”的定义或许绝非完美。但是重要的是,我能够通过这样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一门学科。并且,用这样的论证和推理办法,演绎出“意象”这门理论的学术。或许,这将激发你去关注并介入“意象学”理论的研究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