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在笠社中受到很高评价,他与许达然可谓双星高照。林焕章甚至扬言道:"比起洛夫的魔歌诗集来,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在此暂不论列谁人高下,从中倒可以看出同仁们对他的抬举。詹冰说非马的诗有高度的浓缩和长距离飞跃;绵连说他的诗的特点是有意想不到的突变或转弯;李敏勇说非马的结构安定完整,以最简单的形态演出严肃的主题;郭成义认为非马有很好的断连技巧;李魁贤概括出他是典型正牌的意象主义者。
不错,非马除思想上切近现实,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观察深刻,意象精确突出,用事平实明快简洁,还有诗句压缩省减,善于运用逆反突变手法。多年来,台湾诗评家对非马分析得十分到家,笔者无不激赏。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似乎忽略了非马的思维方式。窃以为,此种意念入的方式,或许是窥探非马诗路的一个要害关口。
意念,在本质上是属于理念范畴。理念是经长期积淀的观念概念的产物,是思辨逻辑的结果。而意念是带有更多短暂的、偶发的、随机色彩的理念,是理念未经积淀的、未经确定的"前沿""边缘"状态。由于意念是一种准理念,且往往同感觉、原生印象紧密联系胶合,因此可以说,意念也是诗诞生的一种"源泉",或者说,意念与感觉、印象、潜意识、情绪、知觉、智性等心理要素一样,也是能够进入诗运作的一种方式。不知为何,非马这一特点竟被彼岸诗家所淡忘,几乎无人触及。
非马容易采取这种入诗方式,我揣测可能有两点原因:
一、严密的科技训练促成他强大的理念思维优势,知性认知事物的方式促使他把握世界常以意念为先导,而不是以感觉为先导。
二、缜密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概括力往往使他不愿在表象上兜圈子,而是"跳脱于事象外在的控制",直入底里,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抽取。
他的特点是无意对物象作大量细致的感性描述,而是对其某一属性特征进行哲思性"演绎",在正向方位上常有深化之掘进,在反向方位上常挖出与众不同的新见,且由于构思巧妙,切入角度"狡黠",篇幅短小而有相当的爆破力。随便抽样一首《鸟笼》:
打开
鸟笼的门
让鸟飞走
把自由
还给鸟笼
该诗不对鸟及鸟笼作任何具象描写,仅仅抓住鸟与鸟笼的关系,切入一个巧妙的观照视角;故意变动对象双方的位置,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关于自由的"怪"论。
仔细分析非马意念入诗方式,常见有这样几种类型:具象意念、关系意念、逆反意念、观念意念、突发意念、对应意念。
具象意念:
具象意念的诞生,常由对象具体生动的感性表象引发主体的"感触",故这种意念带有很鲜明的形象性。如《毂子之歌》之三:
刀下的/一滴/血/还骨碌碌/在盘里/转/嗜血的眼睛们/便一拥而上/抢个/精/光和尚头上/三颗/点歪了/的戒疤//你教他/如何/清静/得起来。
显然这首诗的构成首先是由六点毂子图像产生意念,由"点"的形象唤起诗人心中的"诗想",意念就在生动的表象上顺随其鲜明特征而自如展示。具象意念的成功就在于具象与意念获得水乳交融的统一。
关系意念:
起泡的/脚/扭曲着/向鞋子/觅求/妥协//知道脚/历史感深重/想留下痕迹/沙/在茫茫大漠上/等它//无聊的/脚/在地上/重重一顿/便满天翅膀/东南西北/乱飞
这只是《脚》中的一、四、五三段。其实全诗是写脚与其他事物的七种关系: ①脚与鞋, ⑧脚与手, ③脚与脚, ④脚与沙,⑤脚与鸟,⑥脚与历史,⑦脚与转。这种关系意念的入诗方式,一般是先把焦点准主意象(如脚),然后再由主导意象引发与之关联密切的各种子意象,即寻找物象之间的内外在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发散式完成组诗构想。
逆反意念:
霓虹的手/在黑夜的天空/珠光宝气地抚着/越胀越便便的大腹//走在打着饱嗝的/台北街头/我却经常/饥肠/辘辘 ——《宵夜》
由街头饱胀的意想转而为饥肠辘辘的感受,这显然在意向上作了180度的逆反转折,这种方式非马运用得十分娴熟。霓虹灯抚摸着打饱嗝的街头,主体诗人的联想则朝相反的方向延伸,这种瞬间的相反联想往往构成逆反意念,而意念的忽然逆转往往产生很强的爆发力,非马诗歌的爆发力不少源于此。
观念意念:
见首不见尾的/龙/我想我永远不会知道/你是禽是兽是神是人//或者你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传说在东方/一个美丽的岛上/你/留下了不少/传人
观念入诗往往是根据对象属性或某种特征所给定的概念、结论,进行诗的"回炉"处理,努力于其间寻找深化的突破口或试图引出另一层意思。非马一些动物诗诸如《牛》、《羊》、《狗》、《马》,常常无视其外在感性特征,而直接抽取其内里本质进行挥发性提升。处理巧妙,可望获得哲思性品位;如若写多了,往往有理念过多之嫌。
突发意念:
《岛上》一共十节,各节基本互不干系,忽儿阳光,忽儿讨价还价,忽儿斗鸡,忽儿团圆,忽儿交通,各种想法、各种念头,拌搅各种世相,下面录下四、五、六三小节。
看另一对公鸡/在烂泥坑里追啄//只为争/谁最,绅士
停电的中秋夜/人们才突然想起的存在//这么暗/谁晓得莲蓉里有没有蛋黄
脚在追逐车轮/车轮在追逐脚/只知道/零路车仍兜着它的圈子走,而搭客却都变了模样
突发意念,如以单个或少数形式出现,则形成印象诗、意念诗;如大面积涌现,则往往形成诗的意识流。当然,这种随机性偶然性很强的突发意念主要来自潜意识。适度展现突发意念,无疑是对人的潜意识真性的成功开发。
对应意念:
卖艺的猴子/学人的动作/伸手向人/要铜板//卖艺的人/学猴的动作/伸手向猴子/要铜板
自然与社会、人与动物是两大对应系统,诗的对象化工作往往就在这两大系统中进行转换,无怪乎,象征主义要提出寻找客观对应物。这首诗的生成,明显是出自猴一一人、人一一猴的对应感触而发动的,在对应撞碰中往往溢出另一层深深的底蕴。所以,对应意念,充当了抵达象征境界的"入口处"。
意念,在现代诗人心理图式中,虽比不上潜意识、情绪、感觉、想象、悟性重要,但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意念既可以充当诗的触媒,又可以完成诗的引爆。意念与感觉有机联合,物象更具质感;意念与想象联想结合,意念更具腾越挥发的性质;意念与情绪合流,则诗情诗思更富跳脱与力度;意念与思辨挽手,容易走向哲理的方位;而意念与智性合谋,可能产生悟性的升华。
非马成功地走出一条意念入诗的路子,不过恕我直言,少数诗有理念之嫌。虽然他斩断明显的思辨过程,还是免不了过浓的观念色彩。依我陋见,走这类思维路子,最好的方法是做到意念的感觉化,或感觉的意念化,而尽量避免观念的意念化。远在芝加哥核反应堆旁,深谙各种中子粒子变幻反应之妙的非马,不知以为然否?
世界汉诗协会佚名/ 铃歌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