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丹阳:远近之术割裂历史文化血脉

 啸海楼 2014-02-23

赵丹阳:远近之术割裂历史文化血脉

新學社
  

弄权者的阴暗心理揭露:

 

 

但凡是一种规划、谋略,有为终岁之计、长远利益考虑,而暂时不贪图眼前利益的;也有力求救弊治残、扶危救困而立竿见影的。二者虽急渐有别,目的却一致。譬如大型企业的领导人、社团的负责人乃至国家高干都知道躬行卑政,对下施行王道德化的统治适合于全局性、长远性的治理,但是推己及人、以信取人、体恤下属这种仁爱的做法,并不能及时得到回报,起码要三五年甚至一二十年才能凸显其效果。可如果心性浮躁,急功近利,因为得到回报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而放弃王道德化的路线,剑走偏锋,终究难以立身。

 

 

而讲究权谋、威猛暴烈、注重技能、刻薄寡恩的统治(或手段),可以弥补王道德化的疏阔不足,随机应变,处理具体的紧急事务。譬如决机于两阵之前、政斗商战、警恶惩奸等等。但总的原则还需是“以正合,以奇胜”。如果‘正’的力量不够,即使趁敌不备,发起暴攻,略有小胜,也还是离消灭敌人大有距离。

 

值得一谈的是赤壁之战,大部分读者总认为周郎得胜的原因不外乎是北魏集团军心不齐、疫病困扰,最重要是天不作美,遭致火计奇袭。

 

其实,“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这种浅薄通俗的道理,公瑾哪能不知道呢?如果他选择的作战地点不是赤壁,自己手下的劲卒不精明强悍、以一敌十,那么恐怕东吴还没有撑到“黄盖火袭”的时候,已经全军覆没了。孙刘联军之所以能败曹,其军事原因不正在“地形”、“将领素质”、“士卒强度”这三种“正”的力量上吗?

 

(作者按:赤壁这个死亡战场,主要集中在一个约100多平方公里的岗地湖汊地形区域。此处湖泊广布,河道纵横,相互沟通,在众多湖沼之间零星分布着大小几百座山丘。这一优势的战略地形一方面适合于屯兵积粮,另一方面广阔的水域便于操练水军,水上交通便利易于联为一体。更何况江岸一赤壁矶,直伸江心,扼守江口,成为阻击曹军顺江东进的一把利剑。)

至于没有火攻之策,江东豪族将“尽为之虏”这种腐儒之谈,不也是后世的小说家为了故事的曲折离奇、摄人眼球而夸大的说法吗?!(实际上就算没有火计,双方至多相持不下)

 

由此可知:凡事要以行乾坤正道为主,诡谲奇谋为辅,不能任意颠倒,否则即使成功也是昙花一现。远近之数要各有所察,当慢则慢,当快则快。

 

但是如果精英高干、企业家和基层领导都秉持这样的原则,最大的受益者不就成了老百姓了吗?自己又如何从中谋取私利呢?所以“聪明”的上位者经常让百姓在本该尽快得利的事情上从长远利益考虑,不要计较眼前的“小利”;在本该从长远利益考虑、循序渐进、不能急躁贪功的事情上,又忽悠大众需尽快有所建树,莫要辜负大好韶华。正与奇互相颠倒,远近之数参杂不辨,正是大多数人在不该短视的地方盲目希求速成、恶搞投机而在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的事情上漠不关心、愚蠢糊涂的主要原因。

 

 

漠视当世急务,妄言长久之计的案例:

 

案例一:

 

 

宋襄公和楚人在涿谷上打仗,宋人已经摆好了阵势,楚人还没有完全过河。宋右司马官购强快步上前进言道:“敌众我寡,请在楚人半渡,尚未摆好阵势时出击,一定能把他们打垮。”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过,‘不要再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不要捉拿年事已高的人,不要在别人危险时再推一把,不要在别人困迫时再加一码,不要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现在楚军没有完全过河就去攻打,是有伤义理的。还是等到楚人全部过了河,摆好阵势,然后再击鼓让战士们进攻吧。”

 

右司马说:“仁、情、义、理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需要长期践行才能赢得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然而决机于两阵之前,当务之急是打败敌人,这个时候讲求仁义太迂阔渺远了!”襄公说:“不快回到队伍里去,将按军法处置!”右司马回到队伍时,楚人已经排好行列、摆好阵势了、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人大败,宋襄公伤及大腿,三天后就死了。

 

这难道不是襄公远近不分的恶果吗?

 

 

案例二:

 

 

楚国的一对夫妇领着儿子游湖赏花,儿子因贪玩不小心坠入河中,大呼救命。孩子的父亲不熟水性,不能下水,孩子的母亲会两下狗刨,忙即要跳水救人。

 

孩子的父亲劝阻道:“做事怎么能不缜密思考,以求万无一失呢?就你那两下狗刨,救出孩子的可能性虽然也有,然而不过三四成。这世间难道还有比越国人更善于游泳的吗?我在越国认识‘赖三’,他的水性极好,今日正可以派上用场。”于是和妻子跑去越国找赖三。

 

孩子已经淹死了。

 

父亲因此悲恸无已,哭瞎了双眼。

 

事到临头、迫在眉睫而不动用应急策略,赶快下水救人,还提什么‘谋定而后动’的疏阔宏论,即使死了儿子,不也是报应吗?

 

 

案例三:

 

 

清朝末年,洋务企业的两广首脑吴志凡着力发展烟土生意,却对手下肆无忌惮的贪污行为置若罔闻。谋士劝他说:“贪污的行为已经肆虐到极点了,大人不能放任不管。”吴志凡道:“西学东进以来,我大清上下举国皆知——体制才是反贪的杀手锏。在上位的人不实行君主立宪,在下的人不奉行分权制衡,我怕贪污的根源无法禁止!”

 

谋士道:“禁止贪污根源的事要慢慢去做,眼下急务是官员贪墨,崇洋媚外,勾结洋人,请大人当机立断,惩处元凶首恶。”

 

吴志凡笑道:“体制不完善,即使将洋务企业的官员全部处死,也还是无益于反贪倡廉!”

 

谋士道:“完善体制不等于要暂时放过这帮害群之马!”

 

 

吴志凡怒道:“木头将折,必因虫蛀;墙体损坏,必有裂隙。然而树虽然生虫,不刮风是不会断的;墙虽然有缝,不下大雨也是不会坏的。我们暂且把搜集贪官证据的时间用来完善体制,三五年之后,不就政通人和了吗?”

 

不到三年,吴志凡所负责的企业就被洋买办做空了。吴志凡悔恨无极,于是自杀来向李鸿章谢罪。

 

 

案例四:

 

 

费仲劝说商纣:“西伯姬昌能干,百姓喜欢他,诸侯依附他,不能不杀;如果不杀,一定会成为商朝的祸根。”殷纣王素有“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识非”的能力,怎么会不知道费仲说的一语中的呢?然而他终究较有城府,再三考虑,说道:“既然他素有贤名,那么杀掉他就需要长远而缜密的计划,如果急于铲除,做的事情不符合理据,我怕天下的诸侯会齿冷。”

 

 

费仲道:“一日纵敌,万世之患。守住祖宗的基业是当务之急,以仁义昭示臣民却是长久之计。现在由‘当务之急’所衍生的祸患迫在眉睫,而您却在这个时候放眼长久之计,打算徐图缓进,敌人会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吗?”

 

纣王担忧道:“我征战四海,每战必捷,虽然使殷商的土地扩大了不下一倍,然而却让士卒与百姓心生怨怼。现在全天下的百姓都期盼和平。我如果贸然杀掉老贼,恐怕会引起战乱。那时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千里之内,皆为焦土。而我也将背上挑起战端的恶名!”

 

费仲道:“现在不杀他,以后的战争一定更加惨烈,牺牲的人会更多。您的百姓祈盼得到和平,您的敌人却祈盼得到皇位!请考察这件事!”

 

殷纣王无奈道:“我不是不想杀他!而是他表面上打着正义的旗号,而且善于营造舆论氛围。我现在杀了他,得到的将是天下的唾骂!这事必须慢慢来。”

 

费仲叹道:“与祖宗的江山相比,一时的唾骂又算得了什么呢?失去了江山,‘汗青’将由别人完成。您将得到历史的唾骂!”

 

纣王不听,于是商朝灭亡了。诗经上说‘事情到了紧急时刻,就不能再拖了’,就是这个意思。

 

 

案例五:

 

有一个在县里任职的官员对当地贯彻“饥则食,饱则弃”的原则,他常对家里的人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我还能呆在这个位置多久呢?我要在在任期间争取帮儿子挣一套大房子。总之有礼就收,有钱就拿就对了!”而对于他所建的对百姓毫无益处的形象工程,他总是欺骗百姓说:“为了建这个工程,的确多向你们征了些税,而一时半会儿又没给你们什么益处。但凡事需从长远大局考虑,怎么能计较一时的得失呢?我预料三五年后必定产生效益。”

 

当地的百姓因此坐等了四五年,也还是没看到“回报”,纷纷跑到县里上访。

 

县里的负责人说:“你们找的人已经调到市里了。”

 

现今有在职期间不拿出政绩,而用“大众百姓应从长远利益考虑”这一理由欺骗人民,进而颠倒‘远近之数’的。大都是上述说的这一类。

 

 

案例六:

 

洪武年间,陕甘大灾,百姓几乎要易子相食了。小吏黎德诚想要少走些形式,提前三个时辰开仓赈济。钦差刘玄说:“不可以这样做!例行巡检、视察灾情、统计人数、防范冒领等等环节缺一不可。这是朝廷的法度!品德高的人做臣子,面北献礼,效忠君主,没有二心。在朝廷不敢推辞贱事,在军队不敢推辞难事;顺从君主的行为,遵从君主的法令,虚心等待命令,不做冒韪创新之事。这是《韩非子有度*第六》中的大道理,也是经国纬政的长久之计。如果每个官员为了急务就破旧立新,那么天下将如何治理呢?”

 

 

于是坚持走完形式再开仓赈济。当天,饿死的人比往日多了七八十。

 

 

本该弘思远益,却急于求成的案例:

 

案例一:

 

小丽是一个虚荣心、占有欲极强的靓丽女孩,无时不刻都思考着如何扬名立万,赚取大把钞票。他的朋友劝她说:“坚忍不拔,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再加上天时、人心、势位、技能四项因素的配合,你一定能够成功。”

 

小丽骂道:“你二货吧!说的是人话吗?这样太慢了!不如夸饰自己的性器官,然后自拍并上传到网上。”

 

当天,小丽的艳照被转载了十多万次。许多黄网、鬼故事书“慕名而来”,付给她报酬,请她来做封面。

 

然而两三万的报酬不足以长久养活自己,于是被迫去找正经的工作。

 

在测试中,她的笔试成绩位居第一,却在面试中被主考官认了出来。

 

主考官以为她寡廉鲜耻,为了个人利益什么都敢做,没有录取她。

 

现今政、商、影三界有想追逐功名大业而却不从长远发展考虑的,大都像小丽这类。

 

 

案例二:

 

有一位导演私下想翻拍古典名著《西游记》,剧本已经写到了第七十八场——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但最终没有定稿的原因,是不知道这一集该在哪浓墨重彩。于是找来资深编剧,问道:“这一局在哪可以出彩呢?”

 

 

资深编辑回答道:“国丈精彩、霸道的言论,唐僧的反思,悟空与国丈的对打。其中前两场较为重要,能给观众以启迪和思想冲击,一定要让演员背熟台词并融入进去。后部分一定要求演员武术底子不错,再加上特技效果就可以完成了。这样实现了视觉与思想上的双重冲击。谁能不震撼呢?”

 

导演疑惑道:“国丈哪里有精彩、霸道的言论?唐僧为什么要反思?”

 

资深编辑道:“唐僧见过比丘国王以后,曾向国王叙述佛教的精神,欲以让国王修德律己。但是国丈的见解更胜一筹。”

 

导演茫然无措道:“我不知道有这回事,你具体说说。”

 

资深编辑道:“唐僧: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但使一心不行,万行自全;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

 

国丈:

修仙者,骨之坚秀;达道者,神之最灵。携箪瓢而入山访友,采百药而临世济人。摘仙花以砌笠,折香蕙以铺锑。歌之鼓掌,舞罢眠云。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施符水,除人世之妖氛。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运阴阳而丹结,按水火而胎凝。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应四时而采取药物,养九转而修炼丹成。跨青鸾,升紫府;骑白鹤,上瑶京。参满天之华采,表妙道之殷勤。比你那静禅释教,寂灭阴神,涅般遗臭壳,又不脱凡尘!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

 

导演骂道:“你他妈的神经病吗!把这段加进去,有谁看得懂呢?况且正义者的言论,又怎么可以输给邪恶者的话语呢?”

 

资深编剧道:“以前的影片、电视剧、动漫之所以不太成功,是因为正邪矛盾冲突不激烈、正邪双方人物刻画不丰满、个性不鲜明突出、反面人物大都没有自己的思想哲学体系、反面人物一出场就恨不得被正义的一方吓死。但在生活中却不是这样。众所周知,能篡夺国柄之人,也必是聪明才智之士。国丈能把国王架空,自己呼风唤雨,难道毫无可取吗?您如果把国丈改的一无是处,难道是吴承恩的本愿吗?况且哲学上说‘正义虽然必然战胜邪恶,然而却需经历荆棘满途’。适当增加反面人物言语之犀利,思想之深远,不是可以更贴近社会现实状况而赢得青睐吗?”言毕,呷了一口茶,又续道:“这场浩大的僧道辩论,完全可以移风易俗、与时俱进的翻译成现代文,再给双方加上一些‘酷雅’色彩,又怎么会担心没人看呢?唐僧被辩败,就会反思,反思就会和道教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所得到的‘正义理论’就更接近于‘实质正义’。这样虽然第一次观众看到我们的作品会感到艰深晦涩,第二次就会感到言之有物,第三次就会融入其中品评是非,不也很好吗?”

 

 

导演吼道:“你以为拍戏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吗?看到三遍以后,观众才觉出有味道,钱赚的不也太慢了吗?现在想要赚快钱就必须搞怪搞笑。翻拍的西游记要想火,必须融入网络中的言语和笑话!”

 

资深编辑无奈道:“专图一时之利而不为长远打算,我料定这回的西游记没有几个人赞许。”于是辞职而去。

 

 

一年后,导演将新拍的西游记上传到各大网络电视首映。观众们初始时觉得唐僧仁爱、怯懦,进而觉得他愚仁、死板,最终以为他虚伪、做作。现在‘唐僧’这一名词更直接被网友转化成‘贬义词’了。

 

 

(作者按:此事的正面教材是:金庸的武侠作品每每爱以山川美景、锦绣诗词开头,作品中美文佳作充塞其间,细细品来,使人倍觉精神爽利。在金庸写《倚天屠龙记》时,一个朋友劝他说:“第一章‘天涯思君不可忘’,开头是这么大篇诗作‘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太清秀古韵了,怕香港的青少年接受不了吧?为什么不融入‘一分钱小说’、‘十分钟小说’中的快餐元素与商业元素呢?”

 

 

金庸的书迷们回答说:“先生的小说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正邪交锋激烈雄壮,中心思想寓意深刻。即使第一次看了不被吸引,又有什么关系呢?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与销路,不能不从长远考虑啊!”

 

其后,金庸先生这‘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小说,无一不被翻译为十三国言语,风行亚洲。

当时与他在港、澳、台地区能够争锋一时的商业快餐,也都很快销声匿迹。)

 

 

案例三:

 

叮在一头肥猪身上的三只虱子,互相争吵起来。有一只虱子经过它们身旁,便问:“你们为什么吵啊?”三只虱子回答说:“我们在争猪身上肉肥血多的地方。”那只虱子说:“难道你们也不怕腊祭之日烧茅草杀猪祭祖,连你们一起烧死吗?你们又何必在这上面计较呢?”

 

 

三只虱子听了醒悟过来,知道还有长远利益要考虑,于是赶紧聚在一起,拼命吮吸猪身上的血。猪因此而变瘦了,到了腊祭时,主人就没有杀这只猪。

 

 

案例四:

 

 

张明瀚是个成绩中下等的落后生,常常玩物丧志,沉浸在魔兽争霸、侠盗猎车等网游之中。好在经过一次专家的讲座,他终于深明利害,觉得决不能再无所事事了,于是努力学习,加倍做题。在一个月后的模拟考试中,他的成绩反而不如以前,由430分下降到了390分。家长和老师因此认定他没努力,认为他准备破罐子破摔,于是对他非常失望。

 

 

成绩的提高哪里是靠一两个月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呢?如果学生所努力的方向与应试教育的思路相悖,即使整天不眠不休、刻苦复习,提高的也仅仅是学问而已,难道可以提高成绩吗?即令学生所努力的方向符合应试思路,所做的题型是常见考题,成绩下降也并不奇怪。据美教育学家调查显示:每个努力应考的学生,其成绩曲线都呈波浪式前进,时高时低,总体趋向却是越来越高。

 

为了自己的成绩平稳提高,自然要舍弃自己所偏爱的学科,把精力匀在自己所厌恶的科目上。喜爱并擅长的学科被暂时放下,自己所复习的(也就是其厌恶的科目)科目的试题却没有被考到,如此一来,成绩暂时下降不也合理吗?

 

成绩曲线如果能随着学生的努力和懒散立时或高或低,为什么有些学生看似轻松却成绩优异?有些学生豁尽命力还是一再落榜?

 

 

另一种说法是:张明瀚是一位网络公司的业务员,业务水平一向位居中上等。这个月公司里新增了一项业务——手机数字版权业务(俗称无线小说)。张明瀚认为这项业务很有时代特色,潜力不可限量,于是将人脉、精力、资金全部都投放在这项业务里,终于接到了手机无线阅读基地里的一个大单子,一下子赚了七八万。但却因此耽误了其他业务,整体业绩反而下降了10%。

 

 

他的老板因此认为他怠惰,责骂了他。一年半之后,他的手机数字版权业务有了很大的盈利,甚至可以反哺他的其余四项业务,他为公司创造的利润也由每月15万达到每月25万。

 

 

于是他的老板夸奖他,并赐予他奖金。张明瀚收下奖金之后,却递出了辞职信。

 

 

老板大惑不解,张明瀚骂道:“连远近之数都无法明察,仅仅放眼每个月的利润。利润高就夸奖我,利润低就责骂我。我现在已经攒了不少钱,为什么还要屈居在你这废物白痴之下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

 

张明瀚是一位勤劳致富的老农同志,以酿酒养猪、生蚝养殖为业,月入十万。他不满现状,对当地的暖温性鱼类市场作了认真调查之后,决定卖掉房产来经营此业。然而十年之内却并未有什么进益。他的妻子十分不理解他,带着十五岁的儿子改嫁了。五年之后,张明瀚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当地资产过亿,业界称之为“水产大王”。当今在政、商、影三界,也有资质不凡、精进不休却被世人、上司甚至亲人所鄙薄的,大都像张明瀚这类。在案例中,张明瀚的父母、老师、妻子、上司难道是懂得‘弘思远益’的人吗?!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我们总还是教育别人要弘思远益,自己却很难做到。

 

 

案例五:

 

 

南燕大帝慕容德问大臣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什么呢?”

刘范说:“在于‘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

慕容德听从了他,三年时间都致力于‘六守三宝’,却没什么显著效果,生气的深深责备刘范。

于是刘范请求辞去,投效萧道成去了。类似‘六守三宝’这种经国纬政的至简大道,不用一二十年去躬行实践,单单在两三年内奉行不辍,怎么可能称霸呢?

 

 

防范原则:

 

一般来说,国家的高干、地方的领导、企业的经理、校内的名师等等位居尊要的人物,他们迫切想要攫取某种利益时(包括钱财、权力、业绩、升学率、知名度等等),往往不顾时宜的倡导‘当务之急’的论调,以便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为此,他们不惜违反客观规律和道德底线。而在大众向他们索取回报时,他们又往往以‘弘思远益,通于时变’为借口,告诉我们得到回报必须耐心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正是他们这种尸位素餐(通俗些叫做‘光吃不拉’)、贪功好利的作风,导致我泱泱华夏每遇改革,都阻力重重,发展之速度,可想而知。上位者对于当务之急(亦即攸关百姓们迫在眉睫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不雷厉风行的加以解决,每每以‘长久之计’为借口;而对于本应徐图缓进的问题,却又恨不得榨干老百姓与智谋之士的精血,立刻完成。

 

自古上行下效,如此一来,基层大众当然要有样学样。譬如,官员在追逐政绩时不稳扎稳打的赢取民心,反而希望通过形象工程快速致功,那么普通老百姓就要在事业的打拼上投机倒把、罔顾伦理、急功近利。官员在本是迫在眉睫、关乎百姓生计的事情上却不紧不慢,漠不关心,那么百姓自然对一切公共之安危,视为不关己身之喜戚,渐而麻木不仁。远近之数就这样被颠倒了!尤为可恨的是,上位者看到正与奇互相颠倒,远近之数参杂不辨的现象,不进行自我反思,却一味的抢占道德制高点,对大众发起舆论攻击,恬不知耻的批判现在商界、民间的短视与浮躁之风,讥讽他们道德滑坡。难道这股歪风邪气不是从庙堂之上吹刮而来的吗?

 

 

破解之道:

 

 

夫远近者,驳道也,盖白黑杂合,不纯用德焉。期于有成,不问所以;论于大体,不守小节。

 

对于赈济孤弱、警恶惩奸、肃清贪墨、治病救人、铲除异己等等这类当务之急的紧要之事,不能不“策得辄行,当机立断,应变无穷”。

 

而对于投资理财、经国纬政、提高业绩、文艺创作、扬名立万、提升分数等等‘非一日可成’的事情,就要“循序渐进,难易并图,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通晓远近之数,而献身天下大治的是英雄;不明奇正之道还要窃据上位的是昏君;颠倒是非黑白、远近奇正的是国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