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29】

 晚晴999 2014-02-24

小儿摆头运动症

[病案]夏某,,6岁。初诊时母诉:患儿自产后一月发生摆头,一日数发,每次左右摆动20余次,两拳握紧微搐,双目上视,神情呆痴。经地区某医院检查,疑诊为小儿摆头运动症和大脑发育不全。曾用镇静剂等疗效不显。胸痞脘闷,纳呆,腹胀便溏,体倦乏力,精神恍惚。检查:面色萎黄,神情呆痴,双目不灵活,光彩异于常人,山根筋青呈“ 1”形,舌质红、苔厚而滑腻,脉弦细。母诉孕时曾受惊,但无产伤及脑炎史。

[治则]涤痰化湿,平肝熄风。

[方药]法半夏6,陈皮6,枳壳6,竹茹6,钩滕6,茯苓12,党参12,当归4.5,白芍4.5,僵蚕4.5,龙齿60,牡蛎60(先煎),甘草3克。4剂后摆头运动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每次仅610,纳增,夜能入眠。再投上药4剂后痊愈。随访四年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31年第8)

[评析]本案摆头运动症之病机:一病在肝风,为胎惊所致,肝失疏泄,筋脉失养,内风易动,故见头项左右摆动,两拳紧握微搐,双目上视,二病在脾虚,脾失运化,痰湿内生,故见胸脘痞闷,纳呆腹胀便溏,参其脉舌,诊为肝虚生风,脾虚生痰,辨证为肝脾两虚,风痰相搏之证候。故以温胆汤涤痰化湿,党参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龙齿、牡蛎平肝安神潜阳,钩藤、僵蚕解痉熄风。(黄宣能)

小儿点头运动症()

[病案]周某,,9个月。1966225日初诊。患儿频频点头,一日数发,发时点头3050余次,最多70余次,并见两拳紧握,两手微搐,两目上视或斜视。不发时神情较呆滞,乳食二便如常,无发热呕吐等症状,间或咳嗽有痰鸣声,舌质红,指纹青紫滞。患儿病已三月,经用钙剂,维生素AD。镇静剂等无效,用中药补肾法亦无效。

[治则]平肝熄风,镇静豁痰,清热泻火。

[方药]菊花6,桑叶6,黄连3,天麻4.5,蔓荆子6,钩藤3,蝉蜕2.5,僵蚕4.5,胆南星3,天竺黄3,甘松1,石斛4.5,藁本1.5,龙胆草1.5,甘草1,刺蒺藜3克。服药3剂后点头症已止,发现患儿目光欠灵活,故上方加青葙子4.5,再进3剂痊愈。以后随访未复发。(见《新中医》1979年第4)

[评析]《内经》病机十九条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儿频频点头不已,当属""象无疑。应平肝熄风,方中藁本1.5,用以引经上行,甘松1.5克有入脑开窍之功,此为经验之谈,在治癫痫惊风中常配伍应用。上方诸药配伍合理,共奏平肝熄风、镇静豁痰、清热泻火之功,故而取得速效。(李祥云)

小儿点头运动症()

[病案]关某,,10岁。197742日诊。二年来经常不自觉点头及上肢震颤,步行数十步即下蹲一次。点头时口角牵动,有时频嗅汤匙,头晕目眩。除睡眠外,随时均有发生,苔薄腻,脉弦细。

[治则]平肝熄风,镇惊活络。

[方药]生铁落60,制南星9,地龙9,远志4.5,菖蒲9,炙甘草6,淮小麦30,早莲草15,星蜈片10(每片0.03,含生南星25,蜈蚣75%),2次吞。7剂后,诸症均减,续服17,下蹲消失,口角不牵,点头仍有。再予:生铁落60,丹参12,郁金9,旱莲草15,炙甘草9,淮小麦30,红枣5,星蜈片10,服至614,偶有点头,余症消失。前后共治三月余,各种症状已全部消失。(见《湖南医药杂》1979年第6)

[评析]本病以频频点头,两手震颤,步行时下蹲为主症,属肝风范畴。此症情临床少见。为骤受惊吓,肝胆俱虚,风阳易动,筋脉不和所致。故处方用铁落、早莲草、地龙平肝镇惊熄风;南星、远志、菖蒲化痰宁神宣窍;甘草、小麦益气养心缓急;星蜈片熄风定凉,诸药配伍得当而收效。(吕志连)

小儿项软倒斜

[病案]陈某,,7岁。旬余前曾患感冒,经治疗后而愈。病后发觉项软不能抬头正视前方。摄片检查,颈椎无异常发现。患儿头低垂向侧偏斜,精神疲惫,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头昏,舌淡、苔薄白,六脉沉弱。

[治则]补肾填精,益气健脾。

[方药]鹿角胶9(烊化兑服)。鹿角霜9,菟丝子9,补骨脂9,党参9,茯苓9,白术9,柏子仁9,砂仁6,大枣6,灸甘草6克。连服10剂后,项软痊愈,诸症消除。随访至今,发育正常,未见复发。(见《云南中医杂志》1981年第2)

[评析]《幼科铁镜》云:“天柱骨倒乃项软也,由真元虚弱客邪入脏,传于筋骨,项则软垂下而无力。”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脾肾两亏,气血精虚衰为其本,客邪侵入则为诱发因素。今选斑龙丸方加味(鹿又称斑龙,故名)。方中鹿角胶、鹿角霜善补精血,通督,配熟地滋阴养血,菟丝子、补骨脂助肾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大枣为益气健脾。肾中阴阳得助,肾精充沛,气血旺盛,则项软愈。(黄宣能)

头项强痛

[病案]郭某,,8岁。1971114日诊。后脑疼痛,颈项强直已一个月,治疗无效。形体消瘦,神萎,舌质淡、苔微腻,脉滑细。询述其兄二年前亦患类似症状住院半月而死,其父有梅毒史。诊断为梅毒入脑。

[治则]解毒止痛。

[方药]升麻60,土茯苓120,银花9,蔓荆子3,防风3,天麻3,灯芯3,玄参2.4,辛夷1.5,川芎1.5,黑豆49,芽茶15(自备)2剂后,项强止。续服38,病愈。随访七年,健康成长。(见《浙江中医药》1978年第4)

[评析]本症为遗传性梅毒,既少见又难治。本案治疗采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头风神方,重用升麻、土茯苓解毒,加用银花清热解毒,蔓荆子、防风、川芎、天麻、辛荑治头痛,诸药配伍得当,故速奏效。(吕志连)

痘症

[病案]何某,,10岁。1976413日初诊。一星期前,登高嬉戏,不慎失足跌地,并无破处,起居如常,未感不适。至夜呕吐,项强抽搐,头痛难忍,经治未效。近日痉发频繁,日十余次,低热不退,左眼睑下垂,神疲昏睡,时或惊叫,舌质黯有瘀点,脉见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桃仁7.5,红花7.5,生地10,赤芍10,当归10,川芎10,柴胡5,桔梗5,牛膝15,枳壳5,甘草5克。服4,低热已退,头痛亦轻,痉发次数减少,眼睑轻微下垂,仍神昏嗜睡。再以原方加郁金10,丹参15,冰片0.5(分冲服),共服16,病愈。(见《孙允中临证实践录》)

[评析]本案痉症,当化瘀血。理由有三:其一外伤跌仆,必伤经脉;其二舌质黯有瘀点;其三脉见细涩,故应用血府逐瘀汤祛瘀活血,化险为夷。(马荫笃)

多动腿症

[病案]季某,,12岁。1983511日诊。二年前因食炒豆半碗,腹胀如鼓,疼痛难忍,渐趋纳差,面黄肌瘦。逾月,感两小腿及足背剧痛,麻木发胀,似痒非痒,似痛非痛,发作时床上打滚大哭,或用铁钉及发夹等锐利物刺患处皮肤流血。半年后痛及手背,每月发六七次至十数次不等,每次12小时,痛后如常人。苔薄白,脉细数。

[治则]镇静安神,养阴缓中。

[方药]浮小麦30,生龙骨20,大枣14,甘草9,生地9,麦冬9,茯神9,白芍6,柏子仁6,冬桑叶6,柿蒂3,生姜3,硃砂1克。7剂后诸症大减,续服40剂痊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10)

[评析]本患者多动腿综合征属中医脏躁范畴,乃由气机不利,津液不足,脏气不能自主而致。故以甘麦大枣汤加味养心安神,补阴缓中,心神筋脉得养,则治疗效果满意。(吕志连)

小儿多动症

[病案1]白某,,5岁。1979720日就诊。半年前出现多动现象,面部表情异常,挤眉弄眼,整日手忙脚乱,翻箱倒柜,损坏玩具,夜间不能安睡,虽睡也不能深沉,或哭闹或呓语,大便干燥,小便短赤,食欲不振等。在某医院诊断为“小儿多动症”,给镇静剂治疗未效。刻见患儿扰动不安,半小时内挤眉弄眼数次,手不停,舌质红、少苔,脉滑数。

[治则]滋补心肾,清心火,镇静安神。

[方药]桑椹子10,生地9,首乌10,黑豆9,杭芍9,茯苓9,磁石9,钩藤10,殊砂1.5(外服)。服药6剂后,睡眠较前安宁,食欲增加,但仍表现多动,口渴欲饮。前方加黄连3,竹叶6,莲子心5克。连服6剂后,诸症明显好转,继服10余剂后,基本控制了多动现象。又按原方继服三个月,以资巩固,经追踪观察一年半未再复发,现已上学,学习成绩优良。(见《河北中医》1983年第3)

[病案2]李某,,12,1982年8月20初诊主诉:自幼性情孤僻,自今年经水来潮前,出现自言自语,心神不安,情志抑郁,执拗任性,反应迟钝,夜寐不安,忽而坐起、自言白语,上课时思想不集中,玩弄衣角等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差。来诊时见患儿面部神情呆滞,羞涩、少言,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则]清心养阴,豁痰开窍,安神定志。

[方药]生地12,茯苓10,莲子心6,龙齿15,炒枣仁10,菖蒲6,百合15,知母8,浮小麦20,郁金6,大枣10枚。服10剂后,睡眠明显好转,每夜可达78小时。仍有自言自语,舌红、苔中薄腻。前方加减:生地10,浮小麦20,菖蒲6,百合15,知母8,黄连5,郁金6,大枣10,远志6,炒枣仁10,茯苓9,甘草3克。连服二个月,症情基本控制,记忆力明显增加,现继续服药巩固疗效。(见《河北中医》1983年第3)

[评析]小儿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症。现代医学常用苯丙胺、利太林等药物,而中医主要辨证论治。案1表现多动烦躁,舌红少苔,脉滑数有力,症属心火亢盛阴液被灼,以硃砂安神丸、磁硃丸为主治疗获愈。案2主要表现为阴虚血燥,痰火内扰,故以百合知母汤合甘麦大枣汤配菖蒲、远志,郁金等豁痰开窍,强脑益智而获效。(黄宣能)

晕倒

[病案]张某,,11岁。五天前,在上第一节课时。突然感觉胸中憋闷,呼吸觉困难,汗出口渴,继而头晕目眩,眼前发黑,手脚轻微抽动,但意识清楚,只是问话不能回答。经某医院诊为低血糖症。给静注葡萄糖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翌日验血,空腹血糖82mg%,否定前日诊断。因无病可辨,故未再投药,嘱家属随时注意观察。在来诊前一天,又发生一次,时间和经过情况同前。营养发育中等。面唇红润,精神尚好,舌质红、苔白干,脉沉细略数。

[治则]养阴益胃滋肝。

[方药]沙参20,麦冬15,玉竹20,天花粉10,白芍15,乌梅15,夜交藤25克。连服6,病情较前好转,未再出现上述临床症侯,睡眠较佳。续服6剂以巩固疗效。停药后二年多未再来诊。(见《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3)

[评析]据患儿口渴引饮,头晕目眩,手足瘛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辨为肝肾阴虚。审证求因,考虑为素体阴虚,阴虚则阳亢,故出现前述症候。据症立法,而采用养阴益胃滋肝法,迅速获效。推测治愈原理,可能是与调整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马荫笃)

手足搐搦症

[病案]李某,,1岁半。19691031日入院。反复抽搐已一年,一天35,每次历时24分钟,发时无知觉,两上肢节律性抽动,不发时神志清。平时吐白涎,粘稠异常。面白,臀瘦,皮肤弹性差。西医诊为营养不良和缺钙性手足搐搦症,治疗半月余无效。

[治则]健脾益肾。

[方药]附子5,干姜3,党参4,白术4,法夏4,钩藤5,胆南星3,甘草3克。药后纳增肢温,涎少抽停,原方附子减量,续服4剂而愈。检查血钙正常。(见《湖南医药杂志》1979年第6)

[评析]手足搐搦症,临床并不多见,中医归入瘛瘲范畴,系心、肝两经阴血耗伤,血不荣筋,风火妄动,或因脾肾虚弱者。本案为患儿营养不良,缺钙所致,辨证为肾阳衰微,脾虚生痰,故用健脾益肾法而治愈。(吕志连)

气怒抽搐

[病案]李某,,8岁。197495日初诊。患者在8月上旬某天与小伙伴争吵殴打未胜,当即取石追打对方,以图报复,未曾击中,意欲再追,被家长强拉回家,此后夜间睡眠不安,梦中常闻及叹息不已,继而日间亦哀叹不止,愈来愈重,渐至抽搐。发作时,倚息抬肩,口歪眼闭,摇头歪颈,手足挛急,其母误以为恶习所染,不予治疗,反加打骂以图限制,此后症状日趋严重,抽搐愈频,初由每日数次增至每小时数十次,进而每分钟十多次,饮食日减,体渐消瘦。至此,其母方悟为病。患儿常感胸闷,叹息则舒,时有腹部隐痛,便溏,舌正常,苔薄润,脉沉弦。

[治则]舒肝理气,佐扶脾土。

[方药]当归9,白术9,白芍9,甘草4.5,柴胡9,茯苓9,香附9,郁金9,石菖蒲9克。连服10,抽搐顿减,胸闷解除,食欲增进,尚感口淡多涎,上方加法半夏又服5,抽搐止。又按原方服数剂调理之,病告痊愈。以后一直未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3)

[评析]患儿抽搐系肝郁生风,筋失其主所致。肝主藏血,主筋,性喜条达,患儿因受情绪影响,遂致大怒气逆伤肝,肝志不达,气郁不舒,以致筋脉火其所主,化生风象,故始而叹息胸闷,继则抽搐频作。病之初起来予安慰及治疗,反受责骂致使气郁渐深,抽搐渐频。肝病及脾,出现食少便溏腹痛等症。用舒肝理气、佐扶脾土之法,不用镇肝熄风之剂,仅用逍遥散加味,即能收得效果。(李样云)

闻声抽搐(客忤)

[病案]陈某,,1岁。近月来一闻鸡鸣犬吠,或大人高声呼喊,即惊惕啼哭,四肢抽搐,面目发青。

[治则]补养气血,镇惊安神。

[方药]蝉蜕2,甘草2,钩藤3,当归3,党参3,茯苓3,枣仁3,远志3克。3剂后,发作次减,继服3剂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15)

[评析]本症为小儿气血未充,神气虚弱,症多见口唇青黄,腹痛,面易五色,其状似痫,但目不上提,甚则心腹绞痛,若不急治,亦能杀人。本案谅受惊而起,扰及心神,故宜补养气血、镇惊安神,数剂而愈。(吕志连)

痫症()

[病案]杨某,,1岁。1968813日诊。患儿于半岁时曾患高烧抽风,治后热退。此后即发生阵发性咬牙、摇头、目上视,手足抽搐,每次发作约半分钟即止。开始,月内仅发作12,以后发作渐频,几乎每日都发作十次以上,且发作时间延长,更增加口眼歪斜、抽动,口流涎沫,纳减,好哭闹。经某院诊为癫痫小发作,治疗半月不效。患儿面色青黄,神情呆滞,每次发作由几秒至二三十分钟不等,不贪乳食,二便正常,指纹青,舌淡红、苔白。询家长患儿无外伤史及癫痫家族史。

[治则]祛风化痰定痫,佐以健脾开胃。

[方药]荆芥3,防风3,半夏3,全蝎3,僵蚕3,白术3,钩藤4.5,橘红4.5,茯苓4.5,建曲4.5,制南星1.8克。间日1剂。并配合针刺风池、风府、合谷、阳棱泉、足三里等穴,用轻泻法,捻十余转即起针,每次取23,间日针1次。4剂后,发作减为每日56,乳食稍增。原方去防风加蝉蜕3,生姜1,4,针刺加曲池,仍间口1次。三诊时,日仅发作23,诸症悉减。转用养阴祛风,化痰定痫:当归3,全蝎3,赤芍3,半夏3,首乌6,僵蚕6,荆芥4.5,制南星1.8,蜈蚣1.5,龙胆草2.1,牡蛎9,生姜1片:针刺同前。4剂后,痫日作12,面色略红,原方去牡蛎增白术3克。嘱服完3剂后停用针刺,以橘红9,全蝎9,僵蚕9,赤芍9,钩藤9,茯苓12,生牡蛎12,首乌12,建曲12,姜半夏7.5,枳实7.5,蜈蚣2.4,胆南星3,青黛3,龙胆草4.5,琥珀4.5,硃砂4.5,共研细粉。每次冲服0.75,每日23次。服完1料后,发作停止。随访八年,未复发,智力正常。(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78年第4)

[评析]本案因患急惊风时损伤正气,肝、脾、肾失调,风痰内生,闭阻窍络而成,与一般痫症不同。治重祛风化痰定痫以缓其发作,参以健脾,开胃,益气血生化之源,且制痰之再生;继而增入滋养肝肾补阴血之品,培其本而熄其风。且针药合用,重视善后调理,故收效较捷。(李祥云)

痫症()

[病案]张某,,6岁。1964年某月入院。患儿于1961年秋发高热之后,出现惊厥,此后1962年春夏发一次。以后越发越多,症情加重,隔三天发一次,服西药效果不显。发作时神识昏迷,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两目窜视,面青、吐白沫,每次发作持续约35分钟,醒后如常人,惟精神萎软。市某医院诊断为癫痫。中医为痫症。苔白,脉弦。

[治则]平肝熄风,化痰开窍。

[方药]鲜菖蒲9,天竺黄9,胆南星9,钩藤9,石决明12,天麻2.4,全蝎片2()。服2剂后,痛症未发,脉弦滑。原方去鲜菖蒲加珍珠母15(先煎),续服13,另加白金丸吞服,每天0.9,服七天。除入院十五天内发作一次外,以后未发。出院续服上方14剂。随访八个月,未复发,智力亦佳。(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12)

[评析]本案是由高热后引起,肝风夹痰上蒙清窍所致,当采用平肝、豁痰、开窍法有效。为了巩固疗效,以连续服药较长一段时间为佳。同时采用由郁金、白矾组成的白金丸以取其祛痰开窍,全蝎片由全蝎粉压成片,有平肝熄风,镇痉止抽搐之效。(黄宣能)

发笑性癫痫

[病案]潘某,,7岁。1977126日就诊。患儿于19769月中旬开始发病,每日不自主地阵阵发笑,20公钟左右发作一次,每次历时约二分钟。曾服苯妥英纳,鲁米那等药治疗二个多月,疗效不显。经某院神经内科检查到眼底时,患儿痫症发作,发现瞳孔散大(0.5cm),光反应消失。诊断为发笑性癫痫。脑电图检查诊断为:属阵发性脑电图(为大发作波形及不典型之小发作波形)。现就诊时患儿面目无华,心烦好动,记忆减退,反应迟钝,食少痰多,脚冷如冰,尿频量多,每夜尿45次。检查中目睹患儿发作一次,面肌掣动向上牵引呈强笑状,面青唇绀,两手搐搦,两目上视,历时约二分钟,发后面色转常,望其舌尖赤红,苔黄有津,脉象弦濡无力。

[治则]清心开窍,祛风化痰,佐以健脾燥湿。

[方药]莲子心12,黄连3,菖蒲6,菊花炭12,制胆星6,柴胡3,白芷9,煅礞石9,龙骨24,牡蛎24,海浮石9,石莲肉31,建曲31克。服2,八天来仅发作一次,发亦轻微,未现抽搐,食增痰减,夜尿亦减少为三次,诸症均有好转。仍宗上法,略为加减,共服9,病愈。197711月和197812,两次追访未发。(见《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2)

[评析]发笑性癫痫,乃现代医学病名。临床所见,本病是以癫痫症状,伴有不自主的阵性发笑为其特征。属于祖国医学“痫症”的疾病范畴。本病的发病原因,《幼幼释迷》说:诸痫症(当然也包括了发笑性癫痫)的发病,都是由痰所引起的。发笑的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在志为喜”,“心在声为笑”。古人认为人们由于心中的乐与喜,也就相应地发出了欢笑声,这种发笑乃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古代医家所谓的心与神,系指大脑的功能活动而言,如《内经》说:“心主神明。”李时珍说:“脑为神明之府。”这些说明我国医家对大脑功能作用是有非常高明和卓越的科学见解的。结合本例病因推析,所见痰热阻闭心窍,上扰心神,乃是导致本病的主要根源,故用清心化痰,开窍祛风而病速愈。(马荫笃)

运动性癫痫(嗜睡)

[病案]史某,,8岁。1982215日诊。19817月始,自觉疲困嗜睡,逐渐加重,昼夜昏睡,呼之则醒,但旋又复睡,经脑电图检查,诊为运动性癫痫。诊时舌外伸,流涎,四肢不温,舌嫩,苔薄白,脉微细。

[治则]温通经脉,散寒助阳。

[方药]当归15,白芍15,党参15,吴茱萸10,桂枝15,细辛5,通草3,生姜3,大枣3枚。6剂后,嗜睡瘥,流涎止,手足温,饮食精神好转,但性情烦躁,舌红,脉沉,继用仲景桂甘龙牡汤3剂而愈。三月后随访,未见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4)

[评析]阴主静,阳主动。阴气盛,阳气微。阳被阴遏故嗜睡。方选当归四逆散加吴萸、生姜汤温经散寒,助阳通脉,阳气恢复,则嗜睡得除。(吕志连)

腹型癫痫

[病案]王某,,5岁。1977324日就诊。患儿两年前突然出现腹部绞痛,欲解大便,坐在便器上久解不出,哭叫不安,持续近二个小时,解出软便后,腹痛消失。此后,于每日上午均呈以上发作。腹痛剧烈时,头部出汗,脉搏增快,其父母为之按摩时,发现腹柔软。每次发作均持续2小时左右,于排便后终止。且玩耍如常。就医时曾被疑为下消化道疾病,作钡盐灌肠摄片:无异常发现。多次用抗菌素、中药解痉止痛剂和驱蛔治疗均未奏效。也曾被疑为肛门狭窄,先后作了两次“扩肛术”治疗,腹痛和解便困难依然如故。体检与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大便检查蛔虫卵(+)。脑电图:中度异常。且有痫性放电。诊断:腹痛型癫痫。给予苯妥英钠及通便止痛之中药无效。

[治则]理气安蛔,开胃健脾。

[方药]槟榔片6,广木香9,白芍9,椒目10,乌梅3,川楝子3,鸡屎藤9,隔山橇6,甘草3克。服1剂药后当日即未发生腹痛,并顺利地解出了大便。又连服2,均未发现腹痛。三日后复诊去乌梅、川楝子、椒目,加苡仁6,再服一周,大便通畅,腹痛消失。随访二年多,未见复发,脑电图复查:属正常脑电图。(见《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2)

[评析]腹型癫痫主要症状是腹痛,有时伴抽筋,脑电图检查有癫痫波出现故诊断为癫痫。此症属虚寒者较多,颇似中医之脾虚腹痛,肝木克脾土症。故用健脾平肝之法往往取效甚捷。(马荫笃)

小儿惊痫

[病案]贾某,,婴儿。1974211日就诊。患儿正在安睡时,因受热水瓶被打破的响声而惊吓,随之惊啼一声,顷刻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抽搐,昏迷不醒,口流涎沫,指纹青紫,当即掐人中应急,2分钟后面色转微红,随之苏醒。追前病史,母诉:在孕七月余间,因身受大惊使胎元常动,婴儿出生后啼哭无常,二月后又受雷声震惊,哭声一作,即而见面色苍白,唇指青紫,四肢掣搦,昏迷不省。不久自行苏醒,无身热。曾投服中西药物治疗数月收效不显。患儿经常胆怯,终日心神不安,每因外界声响而惊哭,诊断为惊风。

[治则]安神镇惊熄风,健脾化痰。

[方药]琥珀9,硃砂9,锻磁石24,羚羊角粉4.5,柴胡9,白芍15,全蝎10,蜈蚣10,红参30,肉桂7.5,白术15,春砂仁12,沉香9,明矾10.5,川贝母9克。共研极细末,每天四次(饭后与睡前),每次1.5,连服一月。服药后第四天惊痫即未再发作,19781月随访,四年来未见复发,体质健康,告愈。(见《新中医》1979年第4)

[评析]《素问·奇病论》曰:“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答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此婴儿在母体中受了惊厄,又兼之小儿神志未定,形气未健,惊怖所触,致邪气阻塞心窍,神志混乱,一时发作而成癫痫。方中琥珀安魂定魄;硃砂安神合磁石质重镇惊,并以潜阳,羚羊熄风,柴胡、白芍疏肝;全蝎、娱蚶熄风镇痉,明矾、贝母化痰除痫;红参、肉桂、白术补益心脾,砂仁、沉香辛温降气健胃。全力既培补元气,温运健脾,又安神镇惊熄风,如此标本兼顾而取得良效。(李祥云)

脑病怪动

[病案]白某,,9岁。挤眉、闪眼、抽鼻、摇头已半个月,当注意力集中时减少,入睡后基本消失。营养发育中等,精神不佳,心肺正常,腹部平软,西医诊为风湿性脑病。舌质红、苔白干,脉弦数。

[治则]活血疏风,滋阴柔肝。

[方药]丹参20,赤芍15,川芎10,防己20,玉竹15,首乌10克。服5剂后酌情加葛根、天冬、黄精。珍珠母等,又服9,症状减轻,续服24剂获愈。(见《陕西中医》1980年第2)

[评析]本病虽症状奇怪多变,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活血疏风,滋阴柔肝法而短期获愈。(吕志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