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饕何新(13):辣椒原产云贵

 水西公主 2014-02-24

老饕何新(13):辣椒原产云贵  

2014-02-24 10:12:01|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 订阅

   老饕何新谈吃(13):
中国辣椒原产地在云贵高原
   
   【我与辣椒自小有缘】
   老饕都爱吃辣椒,但是,爱吃并不等于会吃。不会吃辣椒,不能算懂美食。  
老饕谈吃(13):中国辣椒原产地在云贵高原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我很早就学会了吃辣。小学10岁时候起,我就在父亲的机关食堂吃大锅饭。饭厅中有免费的干炒辣椒粉和辣味咸菜供应,到月底没有菜票了,就把辣椒咸菜填进窝头的坑坑里吃。现在还有窝窝头,但都加入一些别的东西变了味道,是再也吃不到那种粗制但有纯玉米香气的老窝头,和那种辣得令人睁不开眼睛的干炒辣椒面了。

   年轻时候我在东北黑龙江兵团干苦力。许多时候在田里干农活,缺菜吃,开饭时往往只能就着紫红色的高粱米饭,用田里的大葱、青椒、大蒜蘸大酱当菜。东北的青椒个头很肥大,有的很辣。1974年冬天,我被派去一个朝鲜族屯子挖沟修水渠。冬季没有鲜菜,顿顿佐餐物都是当地的鲜族人腌制的辣白菜。那辣而脆的爽口味道,至今回忆口中犹有余辣。

老饕谈吃(13):中国辣椒原产地在云贵高原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其实,以辣椒为美食并不是中餐的特色,世界上南亚、南美、欧美也有不少嗜好辣椒的人。但是,中国的辣椒菜品式之多,花色之丰富,则世界罕有。中国八大菜系(粤、川、鲁、淮扬、浙、闽、湘、徽)中有两大菜系离不开辣椒菜,即湘菜与川菜。而川菜则位居八大菜系之首。虽然最辣的辣椒不产于中国,但是中国人的确把辣椒菜的口味做到了极致。川菜系的宫保鸡丁和宫保肉丁则久已作为中国菜的代表而驰名于世界。

宫保鸡丁和肉丁罐头
老饕谈吃(13):中国辣椒原产地在云贵高原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老饕谈吃(13):中国辣椒原产地在云贵高原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中国人中,四川人、湖北人、湖南人、贵州人、云南人、江西人、陕南人都嗜辣,基本无辣椒不吃饭,甚至以辣椒为主菜。然而仔细品味各地的辣法,风格却大有不同——四川菜口味麻辣(多以花椒为伴),湖南菜口味火辣,江西菜咸辣,云南菜干巴苦辣,贵州菜则是千奇百怪地辣。

中国菜中辣得最出名的自然是川菜——老饕改日再聊。四川当之无愧也是出辣子的大省——号称辣子口。上四川任何馆子,都能吃到花样不断翻新的辣椒菜——但以家常担担面和麻辣火锅为最普遍和著名。重庆过去行政归四川,所以重庆火锅也属于川菜一系。

原生态的重庆火锅
老饕谈吃(13):中国辣椒原产地在云贵高原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我第一次吃重庆火锅是在1982年11月,在重庆的51广场附近街头。
   那天有朋友和两位娇美的重庆妹子相伴,围炉于一火锅,从傍晚连神聊带吹牛一直吃到夜深。犹记得那小摊位实在寒酸,碗筷无不脏兮兮的,喝酒用的是破旧掉瓷的搪瓷缸。火锅的佐料主要有成堆大块的老牛油膏,随吃随下锅煮个透透。食料以田鸡、鳝鱼、长江活鱼切片为主,还有各种土菜——但是涮锅之后才知道,鱼肉不辣,蔬菜格外辣。蘸料是大蒜末拌芝麻油,调入味精和盐巴。
   我们围炉而坐,一晚上吃了不知几百头剥掉老皮的青蛙(田鸡),几多条鳝鱼,还喝了N瓶啤酒——那时还没时兴喝烈酒。
   时值晚秋,江风习习拂过,那种麻辣烫浑身透汗而特爽的感觉,却是毕生难忘。

【中国本土有原产辣椒】
  长久以来,一直以为辣椒是外国输入的洋货,正式的文献(各种辞典、百科全书)里均称辣椒的原产地在南美洲,明代才随西班牙人传进中国。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清末民初的士人陈渠珍著有《艽(郊)野尘梦》一书,曾经记述他于1910年随军入藏平乱期间,在今西藏波密县西北的易贡藏布河东岸山上发现野生辣椒的事情:
“护兵某,在山后摘回子辣椒甚多。某队在山中搜获牛一头,不及宰杀,即割其腿上肉一方送来。余正苦无肴,得之大喜。乃拌子辣椒炒食之,味绝佳。余生平嗜此味,入藏,久不得食矣。今不图于万里绝荒又值战后饥苦之际得之。”
    此处陈氏所说的子辣椒,即一种野生小辣椒,即原产我国西南部滇、贵及青藏高原的野生小米椒,它的果实色红,比较小而直立(也就是朝天椒或小米椒那种样子),还很容易脱落。
陈渠珍(1882—1952),号玉鍪(móu),祖籍江西,后迁凤凰。16岁入沅水校经堂读书,1906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任职于湖南新军,曾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号称湘西王。]

小米辣椒
    老饕谈吃(13):中国辣椒原产地在云贵高原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我国植物学家已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发现野生型极辣的小米椒,从而证明中国也是辣椒的原产地。其后,1993年又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了野生的黄辣椒(近似原产非洲的哈瓦那辣椒)。
[何按:《说文》无“辣”字,但金文有辢字,束辛会意。辛即薪,劈柴也,荆棘也。与辣乃异体字,“江南曰辣,中国曰辛”(《声类》)。汉代以前古人调味多用椒,我怀疑除花椒外,可能也包括辣椒。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里谈到四川人嗜“辛香”,大约也指的是花椒和辣椒(花椒与胡椒不同,花椒产于本土,胡椒是唐宋时来自西域的)。《东京梦华录·卷二》有“卖辣菜”的说法,所谓辣菜或可能与辣椒有关。]

辣椒原出云贵高原,所以中国地区最早的食用记载也在云贵高原。 
据康熙六十一年(1722)编的《思州府志》:“药品: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以辣椒为药品,代盐巴,这是贵州苗族的一大发明。
(此外,乾隆《贵州通志》、《黔南识略》和《平远州志》,嘉庆《正安州志》、道光《松桃厅志》、《思南府绪志》、《遵义府志》等,同治《毕节县志》也都有关于辣椒的纪录。1742年即乾隆七年刊行的农书《授时通考》中的蔬菜种类就已经有辣椒之名。

如果依据旧说,认为中国的辣椒都非土产而是来自海外,则在清代,这种进口的舶来品必然比盐巴稀少,因而更加昂贵,那么这种进口植物不可能短时间大量出现于云贵而非南部、东南沿海地区,更绝对不可能成为贵州社会下层的苗人、土人的日常食品。而且贵州多山地少农田,市场经济极不发达,在粮食稀缺的的时代也不可能广辟土地种植作为进口奢侈品的辣椒。

以此推知,云贵下层百姓所用以代盐、为药的只能是云贵本土野生的小米辣椒。据说现今在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仍可以觅到野生型的“小米椒”,但是现在各地也都在普遍栽培。这种植物后来由云贵地区而扩及沿近的川、湘、陕地区,造就了西南和西部地区百姓们的嗜辣口味。云贵川湘陕的嗜辣族,最初可能就是这样从以辣椒为代盐调味品和药品的风尚而培养起来的。

【涮涮辣差点辣爆我的耳朵】
涮涮辣,属茄科辣椒属植物,是云南野生小米辣子的一个变种。这是原产于云南的一种很小但很辣的辣椒。涮涮辣目前大多是野生,产量低,适应环境能力差,对土壤、空气等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异地种植,就会出现退化。这个品种属于稀少辣椒,在德宏州仅有潞西的部分偏远山区有出产,而且数量极少。

涮涮辣,又叫象鼻辣,都是德宏人的土称。德宏是亚热带地区,与缅甸接壤,过去有象群出没。据说,如果大象不小心用鼻子碰在这种辣椒上,大象就会被辣到发狂而狂奔不止,鼻子会不停地大幅甩动——“象鼻辣”即因此而得名。
野生的涮涮辣
老饕谈吃(13):中国辣椒原产地在云贵高原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90年代初,当时在云南军队任职的陈知健将军(陈赓之子)送给我一小包涮涮辣。看到这种辣椒个子很小,其貌不扬,数量也不多,我嘲笑他小气。
陈将军笑说:你如果能白嘴吃进去一个,我就再送你一卡车。我当时不知此物厉害,笑曰:此有何难?当即丢入口中一个咬破,不料顿时一股火辣由舌尖瞬间穿过喉咙点燃了全身,我辣得一下子蹦起来,不敢吞咽,全部吐出,就地狂跳以求摆脱。最糟糕的是耳朵顿时失去了听觉——听不到声音,被辣聋了。我一面大骂一面找凉水喝,后来他们找来许多牛奶给我灌进去,方渐得稍解。
事后我把那包小米辣椒全部奉还了陈将军——怕以后再吃真会变成聋子。

【洋椒的输入与传播】
  辣椒(Capsicum annuum),又名辣角,我怀疑辣角才是本字,因我国的多数辣椒形似牛角,所以又叫牛角椒、番椒、海椒、辣子等,是茄科辣椒属植物。所谓番椒、海椒就是洋辣椒,舶来品。但是牛角椒、辣子则是中国本土辣椒之名。
[李时珍《本草纲目》无辣椒记载,辣椒始见于明末《花镜草花谱》,有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可种 。辣椒 一名最早见于嘉庆十八年(1813)《汉中府志》,有牛角椒、朝天椒的记载。

乾隆年间,贵州地区的苗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台湾府志》中,有了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嘉庆(1796年~1820年)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贵州北部已 “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1862年~1874年)贵州人则“四时以食”辣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苞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湖南一些地区在嘉庆年间食辣还不多,但道光以后,食用辣椒便较普遍了。据清末《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云贵川两湖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里都要放辣椒了。

老饕何新(13):辣椒原产云贵高原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四川地区关于辣椒的记载出现稍晚。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在嘉庆末期。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普遍起来,以至“山野遍种之”。据清代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览》,记录光绪以后成都各色菜肴1328种,而辣椒已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食辣已成为四川人饮食的重要特色。与傅崇矩同一时代的徐心畬在《蜀游闻见录》中也有类似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据史料记载,辣椒不是用西南所产的土椒,而是来自美洲的洋椒。辣椒初见于明末姚可成之《食物本草》,当时引进似乎主要是作为药物使用。辣椒自吕宋或荷、西控制的台湾传入福建月港后称为番仔姜(闽南语),再直接或间接传入日本(战国时期)称为唐辛子,均作为药物使用,用来内服怯寒暖脾胃或外擦防冻。《农政全书》《通雅》等明代著作亦称为番椒。最早称为辣椒的记载,则见于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辣椒植株输入后亦被作为观赏植物。

      据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大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清代陈淏子《花镜》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然秃笔头,味辣色红”。

      16世纪至17世纪辣椒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民众就利用辣椒腌制食品,逐渐成为各款朝鲜泡菜必备的主要配料。

  
【辣椒的药用价值】
   辣椒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花萼杯状,花白色。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向有朝天或向下之分;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酱色、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种子肾形、淡黄色,胚珠弯曲。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作为佐料能增进食欲。

    西医认为红辣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但在黄色辣椒和尤其是绿色辣椒(基本为未成熟果实)中这两种维生素含量则相对显著偏低。此外,辣椒还富含多种的维生素B(尤其是维生素B6),以及钾,镁和铁等人体所必需微量元素。辣椒中高含量的维生素C还有助于食物,比如豆类和谷物,中非血红素源的铁元素的吸收。

     近世中医认为辣椒能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此外据说能治积食,开胃,以及活血散风,预防风寒湿痹。经常食用辣椒的人,很少得风湿性关节炎、冻疮。这也是低温潮湿地区喜食辣椒的真正原因。

  从饮食角度看,由于辣椒素的作用,能够刺激唾液分泌,使人增进食欲。辣椒还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使人兴奋,提精神。

【进口洋椒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
  16世纪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记有“番椒”,可能是海外传入洋椒的最早记录。
   实际上,洋辣椒浮海而来到中土,并非作为食品或调味品在东南及南方地区流行——所以粤菜、浙菜、淮阳菜都无辣味。因为靠近大海,盐很多,不需要用辣椒作为代用的调味品。洋辣椒在南方仅仅是盆栽的观赏植物而已。

   1776年,一位法国植物学家在中国考察以后,曾经带回了一些野生的辣椒种子,他把这些辣椒称为chinense (中国辣椒),带回法国栽培。但他错误地认为这些野生辣椒只是南美辣椒在中国的变种。


【贵州辣椒食品格外丰富多彩】
  中国最早广泛地以辣椒为食物的地区,就是原产野生小米辣椒的云、贵地区。
  有资料表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贵州地区已经大量食用辣椒。嘉庆中,湖北、江西和四川靠近贵州的川东地区,辣椒已作为商品流通。

老饕谈吃(13):中国辣椒原产地在云贵高原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据《清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载:地处川黔交界处的南川盛产辣椒,咸丰元年增修刻本《道光南川县志》卷五“土产·蔬菜类”有“地辣子”一名,就是当地百姓对辣椒的称谓。
道光末,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848)一书中记载辣椒作为蔬菜在云贵地区是“处处有之”。这一时期,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番椒”(番人的辣椒)。同治时(1862年—1874年),整个贵州都是“四以食”海椒了。大约也就在此一时期,陕西、甘肃出现了辣椒的栽培和食用,但辣椒在这一时期的行动主要还是作最基本的普及,即使清末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我曾经在贵州访辣,遍尝各路小吃。作为辣椒原产地的贵州,辣椒食品品种很多,有酸辣、麻辣、甜辣、纯辣口味,确实多种多样。在贵州的辣椒市场看到,当地产的辣椒品种非常之多。例如花溪的党武辣椒,手指大小,又红又亮。辣而不烈,有甜香。大方县的辣椒称为鸡爪辣子,体细长,表面起皱,好似鸡爪子上的皮纹,故得此名。这种辣椒的辣味适中,深受人们喜爱。遵义绥阳辣椒小拇指长短,辣味特别浓厚。贵阳百宜、新场、安顺等,都有特色品种,形态各异。

贵州人善制辣椒,吃法颇多,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而咸,有的辣而甜。以下是贵州闻名的一些辣制品:
油辣椒——用菜油烧热后,炒辣椒面。吃了辣得浑身冒汗,这是专吃它的辣味。
糊辣椒——用干辣椒烘烤后,碾碎,再拌酱油,一种焦香味自会立时扑面而来。这是吃它的焦香辣味。
糟辣椒——用生辣椒和姜、蒜一起捣碎,再加烧酒装坛,可久储不坏。这是吃它的酸辣味。
糍粑辣椒——用干辣椒和姜、蒜末、食盐一起捣成浆汁,可炒辣子鸡、烧回锅肉。这是吃它的酽辣。
呛壳辣椒——把青椒晒干后油炸着吃。壳里的籽粒脆酥生香,直呛人喉咙。这是吃它的酥脆辣味。
倒扑辣椒——遵义一带民间好用当地特产的灯笼辣椒,去把洗净,将糯米面和米酒、食盐、花椒混合馅料填进辣椒里,再放入倒扑坛内压紧。坛上层盖笋壳叶、水芋叶,后用竹片封严坛口。将坛倒过来,使与坛口盆合扰,渗入“坛旋水”,吃它的糯香鲜辣。

有食客评论曰:
“贵州辣椒,有专门对付面食汤粉的辣椒;有专门对付活鱼沾水的辣椒;有专门对付烧烤的辣椒;有专门烹饪的辣椒;至于筒筒辣椒,就更妙不可言;还有糊辣椒,放些葱、蒜泥等等很多小佐料,专门用于吃清水菜类;贵州最出名的辣椒是林坎产的辣椒,其次是花溪辣椒。要吃正宗的贵州辣椒,一定要吃本地人制作的或者夜市的辣椒,才真正算吃到贵州味道。”
——常言曰:湖南人不怕辣,湖北人不辣怕,四川人辣不怕,而贵州人则是怕不辣。
 
【贵州的老干妈传奇】
  贵州是中国最早吃辣椒的地区。理论上,贵菜、滇菜都被归入川菜一系的旁支。所以八大菜系中没有贵菜、滇菜,属于非主流。但是这绝非意味着贵菜、滇菜不好吃。云南菜的特色是丰富繁多的菌类和山野菜,而贵州菜却以多姿多彩的各色辣椒菜别具一格。

   贵州食物中有一品辣物已经蜚声中外,名扬四海,老少咸爱。这就是贵州的“老干妈”系列辣酱食品。老干妈牌系列辣品,创始人是老干妈陶华碧,她的事业本身是一个市场传奇。

    这位老干妈前半生很苦,原是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山村的穷苦妇人,没读过书,丈夫早逝。1989年,她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一家“实惠餐厅”,主卖凉粉和冷面。

    为了给食客佐餐,老干妈特地以家传手艺制作了一种免费的辣酱,用来拌凉粉。没想到这种辣酱却大受食客欢迎,于是生意十分兴隆,客人满满。后来陶老妈才发现,吸引人们来店里的并不是面条和凉粉,而是她配制的这种辣酱。于是她潜心研究,使得制作的辣酱风味更加独特。

    1996年7月,她关了面店,租了两间房子,招聘几十名工人,办了一家小厂专门生产辣酱。产品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次年(1997年)即实现产值1400万元。1998年产值达到5014万元,1999年产值破亿元达到1.26亿元,2011年统计,“老干妈”公司累计产值已高达31亿元。

   现在,老干妈企业是国内生产及销售量最大的辣椒制品生产企业。老干妈也成了身家亿万的土豪干妈。
   
【老干妈享誉美国市场】
  2012年7月,美国奢侈品电商Gilt 把老干妈辣酱奉为尊贵调味品,限时抢购价11.95美元两瓶(约人民币36.3元一瓶)。美国“老干妈”被称为“来自中国的进口奢侈品”。

   在多数国外购物网站上老干妈都直译成“Lao Gan Ma”,“老干妈” 辣酱被译为:Lao Gan Ma Chili Black Bean Sauce。
   然而有趣的是,Gilt网站却将“老干妈”译为“Godmother”——教母。在西方文化中,没有什么”干爹、干妈“——只有教父和教母。

Gilt网站是这样介绍老干妈的:

Left to your own fruition we doubt you’d conjure up this combination of soybeans and chili oil. Its aroma is at once reminiscent of ripe pineapple and savory fermented fish. The beans have a surprisingly crispy texture and a lingering clean heat. Try it as one stop shop for adding punch to pork or plain rice. You can also use it in tandem with other typical Asian flavors like ginger, scallions, and soy sauce.

译文:当您品尝时,可能很难想象豆瓣和辣油竟能混合出如此的美味。有成熟菠萝的芳香,也残留着豆豉鱼的风味。豆瓣意想不到地酥脆,留有纯净的味道。体验一下我们的一站式服务,购买这个产品,可以将它加在猪肉或是白饭上。也可和其他亚洲风味的调味料一同食用,如姜、葱、酱油等。

Lao Gan Ma, an affectionate term that translates loosely to “godmother”, is likely named so because of the woman gracing every jar’s label. Started in 1996 they’ve become ubiquitous in China, but are harder to find stateside. With the capacity to make 430,000 jars of chili-based products per day, they may seem akin to large commercial food enterprises, but one taste will assure you that these traditionally made products are far from a standardization of flavor.

译文:老干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称呼,可以大概翻译成“教母”,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瓶罐上这个慈祥的女人。老干妈品牌开始于1996年,现在在中国已经无处不在,然而在美国本土却难以求得。每天43万罐之多的辣油产品被生产出来,这使得老干妈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型商业食品企业。不过只要品尝一下,你就能了解:标准化制造下的口味和这种传统的具有个性的风味完全不同。


美国亚马逊网站的老干妈广告
老饕谈吃(13):聊聊辣椒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美国 Gilt 网站的老干妈广告

老饕谈吃(13):聊聊辣椒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老饕谈吃(13):聊聊辣椒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据《星岛日报》报道,来自中国贵州的“老干妈” 辣椒酱在知名的美国闪购网站Gilt.com的食材推荐类别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美国网民夸赞老干妈】
   更为有趣的是,吃过“老干妈”的美国网民异口同声地赞不绝口。以下是亚马逊网站部分有意思的评论的译文。

Kae Winters说:
——香脆可口的辣椒在你的口腔中绽放,感觉太美妙了!我的朋友向我推荐了老干妈,我会一直吃下去的。这东西吃起来真实不错,还有很多脆脆的颗粒物,花生嚼起来太棒了!美妙的老干妈,美妙的鲜辣口感!
Austin Baldwin说:
——我觉得老干妈是中国卖到美国的最好吃的食物,有一股烟熏味、脆脆的、辣辣的、油油的,每方面都太完美了。但是亚马逊卖的好贵啊,随便找一家当地的华人开的零售商店,里面几乎都有老干妈卖,一罐也就3-4美元。缺心眼才在网商手上购买老干妈。
辣酱成瘾者Lauxydad:说
——我家里有超过20种不同的辣酱,但是我觉得这款最吊。其他人对我说老干妈口感相当复杂,我得说我同意这点。这里面有辣油、辣椒片、还有辣豆瓣(你简直无法尝出里面的豆瓣)还有花生搭配起来太完美了!而且这款辣酱吃起来不像墨西哥的哈瓦那辣椒那样烧的你想死,而是温柔地在你的口中扩散。
Erik Zenhausern说:
——我喜欢我的“愤怒女士辣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来的,不过尝起来确实很“中国”。我简直停不下来,干脆直接从瓶子里舀着吃。真的好吃!
G. Day说:
——我十分痴迷这辣酱,而且吃了有超过50年了,这期间我吃过许多不同的辣酱,但是没有一款比得上老干妈。我最喜欢的吃法是吃锅贴的时候蘸老干妈和白醋。里面的花生很有意思,让诱人的风味更上一层楼,啊~辣度也是那么合适。和哈瓦那辣酱比,老干妈自成一派。虽然我在我家旁边的华人商店里花2.39美元就可以买到一罐老干妈,但是我更愿意花上比这多的多的钱在亚马逊买。老干妈是辣酱中的杰作!我花我的钱买它,我愿意!
MzZavala说:
——这东西能成瘾!小心!我警告过你!牛逼的调味品!
David Dalton说:
——这是厨房必备的调味品,我喜欢吃辣,这款辣椒酱介于中辣和微辣之间……准确说应该是比微辣再辣点,还没到中辣。(看来美国人重口味也不少哇。)

美国人认为老干妈的味道就像对中国的感觉——微辣,好吃,诱人。
但是我问一些贵州本土人却并不认为老干妈这么赞。不少贵州人认为老干妈过于迎合外地人的需求——辣味、咸、香、麻的重口味不够。贵州人认为只有贵州本地家酿的辣椒酱,才可以说是最好吃的。基本上每一个家庭都能酿造自己特别一两种美味辣椒酱。


【附录·中国本土原产西红柿的考古资料】
   传统观点认为,西红柿作为蔬菜和水果被人们食用,是欧洲人在19世纪首先开始的。明代西红柿才被引入中国。第一个记载西红柿的文献见于明赵函的《植品》(1617),赵函提到,番茄是西洋传教士在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
   1621年王象晋的《群芳谱》又再次肯定了番茄的来源,以后的人们都笃信不疑。
   1983年7月,在成都北郊凤凰山发掘的西汉古墓里,出土有陶器、漆器、藤笥、竹笥近60件,并有稻粒、果品、兽骨等食物遗存发现。稻粒就附着在竹笥藤笥上,为了保持一定的湿度,发掘者在藤竹器上盖上了一张湿布,一起运到文物保管所的仓库里保存起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十多天以后,人们发现竹笥藤笥的内外都有植物的嫩芽长出来,觉得十分意外。为了弄清楚这种植物的底细,考古人员请来了四川省农科院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研究所的专家来研究,但是,专家们当时不能作出定论,于是决定由将发芽后的种子带回去栽培,同时,文管所也留下了十几株继续观察。   
    成都市农科所的蔬菜专家将转来的发芽种子分成四盆在温室里栽培,研究者继续在以后几年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栽培,发现此种植物实际是一种小西红柿。但是这种小西红柿生长规律和现代西红柿不同:第一,它能够插枝成长结果;第二,它能够在寒冬腊月里开花结果。   
    考古学家经过对出土现场的环境总结和学术研究,确定了在2100年前的西汉,墓主已经用这种小西红柿作为蔬菜或水果食用。而且专家们进一步得出结论,西汉小西红柿已经具有栽培植物的特征。这样,西红柿在中国就不仅是本土原生植物,而且其被栽培的历史被提前到1700年前。
    西汉西红柿的发现,为我国古植物学家和蔬菜专家们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他们开始在云南、四川、广西的山区寻找西红柿中国远祖的后代,以后陆续发现了几种比西汉西红柿原始的“小酸果”(在九寨沟地区,也发现了这种野生的小西红柿),山西农科院的专家们特别采用在广西发现的野生西红柿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