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此墓是东汉时期的一座典型的夫妻合葬墓,首先我们看到两组并列的墓门雕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左边的刀法稚拙粗放,右边则显灵巧细腻。阳刚与阴柔相得益彰。再看墓门上所刻的画像内容则是丰富多彩:左上方门楣上刻有汉代常见的吉祥动物龙虎,左下方门楣上则是寓意子孙繁昌的二龙穿璧图。右上部门楣刻阉牛图,这是一幅极为珍贵的画像,它对研究汉代利用去势术对牛种的改良,以及南阳黄牛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图像资料。右下刻斗兽图。门中立柱上刻一门阙建筑物,其上栖一只猫头鹰(鸱枭)。两墓门均刻铺首衔环,一门上刻白虎、朱雀,另一门上刻羽人、神豹。
![]() ![]() ![]() ![]() ![]() ![]() ![]() ![]() 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历史背景(文来源于网上)
所谓的汉画像石,就是两汉时代的墓葬(或墓葬的地面附属建筑祠堂、阙、碑等)所使用的刻有各种画像的建筑石材。从全国而言,汉画像石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中心区域:(1)河南南阳、鄂北区;(2)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3)陕北、晋西北区;(4)四川、滇北区。
汉画像石集中于这四个区域绝非偶然。南阳之所以能成为汉画像石集中地之一,与其在两汉时代发达的经济文化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地处汉水流域,东、北、西三面环山,是一个扇形盆地。这里河流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秦时始在此设置南阳郡。两汉时,南阳郡因其所处优越的地理环境而成为农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地区。南阳的冶铁业在汉代尤为著名,目前已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十余处。其冶铁技术的发达水平,可从南阳市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工具的质量及数量不断提高,为农业、手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的繁荣。汉代南阳民俗“好商贾渔猎”,从而使南阳郡治宛城在西汉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都市之一,并享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美誉。正是南阳一带经济的日益富庶,才使其成为汉代大贵族依附和寄食的地方。西汉时就有不少王侯被分封在南阳,南阳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也随之提高。两汉之际,南阳郡蔡阳刘氏起兵反莽,在宛城建立更始政权。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南阳,在他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南阳人是主力军,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大多为南阳人。东汉王朝建立后,宛城又成为京都洛阳的陪都。东汉时,先后有三个皇后出自于南阳,七个公主和二十八个王侯被封在南阳。因此,南阳更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的云集之地。南阳在东汉时又被称为“南都”、“帝乡”,由此可见南阳在东汉时特殊的政治地位。 汉代普遍盛行“灵魂不灭、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因此,那些盘踞在南阳一带的众多皇族官僚们便将坟墓建的象生前阳宅一样豪华气派。汉武帝之后,汉代统治阶级尤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崇尚孝道,而厚葬则是致孝的具体表现。正因汉代的以孝治天下,以孝选贤能,因此,不仅有雄厚财力的贵族富商极力推行厚葬,就连一些不太富足的中下层地主、商人也不惜倾其家产对其父母实行厚葬,企图以此举博得孝名,从而达到挤身仕途、升官发财的功利目的。而南阳盆地被群山环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取之不尽的建筑石材。于是,南阳一带便出现了大量豪华坚固的画像石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