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就是“母腹”

 小脚丫6565 2014-02-25
(2014-01-08 13:20:31)
标签:

改革

教师

教学

教育

分类: 专栏文章

   2014年1月7日,在杭州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我依窗假寐。眼睛突然被机窗外的什么东西刺了一下,那是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从飞机上看月,显然有所不同。2个小时的飞行,我始终在围绕着月思考……

  夜空需要月亮,正如儿童需要玩具。

  儿童为什么需要玩具?

  每一个人其实都来自于同一个“故乡”——母腹。当儿童脱离母腹而一步步走向独立时,其成长的过程就是意识发育的过程,从意识到与母亲身体的关联到慢慢认识到自己独立的存在。儿童终极一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儿童对母腹的迷恋,彷如一个人对“故乡”的执著,但他无法再返回记忆中的母腹中,就如同一个人一旦离开故乡就无法真正回归记忆中的故乡,因此儿童需要借助一些诸如毛绒玩具、小枕头、婴儿毯这些“客体”来承载和表达这种难以圆满的情感。

   儿童喜欢玩具,并非是因为玩具多么好玩,而是因为玩具之于他,或许有回归母腹一样的感觉,玩具既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又是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聊以慰藉”而已。儿童终将抛弃玩具,但他却始终无法抛弃那个挥之不去的迷恋,并且穷极一生去寻找另一种“玩具”,来承载他最初的感觉,这或许是文学艺术的源头,当然,也可能是“另一种东西”的源头。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本能的性爱以及与欲望有所关联的一切。人对欲望的追逐肯定是源于某种情感的寄托,而这种寄托有时候又通过与钱有关的行为表现出来。贪婪和慈善都是,这一切都取决于人在独立过程中受到的“教育”,总之,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玩具”。如果教育给予他的是物化的价值,那他就会“玩钱”,如果教育赋予他的是使命,那他就会“玩志”。玩钱和玩志虽然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但在根源上是一回事,即成年人(过去的儿童)也需要自己的“玩具”。

  教育人当然也需要找到自己的“玩具”,借此来重温潜意识里的那份回忆——回归母腹,教育人的玩具究竟应该是什么——给学生一个叫“教育”的母腹。我为什么要这样认为?试想一下,母腹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诱惑?如果我们解读了关于母腹的基因密码,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教育理解透彻呢?教育能否像母腹那样让人迷恋?

  这个思路让我砰然心动。我试图努力唤醒那份“记忆”——

  母腹给予一个生命的是什么,或者说婴儿在母腹中得到的是什么?营养、安全和被拥围的感觉。营养,教育给予学生的是什么营养?安全,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应是身体的安全,还包括心理的安全。被拥围,这个富含诗意的词汇,它到底要传递怎样的情感内涵?我无法准确地解读这些,但可以这样概括:学校唯有成为“母腹”才有可能让人迷恋。

  母腹一样的“教育”,才应成为每一个教育人的玩具。

  就想夜空需要月亮,儿童需要母腹,教育需要为儿童建构身在其中、乐在其中的一个"营养、安全、被拥围"的“母腹”,给儿童“营养、安全、被拥围”的感觉——这就是关于学校最好的概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