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语]【李笑来】托福听说训练

 韦一笑加一 2014-02-25
托福听说训练之(全攻略:跟读训练之基本)

从开始准备托福考试的那一刹那开始,直到托福考试结束,每天都要坚持做的就是“跟读训练”。形象一点说,进行“跟读训练”就好像是运动员每天都会做“有氧训练”(通常是跑步,或者是蹬车等等)一样。备考托福,当然要做很多功课,跟读托福听力录音是其中最基础、最必要、最有效的功课之一。
在“听力考试”中,考生能够做对题目(甚至做对全部题目)需要三个层面上的能力:1) 听得清;2) 听得懂;3) 记得住
首先是“听得清”。未经提醒的话,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做错了题目是因为“没听懂”——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很多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根本就没有听清。没有听清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考生跟不上录音中说话者的节奏节拍。跟不上节奏节拍的原因也很多,大抵上包括以下几点,主要来自于中国学生自己讲英文的时候存在的一些缺陷:
  • 不注意分辨元音的长短:英文语流中每个音节的元音是有长短之分的,比如,“peck”与“pack”,或者“beech”与“bitch”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元音的长短。
  • 不注意正确的重音位置:英文的多音节单词中的各个音节往往是有重音与非重音之区分的,如果听力录音中某个单词的重音与我们自己习惯的并不一样的话,就会形成障碍。我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没考过托福的时候,我一直把“kilometer”的重音放在/k?/上,可是托福听力录音中这个词的重音在/l??/上。
  • 不了解可能存在的省略现象:有些单词,在自然语流中并不像标准词典中所标注的那样,而是常常出现辅音、元音、甚至整个音节省略的现象。另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个词是“unfortunately”。这个单词按照国内常见的英文词典上的音标标注,应该读成/?n-?f?:-??-n?t-li/,然而,在托福听力录音中总是被读成/?n-?f?:?-n?-li/。与我们习惯的少了一个/j?/的音节,还少了一个辅音/t/。
  • 不熟悉美式英语发音:美式发音有它自己固有的一些特点。托福听力录音中,“tomato”,读的不是我们所习惯的/t?-?mɑ-t??/,而是/t?-?me?-t??/。再比如,“past”不是我们国内教材中常常标注为的/pɑ:st/,而是/p?st/。
  • 不了解强读弱读规律:自然的语流中,即便同样的单词,也可能出现元音的长短并不一致的情况。比如,“community”这个单词,被强读的时候,与被弱读的时候,其中的/ju:/长短、音调都不一样(这个例子详见“强读与弱读”)。
  • ……
所有这些潜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跟读训练”解决。相对于很多人主张的“听写训练”的方法,我个人认为,跟读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当然,还有另外一好处就是“一举多得”。跟读训练,需要学生经过 “精听”、“分析”、“模仿”、“纠正”、“重复”、“记忆”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反复,其中的“模仿”,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反过来改进自己听清楚的能力;另外一张面,只需要通过一小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使自己的语音语调都相当接近托福听力录音,对口语考试成绩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其次是“听得懂”。“听”是输入的一种,正如“读”是输入的另外一种一样,而“输入”进来的信息要经过“处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听得清”,并不一定能够“听得懂”。不妨想象一下,在大学经济学课堂上,如果一个小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讲,教授讲的每句话他都肯定听得清,但这小孩子不一定能听懂多少,至少做不到听懂教授所讲的全部内容。“听得懂”需要语音知识之外的更多能力。对很多备考托福的学生来讲,已经能够全部“听得清”了,却依然“听不懂”,那就基本上是词汇问题。
然而这种说法多少有些过分简单化。单纯地“背单词”很多时候并不解决问题。为什么呢?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我的观察是,很多学生的缺陷并非单纯来自所谓的“单词量”,准确地说,应该是“概念体系不完整”。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到托福考试的听力部分,同样涉及到阅读部分。比如,“rodent”这个单词,很多学生看到它的反应是,“晕,肯定背过……但,是什么来着?”为什么这个单词很多人记不住呢?它的意思是“啮齿动物”。对很多学生来讲,背这个单词的真正难度在于,即便是中文的“啮齿动物”,他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又如何记住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概念、且又是用英文表述的那个概念的说法呢?
常见的啮齿动物(rodent)有老鼠、松鼠(squirrel)等等。这些动物有两对锋利的(sharp-edged)门牙(incisor teeth),门牙的前侧有牙釉质(enamel),很坚固,但是内侧的牙质(dentine)却比较易损(easily worn away),所以,在这种动物咬(gnawing)东西的时候,牙齿会一直保持锋利。刚开始的时候,科学家们发现松鼠总是吃掉1/3的松塔(pine cone)而扔掉另外的2/3,很疑惑为什么这些松鼠一方面不停地收集并隐藏那些松塔的同时有如此浪费(squander)?后来,经过研究才弄清楚,事实上,很多的时候那些松鼠根本不是吃掉1/3,扔掉2/3,而是捧着松塔磨牙——连那1/3都是吐掉的,根本没吃!
其实,以上是一次托福听力考试中一段录音的大意。如果,考生原本就了解关于啮齿动物的一些常识,他其实只需要大致听懂这是关于松鼠以及松鼠的牙齿的内容就可以了,录音之后的题目对这位考生来讲,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科学常识是不会因为某个考试而变化的——松鼠不会因为托福考试考它了,于是决定从此开始一定要用松塔的1/2而不再是1/3磨牙了,也不会因为托福考试改革了不再是纸笔版考试而是网考版了,于是松鼠就决定从此不磨牙了。背单词绝对是必须的,然而,忽视词汇所对应的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学生学英语时所遇到的隐形障碍。
最后,还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记得住”。在考场上,听清了,也听懂了,可是最终做题的时候却“记不得”了,是一件多么令人恼火的事情?可事实上,每次考试中都有大量的考生就是因为这个令人恼火的境遇而“发挥失常”。在使用外语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力要比在使用母语的时候差很多——绝对不是一点半点。我们使用中文,能够做到听一遍别人说的话而后大致复述出来(托福口语考试考的主要就是“英文记忆能力”与“英文复述能力”),可不是天生的。从小到大,我们朗读过多少课文,背诵过多少段落?一旦我们并不刻意去记忆的话,我们是不是就经常张口结舌?你有没有过唱歌唱着唱着突然就忘记了歌词的情况(即便那首歌你可能已经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便是中文记忆,也需要经过大量的专门练习才能提高,更何况在必须用另外一种目前尚未熟练使用的语言的情况下呢?
我常常问我的学生,“你有没有大段大段地背诵过英文的文章?”通常情况下得到的老实的答案是:“……没有,一篇、一段都没有。”在为我的学生进行跟读训练的时候,我总是建议甚至强迫我的学生起码要背诵5~10篇托福听力录音,并且要做到一个词不差地背下来。很多人讨厌“死记硬背”,且不说这种观念背后的谬误以及这个谬误背后的成因,我只想说,那些人在厌恶甚至鄙视“死记硬背”的时候忘了“死记硬背”的另外一个说法是“博闻强识”。
背诵大段的文章,目的并不是在于某一天可以把其中的内容“生搬硬套”到口语考试,或者作文考试中——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1] ,但以此为目的,多少过于急功近利。背诵听力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英文记忆力”。这就好像4G内存的计算机与512M内存的计算机相比,就算CPU慢一点,整体运算速度还是要快出许多一样,英文记忆力好的学生在考场上,做题要比英文记忆里差,甚至几乎没有英文记忆力的学生处理题目快许多、轻松许多,且更不容易出错。
英文记忆力的强弱,几乎影响整个托福考试每个部分的成绩。听力考试中已经不用再多说;口语考试、作文考试中都有“综合测试”题目,英文记忆力差的话,记都记不住又如何完整复述呢?而复述完整,是所有综合测试——不管是在口语部分还是在作文部分——中的最根本评分要求。在阅读考试中也是如此。很多学生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所谓的“阅读速度太慢”,而是,“读完了却记不住”,做题的时候又“回去找找不到”,甚至“找着找着竟然忘了应该找什么!”……那些英文记忆力强的学生,在考场上不仅做题做得对,并且做得轻松,因为很多的时候,他们看到一些错误选项之后根本无需回到文章中验证——他们记得清清楚楚,这个选项所说的内容明明与文章相反么,怎么可能选它呢!

托福听说训练之(全攻略:跟读训练之方法步骤)
跟读训练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 分析听力录音文本
    • 遇到生词、不认识的词组,查词典;
    • 标记出所有的双元音与短元音;
    • 标记出所有单词的重音所在;
  • 反复精听录音
    • 分辨哪些单词被强读了?其重读音节的语调是怎样的?
    • 有没有哪个重读音节伴随着更高的音高?
    • 录音里被弱读的单词怎样读的?
    • 哪些地方存在着连读?
    • 哪些地方存在着失爆?
    • 哪些地方存在着浊化?
    • 有没有某一处存在着明显的停顿?
  • 反复模仿录音
  • 背诵整个录音
关于跟读训练,有一点必须说明,那就是,没有意外的话,你不可能完美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些人比另外更多的人运气好得不象话。这些幸运的人嗓音天生有着更好的音色与音质,并且拥有比大部分人更强的节奏感,也基本上因此他们具备比大多数人更强的模仿能力,于是,这些少数幸运的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显得学的更快、更轻松、更好,而且经常让身边的人觉得自己“学英语没有天分”而相当地自卑。
我写这个系列,显然是为了帮助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幸运的永远是少数。我自己就是个相当不幸的个体。天生音色很差,音质更不用提,所以说话声音很不好听(这是客气,实际上应该是很难听)。节奏感差,差到唱歌都会经常跑调的地步。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我的英语发音经常成为被嘲弄的对象。还好,我自己很早就能够想明白,通常情况下他们嘲弄的是“我的发音”而不是“我这个人”,于是自卑的程度就少了一点;少数情况下我会遇到一些实际上在“嘲弄我这个人”的人,那我就会因为想明白这种人的脖子上顶着一颗“永远想事想不明白的脑袋”,而把自信又补回来一点点——所以一直以来心理还算是基本上属于健康水平。
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因为没有想过“完整地模仿录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产生挫败感,甚至自卑感,进而半途而废。要知道,那些被请去录音的人,都是音色悦耳,音质优良,节奏感很强的人——通常情况下,这些人还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若非如此,也不会有人请他们去录音——绝大多数人的声音如果录下来是不符合所谓“标准”或者“权威”的;甚至,不夸张地讲,相当数量的人就算是经过专门的训练也无法做到“标准”,顶多是“有所提高”而已。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便一个人的音色很差,音质很糟糕,甚至毫无节奏感,那又怎样呢?难道就因为这个人音色差、音质糟糕、缺乏节奏感而禁止这个人讲话么?因此禁止他学习外语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可看出那些嘲笑他人外语发音的人有多么愚蠢而又自以为是了吧?)
为了提高成绩,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都要做跟读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说我要求我的学生一定要读成录音里的样子——实际上这是无论是谁都基本上做不到的事情(少数具备超常模仿能力的人除外)。语言学家Daniel Jones在他那本著名的《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中就这样说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两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一样的。我的观察是,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很难用一模一样的音色、音质、节奏重复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事实上,我要求学生做的是“用画漫画的方式进行跟读训练”。就算我们不会画漫画,也肯定看过很多漫画。漫画什么原理呢?漫画的原理是抓住三五个主要特征(一两个往往不够,七八个已经太多)而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夸张(甚至扭曲地夸张)的描绘。比如,你看到一幅漫画,上面的面孔是一个“大鼻子”、“小眼睛”、“八十年代男性流行的盖耳长发发型”,再配上两个“大拳头”,那这幅画画的基本上应该是香港武打明星成龙了。
按照重要性来看,“强读/弱读”,“语调/音高”,“失爆/浊化”,“元音的长短”,再加上“连读/停顿”这么几个特征的模仿已经足够。至于/t + j/可能发生音变,/u/结尾的单词后面如果接着一个元音开头的词汇,那么可能要加入一个/w/;词尾是/i/的单词后面如果接着一个元音开头的词汇,那么可能要加入一个/j/;/h/往往被“击穿”;/θ/与/e/是否一定要用牙齿夹着舌尖开始发音……这些琐碎的知识点并非不必要,而是,需要了解,但是更需要多说多练;反过来,只要多说多练,这些琐碎的知识,就算当初不了解,最终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全部学会。
连“最终做到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要求你完美),那么“从一开始就完美”就是更加荒谬的要求了。我的健身教练曾经告诉我一个特别重要的道理——非常朴素的道理。他说,没有谁的动作是标准的,并且,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不标准——根本做不到一开始就标准。所谓标准动作,都是在练过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再开始一点一点纠正的,到最后大家比的是谁更接近完美。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1) 先胡搞瞎搞一阵子;2) 误打误撞摸到了一点门道;3) 反复练习、实践、修正;4) 最终依靠积累获得成就——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我常常给学生转述“聪明蜜蜂与笨蛋苍蝇”的故事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讲述了一个奇妙的实验:
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里,将瓶子横着放平,让瓶底朝着窗口,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向来善飞而又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企图找到出口,直到筋疲力尽,累饿而死。苍蝇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哪里光明还是黑暗,在瓶子里乱撞,不到两分钟的功夫,纷纷从瓶子口逃之夭夭。
怎么会是这样结局?
难道是蜜蜂飞翔能力太差?不是;难道是蜜蜂的眼睛不好?也不是。我们都知道,蜜蜂和苍蝇的眼睛都是由许多独立的小眼紧密排列而成,人们管它叫复眼。复眼的构造精巧,功能奇异,能够随时辨别太阳的方位,确定运动的方向。蜜蜂平时就是靠着复眼准确无误地找到蜂蜜,回到蜂巢。人们还按照蜜蜂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制成了一种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不管是太阳尚未升起的黎明,还是阴云密布的黄昏,有了这只罗盘,船只都不会迷失方向。
问题显然不在眼睛上。因为瓶底朝着窗户,蜜蜂便不停地在亮处寻找出口,却碰到蜜蜂怎么也弄不懂的玻璃,对阳光的敏感和执着使它们不肯到瓶口——那个黑暗的出口去。是呀,黑暗与出口怎么能联系在一起。但是苍蝇可不管什么光明与黑暗,它们四下乱飞乱闯,瓶子又这么小,碰上瓶口的机会太多了,一群头脑简单、无所追求的苍蝇就这样获得了自由。
所以,很多的时候连“胡搞瞎搞”都是很重要,甚至很必要的;更何况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准备托福考试的时候只不过是“没那么完美”而已呢?
不要花时间想没用的事情了,干活去吧!
刚开始的时候,分析、精听、标记、模仿、反复、背诵等步骤可能显得非常耗时费力,一星期处理一篇就够了。一个月后,可以适当提高速度,比如,一星期两到三篇。第三个月开始,你就会发现一天 一篇都做得到,这时候,你的进步可就已经不是一星半点了——其实只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有巨大的飞跃。坚持三个月后,甚至没必要再不停地攻克新的听力录音了,只需要每天保证一小时跟读(可以在早上,也可以在晚上)就可以,把它当作备考托福中的“有氧运动”。当年我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可是每天尽量随时都戴着耳机,能听多久就听多久,能跟读多少就跟读多少。
有一个小技巧。跟读的时候,不要两个耳朵都戴着耳机。你见过戴着耳机唱歌的人么?十有八九他们会跑调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两只耳朵都戴着耳机,所以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进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声音,所以,自己跑调了都不知道。跟读,一方面要提高听的能力,更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是,利用托福听力录音矫正自己的语音语调。所以,一定要只戴一只耳机,用另外一只耳朵监听自己的声音,这样才能随时矫正,随时微调。
祝大家好运!

无他,惟手熟尔。
——《卖油翁》
Practice usually does not make perfect, but it does make better…
——李笑来





本文来自李笑来老师博客www.
更多相关文章参见托福听说训练系列:http://www./index.php/archives/category/english-learning/toefl-listening-and-speaking
笑来老师是我所见到的出国考试培训老师中少有的不扯淡不忽悠、极其靠谱的老师,强烈建议要参加任何主流出国英语考试的同学在上任何辅导班之前先翻翻笑来老师博客中所有相关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