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的溢价谁会认可?

 璇琮坑 2014-02-25

文化的溢价谁会认可?

 (2014-02-25 16:11:25)
  说到文化,现在纯粹科研的不多——至少讨论的不多,一般都是在商言商:这是保证产品溢价价值的元素。从世界各大奢侈品品牌的客观结果看,这显然是正确的。文化艺术和奢侈品的特性有很多契合点:唯一性与流传性、感性因子而非理性因子、审美哲学与品牌哲学。这二者的结合从中世纪贵族豢养音乐家、美术家就开始了,一直到现代,奢侈品品牌和艺术文化的合作更加平等,但也改变不了后者靠前者发财、前者靠后者发更大财的现象。

  当然我们说,真要把企业做大,凭借的不是如何追求利益,而是如何成就理想。因为利益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你有了十万,爽得不得了,想接着赚一百万、一千万。然后你发现钱给你的快感度越来越低,你越来越快地陷入必须去赚更多钱的循环上。而且一起奋斗的人,会被你这种价值观所引导。虽然完全自由的市场是用利润来引导的,但同样,没有底线是人最可怕的地方。而理想呢,是可以把大伙儿拧成一股绳的东西。有很多创业公司成功了,因为大家都冲着同一个目标奔。有些失败了,因为奔到一半,发现已经不是所有人都还那么执着。

  所以,文化对企业品牌的提升,和抉择者经营者本身对文化的态度,同样重要。在之前,我们是不太在乎文化,因为要填补的漏洞太多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那么前三十年,纯粹是GDP疯狂增长的时期。中国用尽了各种方法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不管做世界的代工厂,还是做全球的山寨基地,勤奋加疯狂,好像上了一辆开起来就不能打弯儿的战车,GDP一路飙涨,现在已经涨到世界第二了。这一整个时代牺牲的就是文化属性。西方世界的眼里呢,中国人都成了,代工机器、山寨机器、购买机器。中国人成为一个物质符号,但没有了民族属性。于是在最近十几年呢,经济强盛了,我们开始更注重寻找文化自信。因为再也不希望自己在老外面前,被当做人傻钱多速来地方出来的愣头青。而是希望收到尊重和被认可。

  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在向中国输出——或者说,这种输出早已开始。富裕起来的第一代人拿什么作为有钱标志?一切按着好莱坞来,人家怎么衣食住行,我们就跟着穿西服,吃西餐,装修弄成罗马重古典,开着100万的跑车四处冲。在企业层面,很多公司也在输出文化,用文化做自己的产品溢价。这里边也有区分。有些公司有时脑子比较拧,就是认为,借助科技、设备这些东西,就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毫无障碍地接受同一种文化。不管电影娱乐还是箱包器械,我就是好的,给你你就用。二十年前,国人的辨识力受到百年来的革命和运动影响,确实比较迷失,西方就是好,不用不舒服。那时没有文化自信,认为自己的都是落后的,该抛弃。现在再这样,中国人民就不搭理你了。本来就烦别人瞧不起,你还炫耀你文化多好,谁理你啊。很多跨国巨头强势挺进,蔫势消失,就是这个原因。

  在以前讨论过关于文化:文化就是让人们得以聚拢的共同意识。动物因为生存需要而群居,人类因为认同需要而聚群。这种认同,就是共同的文化。一首歌,一段戏剧,一个建筑造型,为什么能触动有共同历史血脉的人?是因为这种共同生活方式的去孤独感。正是这种特质,才让文化有了产生溢价的基础。如果像上面那样强加,融不进一个市场中人群的潜意识,只凭追风潮和耍大牌的力量,难以持久。这点,不光对于老外,对咱们自己的企业、品牌、设计师,同样。没有骨子里对文化的认同和了解,你能摆出来的就只是一堆模棱两可、跟当代艺术一样,水平不够文字凑,旁边篆石碑似的列出几百上千字解释:“这表达了XXXX”,而别人嗤之以鼻的视觉符号。好多做中式设计的,不管公共空间还是室内装饰,老疑惑,文化怎么给我的设计增值呢?我也儒释道都往上拍,有天人合一有字画小品,就是没人看得上啊。很简单,你自己认同么?你是已经自己处于国学文化的生活方式里,然后把感悟到的东西传递给别人,还是拿来主义,这个有中式符号就用,那个有文化标签就砸?

    文化产业,总归是产业,但魂在前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