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四川的他,玉雕作品屡屡获奖,但他却相中中国工艺文化城谋求更大发展——
王华彬:这里给我最好的发展平台
王华彬在加工玉器
王华彬和他的“金银错”玉雕作品
王华彬将一块俄罗斯碧玉巧妙雕成一只笔筒和一只孔雀
苏报记者 施晓平 文/摄
2013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上,王华彬、徐梅娟夫妇创作的墨玉 《餐具八件套》获得铜奖。 在此之前,王华彬的墨玉《对碗》,已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主办的’2011“艺博杯”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与人合作的青玉《吉祥如意对碗》,又在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等组织的第五届中国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比赛中获银奖。 连连获奖让来苏州前根本不懂玉雕的王华彬不胜感慨。他说是苏州、是光福给了他最好的发展平台。今后,他将依托中国工艺文化城等新平台,争取更大的发展。 “四川娃”来苏走上玉雕路 王华彬1978年生于四川宜宾,那里是五粮液的家乡,也盛产茶叶等农副产品,但玉雕行业却并不发达。王华彬从小到大,从没接触过玉雕,对这一行业一窍不通。 1995年,18虚岁、还带着些许娃娃气的王华彬来苏打工,先是在光福塘村做了一段时间搬运工,次年经人介绍,拜光福玉雕工匠陆永明为师。 说起这一选择,王华彬坦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苏州地区特别是光福地区玉雕产业的影响。 此话不假。苏州玉器制作源远流长,工业园区的草鞋山遗址、昆山绰墩山等处都曾出土过距今6000多年的琢磨玉璜,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玉器之一。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全国三大琢玉中心(苏州、北京、扬州)之一,阊门内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弄一带几乎家家可闻琢玉声,全市琢玉作坊多达800余户,名家云集,玉雕技艺成为全国同行业的翘楚,被称为“苏作”玉雕,民间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之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作”玉雕重新崛起。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市前店后坊式的玉雕工作室和个体经营户已达2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经济总量达60多亿元,居于全国第一方阵。 在苏州的玉雕产业板块中,城西的光福是十分重要的一块。这里历史上就出了不少玉雕工匠。解放后,当地政府把流散的老艺人找回来,办起了玉器生产合作社、玉石雕刻厂,改用以马达带动金钢钻磨头琢磨的玉雕机。到上世纪80年代,光福已有400多名玉雕从业人员。光福镇党委、政府又审时度势,先后投资建设了光福工艺街等基础设施,促进了当地玉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全镇从事玉雕及相关行业的人员已发展到1万多人,不时有作品在省级、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像孙林泉、周平的玉雕作品《玛瑙花篮》就于2002年获得全国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王华彬的师傅陆永明,与人合作的四页花卉屏风也在2005年12月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2005年杭州工艺展”优秀作品奖。 在光福浓浓的玉器工艺氛围中,王华彬开始了玉雕学习。但也许是从小没接触过玉器,错过了培养“玉雕细胞”的黄金时间,因此王华彬一开始学得并不顺,让他很难沉下心来。王华彬不肯服输,坚持着继续学,终于渐渐上了手,学会了切、磋、琢、磨等基本功和圆雕、浮雕、薄胎等技法。 器皿件制作成了“拿手好戏” 满师后,王华彬又在师傅那里做了几年,2004年开始自己单干。这时候,来光福考察的天津玉雕名家李如增走进了王华彬的作坊,王华彬被李如增的技艺、学识所吸引,决定去天津跟李如增学艺。 在天津的近一年时间里,王华彬接触到了“金银错”工艺技术。金银错工艺最早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后来才推广到玉器、木器等领域。玉器上的金银错技艺,是在制成的玉器上刻出槽线,嵌以金丝或银丝,又称“镂金”或“嵌金”。我国古代以“雕玉”、“镂金”为最精细的手工艺。“金银错”玉器是“雕玉”和“镂金”的结合,等级自然更高一筹。 在汲取了苏州和外地玉雕技艺营养的基础上,2007年,王华彬在光福工艺街开设了前店后坊式的“国华玉坊”店,一边设计、加工玉器,一边对外销售。一开始该店只有一间门面,后来发展到两间,如今已变成了三间,加上陈列室,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是光福工艺街上面积最大的玉器店之一。王华彬加工玉器时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器皿件制作成为他的“拿手好戏”,包括不同玉料的碗、香炉、茶壶、瓶等,一批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摘金夺银,当年那个沉不下心学玉雕的“四川娃”,已经成为一名成熟的苏州玉工。 四大因素帮助他得心应手 能够获得这样的发展,朋友们帮王华彬总结了四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面已经提到的苏州特别是光福玉雕文化的影响。 其次是王华彬为人虚心好学。无论碰到大师、师傅还是普通朋友,都以诚相待,多交心。正是这一理念,让王华彬得到了许多人的指导,其中除李如增外,还不乏老家光福的蒋喜、来自上海的瞿惠中等玉雕名家。王华彬的一尊朴素大方、颇受好评的墨玉香炉,就是在蒋喜的指导下完成的。 第三,王华彬能从书本和别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国华玉坊”店堂的书橱里,可以看到《中国玉雕高级技师作品集》、《和田玉收藏与鉴赏》、《中国玉器大全》、《中国玉雕——苏州名家名品》、《中国玉雕炉瓶器皿鉴赏》、《枕玉江南》、《明清玉器赏玩》、《王大鸣谈古玉》、《祥云轩红山玉器古工古沁精微图典》等有关玉器的书籍,以及《中国古典人物白描画谱》、《木雕图案》、《中国青铜器收藏鉴赏全集》等相关资料,许多书都已翻旧。 四是王华彬爱动脑筋。比如引入金银错工艺时,他发现青玉上的花纹不容易看清,所以此类作品上他基本不尝试,要试就在墨玉作品上试,2013年制作的一尊墨玉香炉就是如此。由于要嵌的金丝比较多,而且刻的槽线要求深浅一致,金丝则要外大里小,呈三角形,这样嵌进去才不会掉出来,所以很费功夫,光是刻槽就花了近10天,嵌丝更是花了1个多月。 在如何用好材料上,也可以看出他爱动脑筋。一次王华彬买到了一块俄罗斯碧玉,雕了一只高18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笔筒后,发现还多了一部分玉料,但这部分玉料有个圆弧形的口子,如果切平再做,就会浪费许多。王华彬灵机一动,把剩下的玉料雕成了一只开屏的孔雀,圆弧形的口子正好做成开屏的羽毛,既贴切又不浪费,雕成后有人愿出价30万元购买,只是王华彬舍不得,才留在了店里。 一些店家喜欢用大的、好的籽料加工玉器,一件作品就要好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王华彬对此并不赞成。他说,这样的作品多少人买得起?所以他要做就要做价格适中的,同类产品则宁愿便宜20%左右销售,目的就是靠跑量取胜。 他瞄准了中国工艺文化城 10多年的发展让王华彬充分认识到,找到一个好的平台,就找到了施展身手的舞台。为此,最近他与河南卫华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其平台开发市场,在河南新乡开设工作室,进一步打响自己的品牌。 与此同时,他又买下了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的铺面,决定入驻这里。他说,中国工艺文化城是重量级的“工艺航母”,经过“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玉石原料展销会等活动和一系列市场运作,如今这个文化城入驻商户规模不断扩大,入驻大师不断增多。而且,2014年中国工艺文化城一期项目将实现南北贯通,连成一片,项目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形成玉雕、核雕、红木家具三大工艺主题区域;这里还将加快实现“文旅融合”……这些对聚集人气、提升知名度等都有很大帮助。王华彬因此认为,中国工艺文化城是个理想的平台,再经过两三年运作,一定能进一步兴旺,对他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更多的正能量,“现在不落户,今后想去就可能要付出高昂代价,我当然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
|
来自: 苏迷 > 《光福工艺美术、中国工艺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