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趣闻之三十八:我、毕、敝、必、丙、不

 一个好老头 2014-02-26

有许多汉字古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有的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意,咱就分几次说说这些字。

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从甲骨文看就是一个有柄的兵器,其本义也确是兵器,有长把和三个齿刃的一种兵器(这以被考古挖掘证实),是古代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工具,恐怕这是词义变化最大的字了(据说,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字中“我”这个含义的字原来都是代表兵器)。作为人称代词最早出现在商朝《甲骨卜辞》,到了汉唐以后被普遍借用来做第一人称使用(在此之前,第一人称一般用“吾”、“予”、“余”、“”来表示。如:《诗经》:“人涉否。人涉, 须我友。”)。

毕: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小篆 

原是一种捕捉禽兽的带长柄的网。《说文》:“毕,田网也”。字上部的“田”,是捕禽兽的地方。

敝: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甲骨文    小篆 

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其左旁是一块布(“巾”),上面沾有灰尘和赃物;右旁是一只手(“又”)正拿着棍子在扑打。本义是“坏”、“破旧”。《说文》:“敝,一曰败衣。”《易经》:“瓮敝陋”。

必: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必”是“秘”(bì,义为“柄”)的本字。甲骨文“必”字像一把有长柄的水勺子,旁边有水滴;柄上的斜画是表示器具的柄指示符号。也就是说其本义是柄。另一种说法其本义是区分的标准。《说文》:“必,分极也。

丙: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最早是指“鱼尾”,这个本义早已不存在。《尔雅》:“鱼尾谓之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古代烙饼的鏊子。鏊子上为圆面,中心略鼓,下为低矮的三足(类似现在摊煎饼的炙子),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也不能说没道理。

不: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一说“不”是“胚”的本字。其横画表示地面,下面的须状线表示种子萌发时首先向地下生长的胚根。也有的认为本义是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还有的认为是竹子削成的原始刺杀的武器。不管哪一种说法,本来的含义现在都没有了。后来假借为“丕”、“不”、“否”。《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文》:“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