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文摘-85

 老刻刀 2014-02-26

 

柳传志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掌握了以"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为主要内容"管理三要素"
  建班子的主要内容是:"一把手是有战斗力的班子的核心,第一把手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应该如何进行自身修养?第一把手应该如何选择班子的其他成员,其他成员不合标准怎么办?班子的成员如何进行考核?没有一个意志统一的、有战斗力的班子,什么定战略,带队伍都做不出来。宗派是形成团结班子的绝症,要杜绝一切可能产生宗派的因素。"
  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确定长远目标;2、决定大致分几个阶段;3、当前的目标是什么;4、选什么道路到达;5、行进中要不要调整方向。
  带队伍的主要内容是:"兵会打仗吗?兵有积极性吗?要让他们学会炸碉堡。事业部体制、舰队模式是不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规章制度定得是不是合理?另外包括激励方式、培训和发现人材、企业文化等等。"

 

企业文化的关键在执行

企业文化的源头来自于企业家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的深层次思考。企业家在思考过程中,构建了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它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出去,为员工所接受,并在将其贯彻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于员工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实质。
   
实践——假设——验证——实践,这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生成机理和作用机理。提出企业文化的假设固然重要,验证这种假设并付诸于实践更重要。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弘扬过程,其本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理念复归实践的过程。中国企业绝对不缺少伟大的经营理念,缺少的是持之以恒的信仰、承诺和追求。没有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执行从员工指向老板〗
   
当我们取得了执行文化的共识之后,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谁最应该具有执行文化?孰不知首先是各位老板,而不是员工。因为执行是企业领导者的工作。文化悬在半空,首先是领导者没有身体力行。
第二,执行什么?不是理念层次的企业文化,而是承载了企业文化、战略和机制的制度!所有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都需要机制和制度的支撑和保证。
第三,如何保证执行?依赖于企业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员工不可能人人都认同公司的文化,但我们可以激励与约束员工去像罗文那样有执行力。
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执行文化:从造势到落地

严格地讲,《致加西亚的信》讲的是美国总统与罗文之间的一段故事,在罗文身上体现出的那一种精神:勤奋、坚韧、忠诚、服从和信用,恰恰涵盖了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正是我们企业冀求和渴望的文化特征。《致加西亚的信》毕竟是一个典型而生动的故事,中国企业家还需要理性思考,于是《执行》又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实际上,《执行》是一本关于企业战略实施的论著,是一位伟大的实践者和一位出色的理论家共同讲述的关于如何将战略转化为企业运营实践的商业故事(韦尔奇语),而企业文化只是其理论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尤其吸引中国企业家眼球的是本书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执行文化。在这一点上,它与《致加西亚的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相互诠释,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对于已经相当长时期迷茫于如何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来讲,这两本书来得太及时了,它指出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有问题的实质。没错,我们的企业缺少的就是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我们企业文化中缺少的正是罗文上校所具备的精神。我们的企业文化之所以不优秀,缺失的就是执行文化。

 

人才搭配要恰当
  在松下看来,聚集智慧相当的人,不一定能使工作顺利。他举例说,3个能力、智慧高强的企业家创办了一家公司,一般人都会认为这家公司的业务一定会欣欣向荣,但没想到却不断地亏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集团总部知道之后,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敦请这家公司的社长退股,改到别家公司去投资。没想到留下的两人齐心努力下,竟然挖掘出公司最大的生产力,而那位到别家企业投资的社长,也充分发挥了他的实力,创造了不错的业绩。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人才配合要恰当。在数学上一加一等于二,但在人与人的组合调配上一加一可能会等于三,调配不当可能等于零。争取人才最好不要去挖墙角。
  松下认为,被挖来的人不一定全部是优秀的人,当然,可依赖的人的确不少,但也有不可靠的,所以还是不这样做为好。在松下眼里,被挖来的人往往需支付比其原来企业更高的薪水,而且还难以保障其忠诚度。因此,松下通常选择与公司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这样避免在公司造成人才要求无限高的现象。
  注重培养人格
  在人才的培养上,松下很注重人格的培养。缺乏应有的人格锻炼,就会在商业道义上产生不良的影响。商业竞争、利益追逐,使人们逐渐淡忘了人格在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具备良好人格的员工,往往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更容易被企业精神所凝聚。另一方面,只有人格的完善,员工才会拥有较满意的生活,才会有利于其工作的进行。
  训练员工的细心
  在训练员工方面,松下认为,细心体贴看似微不足道,其实非常紧要,往往足以影响大局。因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世界,如果人们犯一点错误,就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这种体贴而用心的表现,看起来不足挂齿,其实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松下在培训员工方面,往往从点滴做起,培养员工耐心和细心。
  升迁还要兼顾资历
  员工的升迁要综合考虑其才能和资历。松下认为,按照资历、考绩来提升员工有其好处,它的着眼点在于服务时间的长短。虽然,长者在智慧和体力方面可能比年轻人差,但是这个制度保障了年长者日积月累的经验,他们的工龄和经历增强了领导力,年轻人也自然会表示爱戴及拥护,对于整个公司业务的扩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工龄和才干必须相互配合,这样既使有才能的员工得以重用,又利于使周围员工信服。
  提拔年轻人时,不可只提升他的职位,还应给予支持,帮他建立威信。年轻人是企业后续竞争力的核心,对年轻人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决定对一个年轻人的提升,不仅对企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对职工个人而言也很重要。不可将其职位一升了事,而应时刻关注其在新岗位上的适应情况,给予帮助,使其尽早胜任新工作,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

 

500强企业,怎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发展?

谢克海:大致有三方面:一是自我评价。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别人强在哪里,有什么弱点,自己是想当经理,还是想做专家,是希望自己做到很高位置,还是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二是积极沟通。要以坦诚、透明、信任的方式与经理、人事顾问积极沟通,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与需要,与他们一起分析自己的发展规划。三是努力进取。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积极理解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司的文化氛围。员工要习惯于保持自学的状态,要多读书,针对所缺素质对症下药。你还可以把自己需要接受进一步培训的想法告诉自己的经理和人事顾问,如果这正好与他们的想法一致,或者你的想法得到他们的认可,则可以获得企业的支持。

500强企业工作,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谢克海:一是人际关系简单,以业绩为导向。人际关系在什么地方都有,但是在外企、跨国公司要简单得多,这里没有什么裙带关系,老板看到谁的业绩好,就提拔谁、奖励谁,如果谁干得很差,没有人会出来为你说情。二是目标十分清晰,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内部沟通比较通畅。当然也有员工对此不满意,A厂的会说B厂好,B厂的会说A厂好,这是很正常的,有问题、有冲突,恰恰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如果大家都认为现在已经很好了,就隐藏着危机。

 

美国的心理学家调查,公司主管们的平均时间分配是:百分之九的时间在,百分之十六的时间在,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在,百分之四十五的时间在

沟通不是辩论,而是尊重对方,并使对方尊重你。

 

面对人本管理,制度管理过时了吗?

人本管理的诞生源自科学管理的缺陷。自从20世纪初泰罗、福特以来,强调制度、强调量化分工、追求将人物化的科学管理就一直是西方企业的主流管理理念,而且日臻完善。直到近20年,随着工业产品的过剩、知识经济的兴起,当在企业运作中的作用大大超过机器时,科学管理的处境逐渐尴尬起来,于是以调动人内在积极性为主导的人本管理应运而生。但它绝不是一次正确错误的否定,而是在时过境迁之后的一次修正,一次解放。
90年代初西方以人为本的锣鼓声传到中国时,我们也立即跟着欢呼起来,亲切得仿佛他乡遇故知。但我们要知道,在当时我们和皇帝老儿为所欲为还在同一个世纪里,当封建思想只重等级、蔑视制度的人治残渣依然是我们内心暗藏着的主流时,这种对先进极感亲切的背后,其实正暴露了我们对自身极其落后的人治状态的一种心安理得。
   
人本管理对不对?当然对,而且既然是世界的趋势,也必然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但人家的人本是建筑在制度管理已经成熟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的人治基础却是几千年封建余孽的积淀,两个根本不再一个层次上。记得国内一位专家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喻:我们跑万米时,人家一开始明显跑前边去了,可过一会儿他又跟你并驾齐驱了。你别美,人家落你一圈了!
那我们缺不缺人本思想?缺!因为我们几千年一直最看不起的就是个体的,但我们更缺的,是行之有效、人人平等、贯穿始终的制度!我们的未来必然走向人本管理,否则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但前提必须是我们首先搞好制度管理,实现量化管理,迈好工业化这一步,先把吃好。须知,海尔能有现在的如日中天,是从禁止在车间大小便开始的。

 

《财经时报》:你在管理员工时,对他们有什么样的要求或者建议?

乔治·大卫:在这方面归纳起来有9条,其实这也是UTC成功的一个法宝。

第一,要过细做工作。在你给人写便条留言时,或者做介绍时,绝不要遗留问题。

第二,要搞好关系。因为你在一生中要与别人合作,要得到他们的帮助才能做成几件事;第三,要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四,办事要简明利落。话不在于多,而贵于精。

第五,要做精力旺盛的人。你可以培养领导能力,但是精力与生俱来。

第六,要提供解决办法,不要提出问题。

第七,要用比自己高明的人,这是惟一让你能有时间打高尔夫球的办法。

第八,开会要有内容。无论何时开会,都要有日程。

第九,要眼睛向下,不要眼睛向上。一些人觉得他们手段高明可以疏通进入高层管理办公室的渠道,因此总向上看。那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高层管理人员的眼球时刻在看着员工,愿意看到忙着手中活计的员工的背影。

 

团队的三个条件

1.自主性

如果一个领导不在公司,也没带手机,员工能自主做事,正常运作,用不着逢事都向领导打手机请示,这就是一个团队。可以这样说,员工找领导的次数越多,就是公司里的自主性越不强。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想想,公司的员工提出过什么方法,讲过什么想法,员工参与决策越多,公司的自主性就越强。

2.思考性

国内经常是领导在下达意见,领导在给主张,领导在动脑筋,属下员工都是听领导的指挥做事,这样没有思考性。领导长期决策,容易抹煞员工的思考性。

3.合作性

员工不但要愿意动脑筋,愿意自主地做事,而且要善于与周围的人合作,所以合作性非常重要。日本人和美国人的合作性非常强,所以经济要比中国发达。单个人都像一条龙,而合在一起却像一条虫,这就是缺乏合作性的结果。

 

连环创业背后

季琦终于松了口气,他说,我希望这一次是我创业的终点。从创办携程、如家到汉庭,每一次成功都将他带向下一个成功的路口,这样的幸运儿在创业家群体中并不多见,也因为如此,公众用镁光灯和掌声对他的意志和创造力表达敬意。更早的时候,当我们深刻反省史玉柱缔造的巨人大厦为什么会坍塌时,他却悄悄从谷底爬起,寻找到一连串崛起的机会;当我们讥讽马云是个互联网门外汉时,他用免费模式改写了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无论是成功造就的成功还是失败铺垫的成功,都让他们拥有最为丰富的创业经验值,创业退出再创业再退出再创业……类似的循环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一再上演,这个特殊的群体曾被美国人命名为连环创业家

今天,连环创业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活跃,互联网、消费电子等青睐创新的行业领域,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因为多次创业积攒的宝贵经验,

答案。《经理人》在跟踪多位成功的连环创业家的创业经历后,试图向行走在创业路上的人群,解开他们包括商业模式、管理团队、资本运作等方面累积的成功方程式。

连环创业家多数集中在轻资产行业,如朱威廉先后创办了联美广告公司、榕树下、天联、暴雨娱乐,季琦创办携程网、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汉庭,杨宁的ChinaRen、空中网、唔箜搜索……连环创业家所青睐的创业方向,一是互联网、软件行业,二是大众消费类,三是媒体。和君咨询易阳春指出,这些领域需要的资本量和资源量少,门槛比较低,容易起步,如果有好的商业模式,毋需很高的资本,就能将想法变成产品。白手起家创业的人,应该选择进入轻资产行业,中国很多重资产行业如制造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是无法进入的;另一个是在很多国企进入且占据市场份额很大的行业,连环创业者也不要轻易介入,因为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许多行业普通创业者不具备资源性的竞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