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线条的生命意味与特征

 人比九月黄花 2014-02-26

书法线条的生命意味与特征

 

于惠泉

【关键词】线条   流动生命   神气骨血肉   抽象性  节奏性

【摘要】 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是书法造型的基本元素,它对线的形态、韵味要求也高,一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线条,必是神、气、骨、血、肉五者俱全,互为依存的整体,自然自足。它借助于种种技术手段在运动与变化中尽展生命的舞姿和韵律。它以神气为根源,以骨血肉为形体,构筑了生命的气象与华彩的同时,又呈现出抽象性和节奏性的特点。

 

 

书写工具〔笔墨纸〕的灵活运用,最终以完成汉字造型,产生万千不同情调的线条为目的,中国书法的本质即是线条的艺术。故而对线的形态、韵味要求也高,线条既要有力量有变化,又要表现出一定的质地和空间感,或含蓄厚重,或峻利洒脱。

为什么要有这么多讲究呢?因为绘画可以借助于点、线、面、色彩、明暗、渲染等手法表现对象,而书法作为一种简易之道,它只有线条,也就是说线条要担负起多种功能。专业的书法家十分注重对线条的锤炼,其用意也在于此。

      在书法中,线条是变化无穷的精灵,载负着作者的心路历程,所谓“书也者,心画也”。1“中国人这枝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2我们的先人用线条裁剪万物于抽象之中,摆脱了具象的束缚,笔走龙蛇,神出鬼没,不可端倪,正因为线的这些特点,前人把用笔作为书画的第一要意。

    

线条的生命意味

 

线条是书法造型的基本元素,它借助于藏露、中侧、方圆、转折、起伏、肥瘦、疾涩、曲直、枯润等技术手段,通过偃仰、开合、起伏、跌宕、穿插、避让等方式,造成一种连带、呼应的飞动之势,使其上下、左右、内外之间,“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并在运动与变化中尽展生命的舞姿和韵律。

      如何才算是一根有生命情调和意味的线呢?

东坡先生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便不成为书也。”3王澍说“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阙其一行尸耳。” 4二者虽有小异,但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把线条看作是如同有了血性一样变化着、流动着的生命躯体。而书写技术的综合运用,则是保证线条生命意味〔质量〕的必要手段。

    

神、气、骨、血、肉这五个方面应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是一种宏观把握的思维方式,如同“浑沌”之说。七窍开凿之日也即是浑沌死亡之时,神,不好说,因为它是看不见的,是作为目的或意境而存在的,“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5但为了感悟线条,不妨先把它当成是一具死物,如同解剖尸体一样把它分开。形,是神存在的方式,形神一体,互为表里,须臾不能分离。当人们把神作为形而上的一种精神(灵魂),脱离了书法的有形之体,进入到纯粹的审美境地时,才能在直觉中感悟它、理解它。“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6是目击而道存式的当下直觉。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一刻也不能没有神。一体之内,若六神无主,形体失去了魂灵,必势乖气散,不成体统;若气定神闲,风雅入怀,则又是一番从容不迫,张驰有度的气象,故而神不可不安。

神往往与精神、神气、神韵相连,在某种意义上,神也即是风度、气质、精神风貌、行为修养上的综合体现。要达到神采外溢、撼人心魄的境地,如果不是自信果敢,不滞不执,沉着痛快,是不容易做到的。前人评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7而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8前者光彩照人,风流倜傥,后者自信不足,尴尬拘谨。正说明了人内心精神与外在形迹的一种写照关系。神采托迹于形质而存在,同时又表现为形迹背后的目的,当是生命的核心内容,所以,书画家应当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体现出书者的精神风采为上。

刘熙载说“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9“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10而那些有成就的书画家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神采风韵,个性鲜明、卓然不群。有经验的鉴赏家看其作品的局部,就能分辨出来这种特有的气味。神气二字,如同基因一样,在一个生命灿烂之体中无所不在。

 

气是生命之本,神之所依,没有了气息也便没有了生命。王羲之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11即是讲书必须齐备阴阳二气(什么又是书法中的阴阳二气呢?所谓“沈著屈郁为阴也,奇拔豪达为阳也”),12阴阳二气相辅相成,矛盾运动,万物因之而生,万象随之而成。气是抽象的,但又是可意会的,常借助于气势、气象、气韵、气质、气度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清人梁同书说“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都着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13 有气则有象。有了气息的流动,则笔势上下牵连,左右呼应,内外联接,通体一气,精神自然焕发,各个部分因为有了气脉的流转贯注,线条也就有了往来运动的趋势。

有气息(得势)的字,上下、左右、内外之间自在活泼,一字之内,点画之间,流通贯连,一行如此谓之行气畅达,通篇如此,谓之一气呵成。

     气是无形的,血与气相连混合,附于形体之中,则增加了生命的动力,显得神完气足,精力弥漫!而气的强盛,是气魄、气骨生成的根本。气息的多样性,以及自然和谐的律动,则构成了意味深远的气韵,这与书家的情趣、情志息息相关。

     气息的贯通畅达,在形式上关键是一个“连”字,只有气连了,彼此之间方能形成呼应和承接的关系,如同结成了一张生命之网,贯通于各个部分,气不外散。但连与断又是相互依存的,只有连没有断,缠绕不绝,如同说话写文章没有停顿,乐曲没有节拍、休止一样,只会让人感到困顿和厌烦。朱和羹说“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言笔笔有起讫耳”。14即是说连中有断,在断的组合中,有连的气息贯注,把握好二者的分寸感可以说是成熟的一个标志。笔断意连,也可以说成是笔断“气”连,对于楷书而言,断多连少容易理解,对于行草书来说,讲究气势飞动,也易于做到,但如果“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15只连不断,象一列失控的火车一样,狂奔不止,便很危险了。只有当它有急有缓,有停有歇,有节奏的变化时,才能谓之生命的和谐自然。

      气息的表现,除了在笔势上继前(笔)字之末,引下笔之始,注重前后连贯之外,还可以在墨色的浓润枯燥间体现出来,从浓—---淡—---枯笔,再到有笔无墨,便是一个自然书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墨色自然渗化,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它超越了彩色诸相的纷繁,简洁、高贵而又淡雅。若书写中淡墨突然转浓,气息便中断,上下阻隔,即便是有牵丝引带,俯仰顾盼等手段,也是徒劳的,内在气息的死结表现在形式上便是不合情理、不自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所以让人感到自然天成,正在于它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不刻意,自然书写才能有的浑然之气。其涂抹圈改之处让人觉得理当如此,成为当时心迹的一种写照。如果它安排得周密精到,反倒显得造作,不符合当时的情形了。东坡先生说“无刻意做作乃佳”,16这便是真气息,真神韵的隽永意味不可复得的原因。

气,又往往是书家自身的修养、才学、胸襟陶冶出的一种审美趣味。《乐记.乐象》云“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英华发外”。东坡先生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辨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17人的形貌虽有美丑之别,但其气质则有雅俗之分,貌丑之人未必气质不好,美貌之人也不见得气质就脱俗。这样,就把气质之美作为一种重要标尺引入评判书法之中,使“气”增加了人文的内涵和色彩。刘熙载讲“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18之所以如此,即在于写字的形式之外,于笔墨行气之间,流露出的是人的真性情。人之不同,在于气味、情趣不同。对同一事物,眼光不同,取舍不同,见识高下不同。所谓“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19

王充说“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于形体之中”。20反过来讲,形体又能折射出不同的气味来:“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徐季海善用渴笔,世状其貌,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俗,飘飘乎有仙气;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二公书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淡绝伦,超卓之中,寄讬深远,是名贵气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惟右军书,醇粹之中,清雄之气,俯视一切,所以为千古字学之圣;鲁公书浑厚天成,精深博大,所以为有唐一代之冠”。21

在这众多气味中,喜气、怒气、严正之气、英气、仙气、豪气、名贵气、清雄气、当是比较高雅的气息,与之相对,“妇兵、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所谓兵气、伧气即是霸气,蛮横刚狠、无礼法节制的习气;妇气即粉脂气,妖娆、软媚、造作,不自然;村气即无见识;市气即媚俗,人云亦云;匠气即死板,不生动灵活;腐气,也即是墓气,缺少新意、陈陈相因,了无生机趣味;门客气即见浅识短、一家之见,又极力维护,处处显露的小家子气;酒肉气、蔬笋气即酸腐孤陋是也。

      气象如同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精神世界。故而,古人是很注重养气和炼气的,通过经典之作的潜移默化,达到陶冶性灵,变化气质的目的。

养气、炼气,当以清气、奇气为尚。所谓清奇之气,当是书卷气的一种别称。一个人如果善于读书明理,见识卓越又能悠然而化,其言谈举止或字里行间自有一种不落俗套、不同凡响的气象与风度。书卷气客观上要求笔画刚健自然、洒脱随意、意气风发,不粘不滞,自然也就清爽秀润,别有一种古雅的韵致。书卷气的获得,与打开眼界,拓宽思路,博采诸家之长,提高审美鉴别能力息息相关,书卷气的获得更须书家以人文精神和个性格调为指归,超越技法上的得失,使书法进入“技进乎道”的境地。

     在养气、炼气的同时,还要注意去火气、霸气和俗气。所谓火气,即表现在作品里那种过分直露、轻率、强悍的作风,对技法的刻意表现,甚至是卖弄。孔子讲“过犹不及”,不及是没达到,不理解,过则是太偏执,气息太旺盛,以至于锋芒太露,少涵泳。古人以厚重、含蓄、藏器为美,但并不是不要张扬精神,而是要做到“中和” 、“中庸”,以分寸得当为宜。

    炼气、养气的过程,与为人做事的道理有相通之处,心与身收敛一些,泰然一些,并不意味着埋没了高贵的心灵,涤除一分火气、俗气、霸气等邪气,胸中自会多一分清气、奇气、正气。我们自身也会由此变得心地纯正,平和善良,仙风道骨,超凡脱俗。

 

看相的人重骨相,以清奇为贵。为什么呢?骨是形体的框架,是气象的支撑物,无骨便无以展现生命的形式和内容。

骨自身具有坚实、硬朗的质地感和力量感,硬则骨劲,骨劲则气猛,气猛则势足,势足则神采飞扬。所谓“书贵瘦硬方通神”,22即是强调筋骨要强健。当筋骨挺立了,血肉、形势等外在的华饰之物才能够有所依附。“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23有骨气在,就有了生命的气象。所以古贤论书,多有重骨之语:李世民云“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24卫夫人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25历来有成就的书家,不管其风格如何,但无一不是精于用笔的,所谓“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26

会用笔也比较容易使字有筋骨,会用笔也就是懂得了书法则,能随心所欲地驾驭毛笔,通过藏露、提按、顿挫、使转、疾涩等技的游戏规巧的灵活运用,使通身之力和灵活多变的想像奔赴腕指间,达于毫端,倾注于点线之中,沉劲雄厚,筋骨遒健,爽爽然有飞动之态。

 

血肉

骨血肉三者往往是连在一体的,但它们之间有不同的表现:骨血、骨肉、血肉,有不同的意味。古人所谓“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27骨肉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兄弟。若笔走中锋,肉在外骨在内,则“骨丰肉润,入妙通灵”。28若骨肉不能兼顾,则肉胜不如骨胜,但骨多了,会缺少媚趣,意韵不足,显得剑拔弩张,缺少一种优雅的闲适和清淡的风度。若肉多了,又容易显得臃肿、拖沓、软弱,一派精神不振的污浊气象,所以,肉也不可太少,一味抛筋露骨,反而成为一种枯槁的病态。最好是筋骨强健,血肉丰美。我们中国人多以刚健为美,崇尚风骨的魏晋书法只所以被推崇,便反映了这种审美的意识。唐时颜字肥实些,但也是骨肉相称,骨撑住肉,肉没住骨的。

其实,肉稍肥些也没关系,但要以有润泽,血气充盈,富于光彩为贵。有浓墨宰相之美称集帖学之大成的刘墉,其书法以颜体为筋骨,体态肥艳,但气息清奇,古雅沉静,厚重稳健,并没有什么不妥,反觉得周身通体流露的气息与其身份十分地相称,显得富丽华贵。参见图左图。即在于其骨健肉润,血气畅达,神采奕奕。假若还是那段身子骨儿,用精瘦之肉布排体间,反觉得有些寒酸了(宋徽宗的瘦金体清则清矣,但过于清瘦而气味不长,而略显单薄。是故,骨与肉要相称才好,同时肉要有血气通畅才润活。

如何使血肉相称呢?陈绎曾《翰林要诀》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墨交融化合,则血肉相生。不喜用水,墨则无润泽感,水少墨浓时,肉则易滞易痴,缺少生机。故而,水墨的调和,是血肉丰美的用笔关健。包世臣说“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29

      东坡先生爱用浓墨,所书之字深沉朴茂,经数百年仍神采不减,余香不散。明末,董其昌爱用淡墨,他的字给人以清远、淡雅之感,墨灰色的调子在宣纸上经过渗化,别有一种朦胧之美,透出一种空灵,不食人间烟火、虚静玄幽的意味。这便是水的作用使然(也与他用笔虚和、章法疏阔、风格清雅有关)。但墨过于淡,则伤于神采,体不精神。水太洇则肉散,墨太躁则肉枯,太浓肉易滞,太淡则肉薄。是故,成功的用墨,讲究水和墨的灵活运用,水墨调匀了,才会达到元气淋漓,血脉贯通,“带燥方润,将浓遂枯”30的境界。

      墨法的灵活运用,是在熟练的笔法基础上发挥的。笔锋所到之处,水墨已下注入纸,所以运笔的轻重缓疾、提按顿挫、使笔毫内的水墨在纸上形成不同的效果。陈绎曾将蹲、驻、提、捺、过、抢、衄几种用笔归为“血法”即是此理。

      用墨要活用,要做到笔不妄下,墨不虚发,需要在操纵娴熟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枯躁重湿,秾澹(浓淡)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出焉。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工夫精熟,久乃自然”。31我们欣赏颜真卿、米芾、王铎、林散之等人书法时,往往惊叹他们墨色的考究,特别是那些浓不滞、枯不瘠,润含雨的精采之处,真是令人回味不尽!

 

线条的特征

 

“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上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诞生了。中国古代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32一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线条,从它自身来讲必是神、气、骨、血、肉五者俱全,互为依存的整体,自然自足。当我们站在远处审视它时,发现它以神气为根源,以骨血肉为形体,构筑了生命的气象与华彩的同时,又呈现出抽象性和节奏性的特点。

 

抽象性

线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通过高度的概括,从繁杂的形态中提炼出的一种意蕴。最初书画同源,先民们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33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生活实践中,“囊括万殊,裁成一相”,34使具象净化为简约的、纯粹的线条,使文字摆脱了模仿自然的绘画性质,抛开了具象的羁伴。线条犹如一条精灵的游龙,穿梭于思想的旷野之中,尽得风流。到汉字演变到小篆之时,虽然还有“象”的意味,但这已是不像之象了,而是章学诚所说的“人心营构之象”。

这根线条,“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35凝聚了书写者的诸多情感与意识。书法“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一种直觉形式,是充满着大智慧的一种游戏,这游戏没有胜负,但有境界,无论对于传授者还是学习者,都是在勤勉的参证中下工夫,在知见的增益中开眼界,进而提升心灵,提升境界,古贤所谓‘进德修业’者也”。36它通过笔的灵活运用,通过形态上的曲直、长短、方圆、大小、粗细、刚柔等矛盾因素,演绎得淋漓尽致,并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书体和风格。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这根线条,成为万众之本,万象之根,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者。

      在抽象、提炼的过程中,文字由繁杂走向简约,这不仅仅是实用的需要,更是人在思想上从外在的模拟自然,向主观精神世界转化的过程。文字摆脱了与具体事物的对应关系,而成为一种精神生活中的抽象。

 

节奏性

运动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也是物体活力的体现,行笔过程中笔走龙蛇,上下提按,左右使转,熔时间性和空间性于一体,有绘画、音乐和舞蹈的特点。

       英国人罗素.弗莱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轮廓总是其形式的最重要的特征所在。然后,我们注意到,这种线的节奏又总是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这真可以说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曲线”。37这是外国人的感受,而我们中国人的感受则是对笔的灵活运用,使线条在神出鬼没的变化中呈现出节奏感和生命感,如同“无声的音乐”。

书法线条的节奏和韵律,构成了书法的外在形式,并通过这种抽象的“表情”,传达内在的情感。书法线条富有生命力的节奏,韵律以及具有暗示意义的风格图式传达出书法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况味。在这一方面,书法与音乐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音乐没有色彩、情节、只有旋律和节奏,音乐的全部内容只有通过旋律、节奏才能表现出来。有学者认为“音乐的形式即它的内容”。与此相似,书法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形式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框结构,因此,对书法的理解,需要欣赏者调动起自身的想像、感悟、情感和审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线条自身的生命节奏,体现在每个笔画的书写过程中,尤其在行笔的“关节点”处体现得最为充分,关节点即笔画的转折处,因为要做方向上的转换,行笔不得不在此处作短暂的(有时只是瞬间的)停留,这也为不断地调转笔锋提供了机会,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关节点”,行笔也只能是一滑而过,这是多么的单调!从某种意义上讲,行笔有没有节奏感,在关节点处会不会调转笔锋是区分内行与外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线条不论大小、长短,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形态不论方圆、藏露,都有使转、提按、轻重、顿挫、快慢的变化,每个字的书写,便是多组这样节拍的组合,一行字,一篇字的完成,则更像是一段众音混成的乐章。

书写技能的对比度越大,节奏感就越强烈,各种书体之间,篆书行笔用力较均匀,速度也较平缓,如同慢拍单行,楷隶书也大致如此,节奏感稍弱;行书则起落分明,顿挫有力,行云流水,节奏也有所增强;草书更是任情恣肆,变化无穷,忽如旋风疾来,惊涛拍岸,忽如镜湖微波,平静若无,对照于音乐,更像是热情似火的摇滚乐!

        再者,汉字在空间上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笔顺,在势的引导下自然展开的,一般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在书写过程中,呈现出自然而然的节奏性,多字的排列组合,便形成了空间秩序上的节奏美。

 

参考文献:

1扬雄《法言》,《中国书论辑要》1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

3苏轼《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313页

4王澍《论书剩语》,《中国书论辑要》17页

5姜夔《续书谱.情性》,《历代书法论文选》394页

6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209页

7袁昂《古今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73页

8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历代书法论文选》81页

9,10,12,18刘熙载《书概》

11《记白云先生书诀》,《历代书法论文选》37页

13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14朱和羹《临池心解》,《历代书法论文选》733页

15李世民《晋书·王羲之传》,《历代书法论文选》122页

16,17苏轼《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314页

19刘勰《文心雕龙》

20王充《论衡》

21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727页

22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

23,30孙过庭《书谱》

24李世民《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120页

25卫钺《笔阵图》,《历代书法论文选》22页

26王僧虔《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58页

27徐浩《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275页

28王僧虔《笔意赞》,《历代书法论文选》62页

29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历代书法论文选》649页

31解缙《春雨杂述》,《历代书法论文选》498页

32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33许慎《说文解字.序》

34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148页

35陆机《文赋》

36刘彦湖语

37转引自《中国书法文化》第一章《中国书法艺术概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