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一颗读书的种子

 苏迷 2014-02-26

近日读汪琬《传是楼记》,知道昆山有个传是楼。楼主徐乾学是明末大学者顾炎武的外甥,曾奉命编纂《大清一统志》、《清会典》及《明史》,编刻《通志堂经解》,纂集《读礼通考》。他经三十余年的搜罗、集聚,收藏了各类书籍数万卷,可谓“藏书甲天下”。

  馆成之日,徐乾学召集子孙,郑重其事地说:我一直想传一点东西给你们,却不知道传什么东西好。拥有土地房产固然好,但未必代代富有;传一些珍宝鼎彝确实不错,但后人未必能够世世珍藏……想来想去,还是传下这些书吧——“所传者,惟是矣。”于是,徐乾学将藏书楼命名为传是楼。

  藏书重在守书,守书重在读书。藏的书守不住,跟不藏书有什么区别呢?守住的书却不能读,这跟守不住有什么不同呢?

  书是好东西,毫无疑问,但书给人带来的灾难也是很多的。在极端的历史环境下,读书人不如文盲,有时甚至不能保全身家性命。而书本身遭受的灾难则更多,譬如大家熟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不过,秦始皇焚的书大多是“非法”书,科学书籍如种植类,以及国家法律文献都不在被焚之列;再如南朝梁元帝在灭亡前夕疯狂自焚藏书,致使江东百年积藏毁于一旦。由此可见,书厄多矣。

  大凡读书人,每到一处,总喜欢拜谒藏书楼,到昆山也不例外地要去看看传是楼。可是,传是楼早已废弃,连个遗址也很难寻觅。我想问,传是楼数万卷藏书现在还能找到几本?这些书又有几人读过,有读书笔记吗?徐乾学的后人曾受过传是楼的益吗?

  传是楼留给后人的启示,不仅仅是徐乾学的“传书不传财”的做法,关键是传的书能不能留给后人读,到底能传多久?怎么让后人继续传下去?——这就是怎么留读书种子的问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