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洁”是最高审美境界

 无无名人氏 2014-02-27

   中国工笔人物画领军人物何家英先生的画展于2月17日在海南博物馆举行,本网记者专程奔赴海南,在欣赏到何家英先生艺术的同时,就他的艺术创作之路,当下工笔画画坛存在的问题及对青年艺术家的建议等等诸多问题请教,何家英先生娓娓道来,谦逊随和之外不乏风趣幽默。让我们一领大师风采。

时间:2014.2.16

地点:海南博物馆

受访人:何家英

采访人:周文昭

何家英先生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女性的“纯”和“洁”是最美的

文化中国:何老师,您是第几次来海南做展览?

何家英:我是第二次来海南做展览了,第一次是在1995年。

文化中国:相比于20年前的海南,您感觉到海南有什么样的变化?

何家英:海南变化太大了。这些年开发的非常漂亮,环境优美,相比于北京的雾霾天气,海南是个适宜于人居住的世外桃源。

文化中国:在这片世外桃源里,您是否以黎族为主进行了创作?

何家英:我在这里居住了一段时间,还是画了自己的画。

文化中国:这次展览展出了您的79幅精品,其中多数以女性形象为创作对象。在您的心目中,什么样的女性是美的?

何家英:作为女性最可贵的是圣洁、纯洁,这是人类精神上的特别崇高的一种品质,也是人们期待的赋予女性的一种文化意义。“纯”和“洁”是审美意义上一个高标准,也是人们一种理想化的期待,但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纯洁已经很难保持。

文化中国:可以到您的画中去寻找。

何家英:这是作为一种理想。是我个人的,也是人类的。《红楼梦》里写了很多女孩子,“质本洁来还洁去”,核心的立意还是“洁”。里面写了很多肮脏的东西,但是恰恰反衬出这种“洁”的可贵。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世俗的社会,处于一种物欲横流的时代,越是在这个时代,如果保持这种纯洁,简直是一种奢望。但是人也不应该随波逐流,丧失这样的追求和理想,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感人。女性作为一个被审美对象,是艺术表达的重要的题材,给女性赋予了很多的情景,有很多的诗化的东西,通过我的画,展现这样一种诗意的境界,这种诗意的境界是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要升华的东西,同时我的作品尤其是工笔画中也表达着女性的命运的主题。

文化中国:在您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忧伤或者说宁静和深远的气息,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这样的一种情景?

何家英:这是我的作品中常常具有的一种情结。但是,艺术作品有着一种选择,对我来讲,过多的欢乐和喜庆,一定是比较世俗的东西,历代忧愁的、感伤的情绪其实是艺术中很好的表现内容,是往人的心灵里渗透的东西,表达了我们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情感,当你把它典型化,提炼出来的时候,就与观众有了共鸣。

我最大的隐忧是时间不够

文化中国:您现在的作品是亦工亦写?

何家英:对,工笔和写意互相作用,互相启发。由于我有工笔的基础,就使得我的写意画更精致,能深入进去;由于我的写意画的拓展,又使我的工笔画能够放松。今后的工笔画,很大程度上会融进去写意的因素。以后的作品会呈现出该精处精,改放的地方放,拉大两者的节奏和距离。

文化中国:您认为作品的尺寸大小,这种体量在艺术表现上重要吗?

何家英:现在的很多作品是“展览会艺术”,我的工笔画也是这样。这取决于绘画的用途。比如在古代,宗教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品鉴和收藏的需要又促进了绘画纸卷本的发展。特别在唐代,手卷特别多,是供收藏家把玩的东西。当今,美术馆林立,艺术成为一种公共的形式,就是展览会艺术。尺寸就变得很重要。它需要一定的感染力、视觉冲击力,需要一定的分量。工笔画就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手卷形式,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形式有所改变。所以,我在80年代,我将小幅的工笔画就画得很大。

文化中国: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

何家英:有一次我给学生上课,拿着李公麟的手卷给学生放幻灯。巴掌大的小人放大成幻灯片之后,给人巨大的震撼力。它的线条不再是细腻的,而是一种富有金石的味道,给人完全不同的视觉享受。由此我受到巨大的震撼,如果工笔画能画成这么大的体量,那冲击力是非常强的。所以,艺术品的体量很重要。当然,大而空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内容的充实,那是一种浪费。有些作品限于展览的尺寸要求,也不能画得很大。比如我画那幅《十九秋》,本来的构想是想画一幅真人大小的作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受限于展览会的要求,只画了1.71米,至今感到遗憾,没有达到我想要的那种视觉冲击力。

文化中国:在创作上,是否出现过隐忧的情绪?

何家英:我现在的隐忧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精力过于分散了。每当夜半十分,当脚碰触拖鞋的一刹那,我就有强烈的失落感,欠缺的太多了,没有时间读书和创作。我担心的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太快。

文化中国:评论界有句话说是“高原止步”,即是一个艺术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自己风格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很难再突破自己,寻找新的艺术之路,您可曾面临过这样的困境?

何家英:我没有过这样的困境。无论是对新的艺术语言还是生活,我都不断地有新的感受,这些东西激励着我,使我有愿望和新的表现,既要改变我对绘画形式的认识,也要改变我对绘画方法上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我还能不断地一点点进步,可能不是突变。我现在对已有的成就并没有感觉到走到了艺术的高峰,有些作品还有问题。有问题的地方,就是我要提升的空间。艺术家应该真挚的去发现没有发现的东西。不能因为年龄的原因而失去活力,失去了对艺术的敏感,守着自己那点艺术的一亩三分地儿。其实,艺术的天地是很广阔的,目前的这点东西,应该把它看得很渺小,应该有更大的天地去施展艺术才华。

文化中国:对您的学生学画特别像您的风格而没有独创性,这个状况您怎么看?

何家英:没有完全是一样的,模仿是一个初级的过程,我也希望他们在艺术上不停留在一家之言。其实一个人的学习,是综合了东西方很多的艺术元素,才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不能停留在一招一式,停留在老师的样式上。学习样式是最不可取的。

当下画坛最大的问题是抄袭

文化中国:您认为在当代工笔画坛的现状如何?

何家英:首先说,当下的工笔画画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画家,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能够将传统的工笔画方法赋予了现代的意识,现代的形式,对传统的这样一种绘画方式,进行了一个现代化转型,进入了现代语境。而且可贵的是,现在有一批优秀的年轻人从事工笔画的创作,有着新鲜的发现。年轻人解决了思想的问题,一下能够打开一扇窗,就能闯出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来。工笔画这种体式,能够表现情绪、技法、现代意识和某种观念,还能解构传统。总之,工笔画的手法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是一个能够包容各种艺术元素的一个体式。就是说我们远远不能再把工笔画看成一个古典的体式。它是东方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不能因为你进行一种现代化的追求,或者有了新的方法之后,将传统方法全部丢掉。这种语言本身是可发展的。工笔画的创作时期,也是一步一步创造出的。今天的工笔画发展,仍然是一个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继承。艺术没有对错之分,看能不能表达一种情感,在审美上能不能提供一个高品位的审美情操,这才是标准。艺术语言能不能适应这个标准,这是关键。比如说,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时候,如果生搬硬套来抄袭传统的样式,不行。如果你赋予了传统的手法以新的生命,具有了现代性的一种表达,那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文化中国:您认为当下工笔画画坛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何家英:当下最大的问题是模仿和抄袭,很多年轻人采取模仿成功艺术家的艺术,很多问题是由于模仿带出来的。比如说创作形式的八股,没有感受的题材,变成了一种堆砌,类似的翻版太多,这是艺术的大忌讳。我们太容易拣来现成的东西,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了这种状况。其次,我认为在一部分绘画作品中,在制作上还显得简陋,没有材料的美感。还有,工笔画还缺少对艺术思想的梳理,也缺少创作上的总结。

文化中国:对于当下的年轻人,尤其是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您有怎样的建议?

何家英:我很喜欢英国诗人王尔德的诗“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我们的理想不能因为我们周边环境的不完美,而丧失了完美,不能因为别人的恶促成了你的恶。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都不能随波逐流,都不能忘记追求美好的、纯洁的东西。我在西班牙的画展的名字为“形居尘俗,心栖天外”正表达了我的这种理想,也把它送给年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