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易经》的来龙去脉和应用

 顺其自然王也 2014-02-27

《易经》的来龙去脉和应用

 

 

摘自潘启明博客


 

  按照《周易·系辞》的说法,《易经》是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得来的。《周易参同契》则说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稽人心。

 

  史传伏羲画卦,周文写经文,孔子十翼(写十篇解释文字)。老子讲的“无极”,加上孔子讲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可能是易理派的最经典理论了。

 

  汉易注重天文,魏伯阳说是“日月为易”,刘勰《文心雕龙》说是“易惟谈天”。

 

  宋代陈抟的太极图真传,经穆修伯、李之才,到了邵康节手里。这是易图、象数派的极峰。朱熹从邵康节手里得到易图,并把它作为附图,编入《周易本义》传世。但他自己也只能说:“眼前见得了了如此,但无下手处。”

 

  明代的易学高潮是最后一个高潮。朱氏王朝捧朱熹为亚圣,但明朝的易学,由于文字狱的关系,在政治上没有建树,成就只表现在医学上。张介宾是一个代表,他重提“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者,意也,易也。

 

  自清以下,治易者虽不乏其人,却少有创见了。更有甚者,竟将中国的落后归咎于易学。对易的无知,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 ☆ ☆

 

  世传有连山、归藏、乾坤三易。

 

  连山、归藏,今天不得而知。

 

  《周易本义》始于乾坤。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卦序与《周易本义》不同,却与当今的六爻易一致。

  历代研究易,大多从象数理气几个方面下手,而易则有简易、变易、不易、对易等说。

 

☆ ☆ ☆

 

  易的源头,《周易·系辞》说是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我以为比较符合实际。

 

  易的源头,应该是有人就有易。

 

  中国的历史的最初阶段,按照庄子的说法,是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似乎是所有民族都共通的。后来是庖羲氏、神农氏。它们都有氏字,都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氏族时代。有巢是解决了住的氏族说了算的时代;燧人是知道用火的氏族说了算的时代;知生是开始生产的氏族说了算的时代;庖羲则是能够下厨的氏族说了算的时代;而神农则是进入了农耕的氏族说了算的时代。启用黄帝的神农和黄帝打倒的神农不是同一个人,可见神农以前,都不是个人,而是氏族,这是它们都挂一个“氏”的原因。

 

  中华民族,严格讲,应该从黄帝算起,当然有时我们加上神农,于是我们就成了炎黄子孙了。

 

  最古老而又仍然鲜活的,是最有生命力的。

 

  伏羲画卦,这卦就是二进制数,而当17世纪的最后十年传到西方,被莱布尼兹得到,使他最终完成了二进制数,并成为现代计算机的鼻祖,古老的阴阳二进制数就焕发了新的生命。

 

☆ ☆ ☆

 

  早在二千年前,《黄帝内经》就说,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


  万之上,数目太大,难以处理,所以“不以数”,而要“推以象”。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就说,

 

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象显可徴,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大唐圣教序》)


  大数难以处理,所以要用象。因为“象显可徴,虽愚不惑”。

 

  当今的计算机,不再用二进制打孔,不再用汇编语言,而要有C++,VC,VB等高级语言,完全是我们古人“不以数,推以象”。

 

  今天工程要做数学模型,就更是“不以数,推以象”了。

 

  《易经》的象数原则,已经被用到了极至。

 

☆ ☆ ☆

 

  一万年来,人脑没有本质的改变。它们始终是由神经元或叫脑细胞构成的。

 

  神经元是一个开关元件,也就是说,它的开和关,就是0和1的二进制数。

 

  人脑有150亿个神经元,当然它的信息量就是2150亿字节。

 

  数字进入大数领域,就会出现常人所意想不到的情况。

 

  比如,一个由1、2、3、4、5等自然数组成的数列,元素个数和1、3、5等奇数组成的数列的个数是相等的,都是无穷。奇数总数并不因为它没有2、4、6、8,而少一半。

 

  再比如,一个64个格子的棋盘,按照第一个格一粒米、第二个格二粒米,第三个格四粒米,最后一个格263粒米,是倾印度一年的稻谷产量,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我们不知道伏羲为什么能够画卦,我们只能说伏羲所画的卦,符合我们人脑的结构,符合我们思维运作的数学模式。我们也只能说,大脑用现代红外仪成象,确实是太极图。而基因的三体密码,就能构成八卦。化学元素周期表,只有八列,而最外一层的电子,也最多有八个。

 

  我们只知道,古人在2500年前,就明确说“近取诸身”。

 

☆ ☆ ☆

 

  也许古人没有我们今天的飞机、火车的知识。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对于处理石头,我们可能不如石器时代的古人。

 

  至少我们不知道,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圆石阵、成都的都江堰,是怎么建起来的。

 

  我们也可以肯定,尽管古人不知道我们今天怎样生产寿命极短的金属,我们对于青铜器制造的知识,可能不如青铜器时代的人,因为我们今天仍然不知道,越王勾践自用剑,为什么埋在泥水里两千年仍然雪亮如新,锋利尤初。

 

  我们不能够以自己无能,就推断古人也无能。

 

☆ ☆ ☆

 

  不少人以为《易经》是迷信。

 

  对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冠以“迷信”的罪名,使其成为“莫须有”,只不过是一种能让自己招摇过市的一种伎俩。

 

  我不相信我们的祖宗会蠢得无以复加,把一个迷信的东西,当成“六艺之首”或“六经之首”。

 

  我也不相信,一个以“迷信”《易经》为“六经之首”的民族,会有五千年的辉煌和民族的完整统一。

 

  我也不相信,一个“迷信”的《易经》竟会引发莱布尼兹最终完成了二进制数,并成为现代计算机的鼻祖。

 

  我也不相信,全世界都发了疯,开始对一个“迷信”的《易经》着了迷。

 

  不错,有人用《易经》摆地摊算命,混饭吃,甚至是骗饭吃。

 

  但《易经》绝不是下九流的东西。

 

  《易经》也确实可以预测。想否定它,我可以给你一个我编的《易经》电脑程序,你去算上一千个命,做完统计学处理,再发表意见。

 

  当然,我不算命。因为我认为这是雕虫小技。《易经》的作用,绝不在此。

 

☆ ☆ ☆

 

  《易经》的学问,不是定向的,而是定量的。

 

  数在中国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大数。

 

  大数就是必然,大数就是命运。否则我们的语言中不会有“大数已定”一词。

 

☆ ☆ ☆

 

  《易经》就是数学,或者说,《易经》就是一种数学。

 

  我只提几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说明问题。

 

  中国的农历,32月闰一个月,而32就是64(卦)的一半。

 

  农历闰年有13个月,而一个农历月平均29.5天,13个月是383.5天,而这恰是384爻的爻数。

 

  这绝不是巧合。

 

  刘勰说过,“易惟谈天”。

 

☆ ☆ ☆

 

  事情还远不至此。

 

  《数理精蕴》认为,河图是加减之元,洛书是乘除之元。

 

  而河图中蕴含着3.14159265。

 

  洛书有又明明白白地写着0.618。

 

  如果我们不知这些数,那真是“气数该绝”了。

 

☆ ☆ ☆

 

  就字面讲,周易的周,是“周流六虚”的周,而易则是“日月为易”。

 

  《易经》的易是简单容易,经就是径。易经就是简单容易之道。

 

  不简单,不是《易经》,那是繁琐哲学。

 

  不容易,不是《易经》,那是“难经”。

 

  对于中国人而言,最复杂的问题,有最简单的处理方法。

 

  做所有的事,都应该简单容易,不简单不容易,就应该重新选择了。

 

  《周易·系辞》说,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

 

  老子说得更明白一点,他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所谓“常”就是常识、常情、常理。而复命无非是回归天然,回归自然;知和就是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他人和谐、心与身和谐、神与气和谐。

 

  人与天合,以不变应万变,是至简之道,是至易之道。

 

 

 

 

易经基础知识-卦与八卦 易经基础知识-卦与八卦

 

易经基础知识-先天八卦 易经基础知识-卦与八卦

 

易经基础知识-后天八卦

 

易经基础知识卜卦的方法-数字卜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