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过圯桥说张良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2-28

说文谈史

走过圯桥说张良

储福金 (南京)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28日   16 版)

    走睢宁县的古邳镇,在留侯祠边见圯桥。

    圯桥闻名,起于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张良在圯桥上,遇一位布衣老人,老人把鞋丢到桥下,让张良下去取,张良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下桥取了鞋来。老人又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恭敬从命。后来又经过对张良的若干考验,老人交给了张良《太公兵法》,告诉他读了此书可成帝王师,十年建功立业后三年再见,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他。13年后,张良在谷城山下当真见到了一块黄石,便把石供奉在家,并在死后与之合葬。

    一本《太公兵法》便能成就一个人辅佐帝王的事业,总让人感觉与后来的《武穆遗书》等秘籍一般,不过是引人入胜的传说:真正能弄懂一本书,一通百通是可能的,但按一本书来行兵道,通谋略,就不太可信了。然而,无论信与不信,对张良这样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良谋,我还是很景仰的。

    张良作为韩之亡国者,搞个体报仇的刺秦活动,聘大力士“椎秦博浪沙”,失败后能逃出命来便是大幸。逃亡隐匿,张良多少是成熟了,肯定深感天下并非可任性而为,并非可凭气而行,在他的内心,有大不忍之气,乃至为黄石公取鞋、提鞋、穿鞋。如说刺秦为亡国之大不忍,而为黄石公穿鞋为小忍,此不忍与忍,大有说法了。

    如说,亡了一个韩国,韩国有多少人,别人都忍了,又如何忍不得?一个布衣老人呼来喝去,为其取穿臭鞋,作为士人,如言屈辱,已顶到脸面上,一般人又如何忍得了?从不忍到忍,完成了张良形象的丰满,那忍便贯穿了张良今后的大智:他在项羽逼刘邦时,劝刘邦退向汉中;他在韩信迫刘邦时,劝刘邦封其齐王——行的都是一个忍,小不忍则乱大谋。特别是一个平民帝王,在起事到登基之间,须行多少妥协委屈,不能忍又如何有成?忍之谋略,大矣。

    及至汉家得江山,张良不居功而退隐,要知道,富贵对人,诱惑有多大?权力对人,荣耀又有多大?有多少人挺身而上,如飞蛾扑火尚无惧,而唾手可取时,张良行的却依旧是一个忍,对于个人而言,此忍极大矣,真正成就了张良古今谋圣之位。

    余下不用说了。

    借用李白的诗一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作者为小说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黑白》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