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从文先生在苏州(杨明义)

 苏迷 2014-03-01

    1958年间,沈从文先生来我们学校参观过,因为我正好外出写生,未能见到沈先生,我后来一直为当时未能一睹沈先生的风采而遗憾。在刚粉碎“四人帮”后的一个冬日,朋友告诉我沈先生又来了苏州,住在九如巷亲戚处,我急忙带着仰慕的心情去拜望了他。沈老笑嘻嘻的,个子矮矮的,带着深度的近视眼镜,他一见面就说“快,外面冷,快进来。”其实,苏南冬天的屋内也不会太暖和。因为沈夫人从小在苏州长大,所以大家很亲切。我第一次见面即和沈老聊了不少,他边谈边搓手,江南的冬天确实很冷。他解放后就不写小说、散文了,改行研究古代服饰,写了一本关于历代服饰的巨著,其中不少严谨的考证、研究和新的发现,纠正了以前流传的许多错误概念。他那渊博的知识,深刻的见解,深深地吸引了我。沈老随手拉开他写字台左边的抽屉,大约有几十块青花碎瓷片平放在其内,再仔细拿起一看,每块瓷片的背面沈老均用蝇头小楷写下了瓷片的年代、风格。这密密麻麻的小字,真不敢相信是他带着深度近视眼镜写出来的,说这些都是昨天他们去虎丘,在塔下的废墟砖瓦堆里捡回的,他接着说:“这里到处可以发现好东西,你只要花些功夫下去,一定能学到不少知识的。”大约因为九如巷地方小,后来他们夫妻暂借道前街处的一小楼上居住。当时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桌上放着一只小的用废铁罐制成的火油炉,用来取暖烘手,房子里冷极了,仅此小油炉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我去看望他们时,沈老总在写字,说要借写字来暖手。我珍藏了几张沈老当时写的书法,最后落款均是记上苏州严寒练字暖手的字句。有次我特地用大口暖瓶带了刚出笼的小笼包子送他们,在路上我疾步快走,生怕热量会被散发掉,待见到他们捧着暖瓶,吃着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子时,似乎彼此的心也随着暖和起来。

   “四人帮”彻底垮台了,大家的心情有着说不出的舒畅,讲话也随便多了。我邀请沈老来我家玩,那天天气很暖和,在阳光沐浴的路途中,沈老兴致很好,给我讲了他以往不少故事:在青岛大学时,江青做过他的学生;1952年毛主席还请过他吃饭;解放后上面有人请沈出来做中国作协主席,但他没有同意。他摇着头说,如果他做了,那“文革”中老舍自杀的下场即会换上他了。他上了我的小楼,进门即见费老为我新婚时写的对联,他连连称赞:“这张费新我的字写得特别好。”我问他当代谁的书法最好?他说;“要数北京故宫的唐兰了。”又指着墙上黄永玉的《飞鹭红莲图》,说画得好……

    后来他有看了我不少画作,尤其对我在黄山画的工笔写生特别有兴趣,指着其中一张问我以前是否临过宋画,宋画的严谨在画中某处可以看出来。他又讲了许多故宫里收藏的宋画特点,要我再深入研究。对历史绘画中人物的服饰、器具、风格、特点也介绍了许多,并说许多流传的古画是假的,因为画中的服饰、器具式样不是这个时代的,不用看画的风格即可知道年代有问题了。他那些研究得来的论证让人心服口服,也让我领会了好长一阵子。

 

    一天中午,我在文化馆收到他寄来的信,足足有六张纸,是用毛笔写在旧信笺上的,公公正正的行行小楷,信中写着感谢我在苏州对他的招待,邀我去北京,他会陪我去参观故宫和历史博物馆,可做我的说明讲解员等。信中又附了一张小楷书法赠我。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对我一个普通的青年如此谦和平易,真使人感动不已。

 

    以后,我在北京《骆驼祥子》电影首映会上又遇到了由当雕塑家的女婿刘焕章陪同的沈老,我们坐在同一排上,散场时沈老发现了我,邀我去他的新居玩,这是我和他见上的最后一面。被世人誉为“握笔的巨人”的沈从文先生,走完了这不平凡的人生旅途后,于1989年去世。以后我经常去北京看望他的夫人张兆和,这位热情慈祥的老人80多岁了还亲自下厨炒菜给我吃,每次会送我许多新出版的沈老著作,1997年她随作家代表团来苏州访问时,还特地乘了三轮车来我近日楼内小坐呢。

 

沈从文先生在苏州

沈从文夫人张兆和在苏州近日楼家中做客.

沈从文先生在苏州

沈从文赠予作者的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