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绿溢翠话岭南

 灵魂出窍KKK 2014-03-01

流绿溢翠话岭南流绿溢翠话岭南流绿溢翠话岭南
           流绿溢翠话岭南
——岭南文化散论之一

 

广东韶关以西 70公里,有一片叫作南岭的山脉绵亘于此,山间群峰竞起,多峡谷飞瀑,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30多座,其中以海拔1903米的“天南第一峰”石坑崆最为出名。于此北顾湖湘,苍苍莽莽;南望南粤,莽莽苍苍;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和第五大河珠江分别在南岭山脉的两边各自奔腾着流淌着。

南岭是条分界线,南北分得清:岭南是粤桂(广东、广西),岭北是湘赣(湖南、江西);一边属华南,一边属江南。南岭又是条纽带,南北连得很紧,岭南岭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分不清。

南岭是山脉,但有山不连脉,被分成了五支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和越城岭——所以南岭又叫“五岭”。原来南岭经过多次造山运动,本来东西走向的造山构造线受到华夏式北东向构造线的干扰,又形成了许多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谷,山口底谷就成了南北交通的孔道。

多次的造山运动,还使得南岭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所以南岭的山多是由花岗岩体的红色矿岩或青色灰岩构成。南岭的山谷也很有特色,加上南岭地处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高温而多雨,雨水的淋蚀作用明显。谷地的红色矿岩在雨水的侵蚀下,出现了许多挺拔俊秀的赤壁红岩,在周围的亚热带常绿树木的衬托下,形成了非常美丽的风景,如粤北的丹霞山、锦岩、金鸡岭。因为这种景色以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又被地质学家称为“丹霞地貌”。

从中国地图上看,在系列的名山大川中,南岭实在是条不起眼的山脉,然而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山脉,却因其独特的一方水土孕育出山岭蜿蜒,群山起伏,水网如织,大海苍茫,变化万千,韵味无穷的地方特色来。千里珠江在这里流淌成一个历史奇迹,起伏在伶仃洋的涛声里,延绵在南岭的余脉下。南岭之南是岭南,南岭之南是美丽的南方。

南岭之南是岭南,形而之下,是一个山川秀美、民俗丰厚、历史悠久的广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环视岭南大地,其山川河谷之美,园林花木之美,古刹华屋之美,民俗风情之美,令人应接不暇。岭南蕴涵着南中国亮丽的风景,飘溢着古风古韵的历史遗存。肇庆七星岩秀丽的风光,韶关丹霞山奇特的地貌,高州荔红蝉鸣的景致,河源的恐龙化石,还有五羊传说、开平碉堡、增城挂绿、鹤城咏春……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蕴含着岭南人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坚韧精神;上下翻飞的舞龙醒狮,寓意着岭南人民锐意创新、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遍布广东的榕树,生生不息,见证着岭南大地一次次的变革与发展。从一颗种子到繁衍为可供成百上千人歇荫蔽雨的茂林,撑起一片关爱的天空。近年有人提出“榕树理论”,包括四层含义:一是主干旺盛,根须繁茂;二是一树成林,营造生态;三是聚集清凉、回馈大地;四是四季深绿,基业常青。一棵参天榕树,不光是种子好、气候好、还要培育好,然后才能聚集清凉,回馈大地。榕树勃发的生命力与反哺大地的特性仿佛正是绿色岭南生动形象的写照。

南岭之南是岭南,形而之上,岭南的风情是如此多彩。浩浩荡荡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珠江流域创造了足以与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比肩的文化。广府风、潮汕韵、客家情、百越神、南海潮,岭南沉厚的文明积淀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化为千年风流、万种风情。

看广东版图,从地形上可以有趣地发现:广东版图以粤北为制高点,地势由高缓的南岭山脉向东南逐渐降低,至南中国海海岸线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绝对高度已接近海平面,其间有中部的珠江,加上粤东的韩江和榕江,粤西的漠阳江和鉴江,五条江河之间的五道隆起,像一只张开的巨大手掌,掌背覆盖在南方大地上。这是一只由五岭向岭南控制南方一隅最富庶国土的巨手。

作为中国第三大河的珠江水系,与黄河、长江迥然不同,它好像是蜘蛛网,覆盖了整个南中国:它在祖国西南部发源的主干流西江,从云南、贵州、广西直下广东;分别从湖南、江西发源的主干流北江,自北向南贯串粤中南;发源于江西的东江与发源于福建的韩江并行,流遍粤东大地;而南江及其相邻水系,自南向北贯流,从粤西南涌向它的心脏地区——珠江三角洲。如果说,这些分别来自西、北、东、南的珠江主干流像是四条巨龙,那么,珠江三角洲则似多龙争拥的龙珠;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像是光芒四射的宝珠,那么,东江、南江、西江、北江则似宝珠向四方喷射的巨大光芒。正如珠江水系态势所寓意的那样,岭南文化具有多元性、竞争性、迸射性;同时又有平等性、包容性、开放性。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曾几何时,地处南疆边陲的岭南,被视为“瘴疠之乡”,成为朝廷左迁、贬谪官吏的所在;与此同时,由于它地处中原文化的地域边缘,又被视为“化外之地”,成为东汉虞诩所谓“自古圣王不臣异俗”的所在,被那些以文化正宗自居的人士所讥讽,呼为“南蛮”。有论者分析,正因为岭南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更兼生存条件艰苦,使岭南人养成了务实、精明能干的性格,他们可能不是什么战略家,却是行动者。

往事越千年。考古专家发现,岭南文化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百越文化带,从扬州——苏州沿着中华版图东部海岸顺流南下,到了今天的广东境内。从秦朝开始,为了躲避连绵不绝的战火,中原人就开始了他们南迁的漫漫征途。在各路势力逐鹿中原的时候,岭南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主流文化心理所认为的“瘴疠之地”,逃脱了兵戎劫难,得到了长期的和平发展。借着北方移民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独特的适合稻米生长的农业气候条件,岭南在经济上慢慢超过北方,于是便有了“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岭南文化是中华南北文化杂交的结果,母本是本土文化之百越文化,父本则是北方文化。历史上曾有几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移民潮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大批秦军南下;第二次大移民到了汉代,南越王赵佗接受汉高祖的诏书,城市出现了,在都城和西江平原地区,已经有了稠密的人烟。从战争到和平,从蒙昧到文明,从闭锁到开放,南粤在短短的一二百年间便赶上了中原文明的脚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开发的性格,这实在是天之所以厚岭南、历史之所以厚广东了。

翻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一串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中,苏轼无疑是璀璨的一个。这位蜀地才子,诗、词、文、绘画、书法样样突出,文学上更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代表了北宋诗文革新的最高成就。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与岭南结下了深深的缘分,为这一块土地增添了一分厚重的文化意蕴。所谓: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唐、宋期间,在广东基本形成了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两大汉族子系,稍后还有客家文化子系。到了近代,广东出现了更多的移民潮。改革开放后所谓“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大量的打工族涌向广东,人才的自然流动加上政府行为的人才引进。这样一次次大规模移民自然带来了内陆的文化。

延绵在南岭的余脉下的南粤,奔流不息的珠江水,激活了这片土地的灵性,孕育了创造的激情,这里继续着迷人的美丽,演绎着历史的传奇,珠江流域创造的文明,领华南之风骚。时至今日,珠江流域更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板块之一。

今天的岭南文化,是三千年乃至八万年的长久积淀的结果;是二千年来无数次北方融化组合的结果;是二千年来无数次北方移民水乳交融的结果……历史的、人种的、区域文化的无数无数次“洗牌”、“搅拌”和交融,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岭南文化。大自然从最简单的价值建构开始,不断趋于更为复杂、丰富和多样的价值耦合,才生成具有无限生机的生态圈。这是岭南文化的一贯品格。

去今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许浑在广州越秀山上留下了一首《登蔚佗楼》。诗曰:“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寥寥八句,勾勒了岭南的历史。尤其是后面两句:“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你可以说越人连虞舜都不知道,“蛮”得很,但越人创造的辉煌文化,却可以流传万古。许浑的见识,代表了古人对岭南文化的客观认识。

而岭南在文化崛起历史中,最令人感佩的求贤若渴之举,则是宋代的雷州十贤堂的建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雷州十贤堂记》里说,雷州地处僻远,贤儒不至;偶有至者,有的连贬臣都不是,而是远贬海南途经此地而已。而雷州人却将其中十位著名人士立祠供奉,以激励乡民进学向上。文天祥对此感慨不已,认为有这种精神,何患文化不兴;也因此之故,苏轼赋诗说:“沧海何曾限地脉”。这就是岭南文化“至宋弥文”的重要背景,也是广东文化至明以后,日渐崛起,以至可以抗衡江浙,进而达到陈寅恪所言“江淮已无足言”的境界的历史背景。

广东很有自己的特点,岭南文化更具自己的特色。一是在地理上,它是大陆的最边缘,重重的南岭也使它自成一隅,在几千年的历史里,大多数时间它都是安静的,相对于战火纷飞的中原,广东就如文静的小家碧玉,温婉平和地守着自己的天地,与世无争。二是在气候上,四季如春使这里到处都是绿色,少了暴戾之气。夏日的潮湿和酷热也使这里的人们更注重修养。

自古以来,岭南海纳百川,吸纳中原文化和土著的南越文化,汉代的佛教、晋代的道教、唐代的回教、明末的天主教、清代的基督教等都曾盛行一时。岭南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富于地域色彩的岭南文化体系。

岭南的历史文化,有着兼容并蓄的丰富内涵。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一种视野开阔、胸襟宽广、开放兼容的时代精神。广东人善于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外来新事物,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经验。表现出一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的品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