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烟台龙王庙的掌故

 玉人 2014-03-02
老烟台至少有两个龙王庙,大庙的龙王庙和烟台山的龙王庙。
大约是在南宋时代,烟台地区有较发达的盐业和渔业,受到内陆、尤其是北方辽、金等国的重视, 并予以保护。
由芝罘岛和烟台山所环抱的一片海域(芝罘湾)又是天然避风港,特别是从烟台山西麓向西到西南河入海口一带海域,被称作“太平湾”,是北方少有的纯天然良港。自古以来,这里就形成了早期的渔业码头和海运码头(主要是海盐和土产)。
沿海一带除了捕捞鱼虾作业外,也形成了晒盐、煮盐的作业区。历代都有不少晒盐的盐场和煮盐的灶户,现存的地名“北皂”是“北灶”的谐音,是当年煮盐灶户集中地之一(据说还有些“煮海”的传说)。大型盐场和煮盐灶户集中地分布于牟平、芝罘、福山、蓬莱一带,所产的海盐从芝罘的码头外运。

为祈求风调雨顺、海获丰收、出海平安,芝罘早期的渔民和居民,在西南河入海口的东边修建了简易的龙王庙,据说是三间石基、土坯、上覆海草的小屋。同时把近岸的海湾也称为太平湾。
    在元代时,由于道教的关系,胶东地区得到特殊关顾,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没有受多大损害,促使烟台成为北方渔业的中心。原来的龙王庙得到扩建,改成砖木结构的瓦房,而且在重要节日或打鱼季节还有道士来主持(据说都来自昆嵛山)。
到了明代,原来的龙王庙有两次扩建,在龙王庙里增加了“虾元帅”和“龟元帅”的塑像,因为有个“烟台港的守护神是虾龟二帅”的传说。
由于明代初期设置了“”奇山所,外来人员急剧增加,途径芝罘湾的南北船队更是不计其数,频繁的交流带来多种不同的文化、风俗和信仰。例如明朝前期,由往来远洋的船队带来的西方海神的信仰,就在龙王庙旁边接着修建了一个“海神庙”(波塞冬的本土化?)。到了明代后期,妈祖文化传到北方,又由南方船队在原龙王庙旁边修建了“妈祖庙”。据说,三个庙都是相连的,各有香火。(后来三个庙合建为“大庙”,另述。)

明代末年,烟台地区遇到大旱,且海获不丰,人们焦虑不安。当地农民和渔民认为是大庙的龙王爷受到干扰,因为来大庙许愿、祈福的大多是与海上捕捞和行船有关,没有为农业祈求风调雨顺,忽视了龙王爷的行云降雨、泽被大地的能力,招怒了龙王爷所致。
芝罘当地的居民,为了表达对龙王爷的尊崇、信服和诚意,另在烟台山北侧修建了新的龙王庙,是砖木结构的瓦房,称为烟台山龙王庙,或烟台龙王庙。该庙整体坐北朝南,其奇特之处有两点,一是正殿从屋脊分界,向南和向北的房间是相同的,即从正殿的北边向南望去好像也是一个正殿,也设有龙王宝座;二是龙王神像是可移动的,能抬出庙外巡行。据说是因为芝罘湾外每年都要“过龙兵”,接受龙王爷检阅,届时将龙王爷从南屋的宝座上请到北屋的宝座上,以行阅兵之礼。
据说烟台山龙王庙落成之日,道士大作法事,官宦民众齐来焚香膜拜,祈雨求佑。或许龙王有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许天气运行已到雨季,总之,不久果然天降大雨,解除持续多日的干旱,也解除了民众心头的负担,由此烟台山龙王庙声名大振。

后来,烟台开埠,外国列强纷纷看好烟台山,在此设立领事馆,虽然没有拆除龙王庙,却限制国人随意上山。后来,解放战争期间,烟台山开始驻军,成为军事禁区,虽然没有拆除龙王庙,但也禁止国人随意上山。后来,解放后,我曾随同单位集体上过烟台山,看到龙王庙变成办公室了。后来,改革开放以后,烟台山辟为旅游景点,重修了龙王庙,但并不是原貌,人们已经忘记了有关传说,所以不再奇特了。
老烟台至少有两个龙王庙,大庙的龙王庙和烟台山的龙王庙。
大约是在南宋时代,烟台地区有较发达的盐业和渔业,受到内陆、尤其是北方辽、金等国的重视, 并予以保护。
由芝罘岛和烟台山所环抱的一片海域(芝罘湾)又是天然避风港,特别是从烟台山西麓向西到西南河入海口一带海域,被称作“太平湾”,是北方少有的纯天然良港。自古以来,这里就形成了早期的渔业码头和海运码头(主要是海盐和土产)。
沿海一带除了捕捞鱼虾作业外,也形成了晒盐、煮盐的作业区。历代都有不少晒盐的盐场和煮盐的灶户,现存的地名“北皂”是“北灶”的谐音,是当年煮盐灶户集中地之一(据说还有些“煮海”的传说)。大型盐场和煮盐灶户集中地分布于牟平、芝罘、福山、蓬莱一带,所产的海盐从芝罘的码头外运。

为祈求风调雨顺、海获丰收、出海平安,芝罘早期的渔民和居民,在西南河入海口的东边修建了简易的龙王庙,据说是三间石基、土坯、上覆海草的小屋。同时把近岸的海湾也称为太平湾。
    在元代时,由于道教的关系,胶东地区得到特殊关顾,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没有受多大损害,促使烟台成为北方渔业的中心。原来的龙王庙得到扩建,改成砖木结构的瓦房,而且在重要节日或打鱼季节还有道士来主持(据说都来自昆嵛山)。
到了明代,原来的龙王庙有两次扩建,在龙王庙里增加了“虾元帅”和“龟元帅”的塑像,因为有个“烟台港的守护神是虾龟二帅”的传说。
由于明代初期设置了“”奇山所,外来人员急剧增加,途径芝罘湾的南北船队更是不计其数,频繁的交流带来多种不同的文化、风俗和信仰。例如明朝前期,由往来远洋的船队带来的西方海神的信仰,就在龙王庙旁边接着修建了一个“海神庙”(波塞冬的本土化?)。到了明代后期,妈祖文化传到北方,又由南方船队在原龙王庙旁边修建了“妈祖庙”。据说,三个庙都是相连的,各有香火。(后来三个庙合建为“大庙”,另述。)

明代末年,烟台地区遇到大旱,且海获不丰,人们焦虑不安。当地农民和渔民认为是大庙的龙王爷受到干扰,因为来大庙许愿、祈福的大多是与海上捕捞和行船有关,没有为农业祈求风调雨顺,忽视了龙王爷的行云降雨、泽被大地的能力,招怒了龙王爷所致。
芝罘当地的居民,为了表达对龙王爷的尊崇、信服和诚意,另在烟台山北侧修建了新的龙王庙,是砖木结构的瓦房,称为烟台山龙王庙,或烟台龙王庙。该庙整体坐北朝南,其奇特之处有两点,一是正殿从屋脊分界,向南和向北的房间是相同的,即从正殿的北边向南望去好像也是一个正殿,也设有龙王宝座;二是龙王神像是可移动的,能抬出庙外巡行。据说是因为芝罘湾外每年都要“过龙兵”,接受龙王爷检阅,届时将龙王爷从南屋的宝座上请到北屋的宝座上,以行阅兵之礼。
据说烟台山龙王庙落成之日,道士大作法事,官宦民众齐来焚香膜拜,祈雨求佑。或许龙王有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许天气运行已到雨季,总之,不久果然天降大雨,解除持续多日的干旱,也解除了民众心头的负担,由此烟台山龙王庙声名大振。

后来,烟台开埠,外国列强纷纷看好烟台山,在此设立领事馆,虽然没有拆除龙王庙,却限制国人随意上山。后来,解放战争期间,烟台山开始驻军,成为军事禁区,虽然没有拆除龙王庙,但也禁止国人随意上山。后来,解放后,我曾随同单位集体上过烟台山,看到龙王庙变成办公室了。后来,改革开放以后,烟台山辟为旅游景点,重修了龙王庙,但并不是原貌,人们已经忘记了有关传说,所以不再奇特了。

老烟台至少有两个龙王庙,大庙的龙王庙和烟台山的龙王庙。
大约是在南宋时代,烟台地区有较发达的盐业和渔业,受到内陆、尤其是北方辽、金等国的重视, 并予以保护。
由芝罘岛和烟台山所环抱的一片海域(芝罘湾)又是天然避风港,特别是从烟台山西麓向西到西南河入海口一带海域,被称作“太平湾”,是北方少有的纯天然良港。自古以来,这里就形成了早期的渔业码头和海运码头(主要是海盐和土产)。
沿海一带除了捕捞鱼虾作业外,也形成了晒盐、煮盐的作业区。历代都有不少晒盐的盐场和煮盐的灶户,现存的地名“北皂”是“北灶”的谐音,是当年煮盐灶户集中地之一(据说还有些“煮海”的传说)。大型盐场和煮盐灶户集中地分布于牟平、芝罘、福山、蓬莱一带,所产的海盐从芝罘的码头外运。


为祈求风调雨顺、海获丰收、出海平安,芝罘早期的渔民和居民,在西南河入海口的东边修建了简易的龙王庙,据说是三间石基、土坯、上覆海草的小屋。同时把近岸的海湾也称为太平湾。
    在元代时,由于道教的关系,胶东地区得到特殊关顾,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没有受多大损害,促使烟台成为北方渔业的中心。原来的龙王庙得到扩建,改成砖木结构的瓦房,而且在重要节日或打鱼季节还有道士来主持(据说都来自昆嵛山)。
到了明代,原来的龙王庙有两次扩建,在龙王庙里增加了“虾元帅”和“龟元帅”的塑像,因为有个“烟台港的守护神是虾龟二帅”的传说。
由于明代初期设置了“”奇山所,外来人员急剧增加,途径芝罘湾的南北船队更是不计其数,频繁的交流带来多种不同的文化、风俗和信仰。例如明朝前期,由往来远洋的船队带来的西方海神的信仰,就在龙王庙旁边接着修建了一个“海神庙”(波塞冬的本土化?)。到了明代后期,妈祖文化传到北方,又由南方船队在原龙王庙旁边修建了“妈祖庙”。据说,三个庙都是相连的,各有香火。(后来三个庙合建为“大庙”,另述。)


明代末年,烟台地区遇到大旱,且海获不丰,人们焦虑不安。当地农民和渔民认为是大庙的龙王爷受到干扰,因为来大庙许愿、祈福的大多是与海上捕捞和行船有关,没有为农业祈求风调雨顺,忽视了龙王爷的行云降雨、泽被大地的能力,招怒了龙王爷所致。
芝罘当地的居民,为了表达对龙王爷的尊崇、信服和诚意,另在烟台山北侧修建了新的龙王庙,是砖木结构的瓦房,称为烟台山龙王庙,或烟台龙王庙。该庙整体坐北朝南,其奇特之处有两点,一是正殿从屋脊分界,向南和向北的房间是相同的,即从正殿的北边向南望去好像也是一个正殿,也设有龙王宝座;二是龙王神像是可移动的,能抬出庙外巡行。据说是因为芝罘湾外每年都要“过龙兵”,接受龙王爷检阅,届时将龙王爷从南屋的宝座上请到北屋的宝座上,以行阅兵之礼。
据说烟台山龙王庙落成之日,道士大作法事,官宦民众齐来焚香膜拜,祈雨求佑。或许龙王有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许天气运行已到雨季,总之,不久果然天降大雨,解除持续多日的干旱,也解除了民众心头的负担,由此烟台山龙王庙声名大振。


后来,烟台开埠,外国列强纷纷看好烟台山,在此设立领事馆,虽然没有拆除龙王庙,却限制国人随意上山。后来,解放战争期间,烟台山开始驻军,成为军事禁区,虽然没有拆除龙王庙,但也禁止国人随意上山。后来,解放后,我曾随同单位集体上过烟台山,看到龙王庙变成办公室了。后来,改革开放以后,烟台山辟为旅游景点,重修了龙王庙,但并不是原貌,人们已经忘记了有关传说,所以不再奇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