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年后再读凯恩斯通论》书评

 Gordon_Song 2014-03-02

192910月,正当美国的亿万富翁们依然沉浸在他们自己所编织的“永远繁荣”的美梦中时,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特大危机迅速在美国大地延展开来并蔓延至全世界。这段旷日持久的大萧条时代令美国经济满目疮痍,使世界经济和社会经历了一次艰难的凤凰涅槃过程。

在大萧条的最困难时期,传统的经济学家们固执地相信大萧条是资本主义经济从本质上具有的内在不稳定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自行消除这种现象,他们也苦于从当时的既有经济学理论中难以找到一个有效的公共政策来应对这场危机。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适时地推出并迅速获得了成功。它分析了总需求的各种决定因素,为危机的缓解提供了一个政策良方。它将英国和美国的大学中那些年轻的经济学家从传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革新了人们思考经济学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通论》的出版虽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它也从未摆脱过抨击和诋毁。虽然凯恩斯标榜此书是对旧时经济理论的彻底革新,但它仍然吸收了古典理论的某些精华,而且对他所提出的部分新理论缺乏论据充足的精确表述。书中的内容晦涩难懂,以至于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一连几代学者都对凯恩斯及其《通论》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凯恩斯几乎从未参与过对《通论》的辩解,他也从未明确表态自己的核心意图是什么,因为他就是要激发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他试图规避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再次禁锢住人们的思想。

凯恩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而且他在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领域也有极大的建树,对艺术和美学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感知。他的妻子,芭蕾舞演员丽蒂亚·罗波可娃曾经称赞凯恩斯,不仅仅是一个固守在“象牙塔”内的经济学家,他比一般的经济学家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伟大的想法,更加懂得感受生活。另外,作为布鲁姆茨伯里派的发起成员之一,该学派“努力戳穿神话,削弱教条主义”的核心信仰也深深影响了凯恩斯,所以在他著作的始终都贯穿着将人们从教条和迷信中解放出来的思想。正是他的这种开放的个性,也促使了人们对于凯恩斯及其《通论》的评判一直津津乐道,宏观经济学家们也从未停止对它们的关注。

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的70周年,2006年的736日,在锡耶纳圣塔科伦坡(Santa Colomba)的蒙代尔宫(Palazzo Mundell),国际经济协会(IEA)与锡耶纳大学共同举办了“70年后再读凯恩斯《通论》”的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球众多国家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和顶尖的宏观经济学家们从学术见解、个人生活等多个层面再次剖析了凯恩斯,并且对于《通论》中提出的、至今仍统领着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众多问题再次做出了思考,这些问题包括:什么因素决定了总产出和就业?经济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吗?政府有义务运用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熨平经济波动吗,抑或政府自身就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货币经济与物物交换的经济形态有何不同?凯恩斯革命到底是对经济理论的革命,还是对方法论、公共政策抑或理论假设条件的革命?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基本可以被总结在三个模型之中:第一个模型是消费函数,它是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学原则;第二个模型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核心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第三个模型是劳动市场非出清的原因以及非自愿失业的理论。围绕着这些核心内容,本书中各篇文章的作者分别做出了深刻而富有见地的新的阐释。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们重新审视凯恩斯及其《通论》时,就不得不考虑它们对中国的影响力及其适应性。希望本书能够启发更多中国的凯恩斯主义学者和宏观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实践之中。

天津财经大学

王汉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