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酸菜肉泥 2014-03-02

《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 纪宝成

    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经济增长较快的几个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商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一国经济的起飞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随着一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对商科人才的需求也呈增长态势。所以,商科人才的培养必须既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必须站在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高等商科人才的战略高度来规划今天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与制约未来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结起来,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体制与环境因素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计划经济条件下,商科教育长期被忽视是由体制所决定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要求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加强商务管理。市场经济从“初步建立”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也一定是企业商务管理不断改进、强化和成熟的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强化商务管理的紧迫性愈显突出,商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显得越发重要。经济增长较快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市场经济与商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越发展,越是需要商务管理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商务管理的服务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国内高等商科教育的产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这种相关关系。商科教育要大发展,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召唤。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作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求自然科学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也要求经济管理方式、企业组织形式、产品流通与市场运作模式与之相适应,而高等商科教育在这方面处于先导地位,要承担起为知识经济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历史任务。随着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只有加快培养懂得国际通行规则与惯例的金融、保险、贸易、管理、会计、营销等方面的商务管理人才,才能为国内企业积极、务实、理智、灵活、有效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提供智力支持。所以,中国高等商科教育任重道远。

    回顾历史,我国现代商科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清光绪年间,在钦定《高等学堂章程》就将大学教育分为经学、政法学、医学、文学、格致学、农学、工学、商学。民国初年的《大学令》中,规定商科为七大学科之一,即文、理、法、商、医、农、工,这种设置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及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呼应,“商科”开始被“财经”类所覆盖、代替。直到改革开放后,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久违了的商科才被人们所重新认识。1987年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将原来的“财经”类改为“经济、管理学”类;1993年再次修订时,又改为“经济学类”,下设“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两个门类;1998年的专业目录修订又将“管理学”独立为一个学科门类与经济学并列,而“商科”基本上集中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转本办注),但在其他门类中亦有商科的成分。总之,商科教育经历了1953年、1963年、1987年、1993年及1998年的5次专业调整改造,由几近取消到重新恢复到快速发展。但从商科教育发展的规律看,目前各有关专业的归类划分还不够规范、科学,在不远的将来,还应设立专门的“商学”学科和“商学”学位,从而奠定商科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对独立地位。

    如何规划21世纪的中国高等商科教育,我认为,应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商科教育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国际视野、本土意识、现代理念、实践价值和办学特色,来创新办学思路和改革教学模式,以此引领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未来。

    一、高等商科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锤炼人文精神

    高等商科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商科学生人文精神的锤炼,注重商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固然重要,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当前的转型期条件下,市场经济固然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但同时也可能诱发人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本位主义,特别是在培养经常与商品、货币打交道的商科人才的领域。应该说,在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商科教育更具实用性,这一点不容置疑,也无可厚非,但正如古人所云“君子不器”,商科教育绝非仅仅培养工具型人才。我们不能仅仅向商科学生灌输经商赚钱之道,也应该让他们懂得一个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未来的商人不应该是唯利是图之徒,而应是高雅精明的“儒商”,包括人品的高尚、人性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和个人生活的充盈、幸福。美国《商业周刊》每年都要给国内商学院排名,他们正在考虑增加学院道德教育在排名计算中的权重。这是因为近几年国际上很多大公司在管理上出了问题,并不是缘于专业化的程度不够,而是职业道德方面出了偏差,“安然事件”就是明证。而我们国内的高等教育,包括商科教育,这方面的偏差近些年来也不容忽视,比如:注重“适应”,忽视“创新”;热衷“功利”,淡薄“理想”;讲究“实惠”,嘲笑“崇高”,已经成为部分师生心态的写照。如果任凭这种趋势蔓延、扩展,对整个高等商科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必须要“以人为本”,改变以往商科教育中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和过重的功利导向的倾向。

    二、高等商科教育要开拓国际视野,强化国际共性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商科教学是国际化水平比较高的学科领域。环顾世界知名大学的一流商学院,其国际化水平都是相当高的,不仅生源国际化,而且师资队伍国际化,并且在教育资金的互援、教育信息的沟通、教学机构的合作以及跨国教研活动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相比之下,我国商科教学的国际化水准还不高,在这方面应该下大气力加大投入,尤其是在师资结构上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原则,一方面邀请国外一流学者来华做兼职教授或短期讲学,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派遣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交流。除人员交流外,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上也应更多地注意研究如何与国际一般性做法相协调或相接轨,如国际上一般都把国际贸易、金融划在商科,而国内还是将其归为经济学科类。MBA核心课程的设置也应与国际主流基本一致,金融、会计、营销等国际通用性较强的课程,也应让大量国外信息进入教学过程。要推动国内商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案例研究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探讨和总结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商科教育的国际共性,以此提升商科教学的国际性程度。

    三、高等商科教育要扼守本土意识,注重中国国情

    高等商科教育既要提升国际性,也要强调本土化,前者强调通用性,用于国际比较;后者强调适用性,形成核心竞争力。商科教育强调本土意识,是要强调商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意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我们所要培养的是“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从事现代商务活动的经营管理人才,21世纪国内的商界领袖和企业领军人物,将在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商科学生中产生,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对未来的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而像商科这种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吸收外国成熟的经验固然很重要,但西方的“经”再好,也难免水土不服,那种不结合中国国情,缺乏学力准备的“原汁原味”的直接引进,势必会带来误读、误解、误导,是一种学术浮躁。比如案例编写,“洋为中用”固然好,国外的经典案例我们要用,但如果不注意我们自己原创性本土案例的编写,商科学生满脑子都是外国企业的东西,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热衷于追求去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工作,而显得对我们自己的企业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对我们自己的企业缺乏信心。

    所以,商科教育在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要强调本土意识,注重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注重消化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要注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特点,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案例讲授等方面体现出中国高等商科教育的个性化特点,实现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

    四、高等商科教育要贯彻现代理念,创新培养观念

    理念的力量是无穷的,理念的提升非常重要,要把高等商科教育的现代理念贯彻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一系列过程。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要研究商科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现代商科知识结构包括对商务活动某一领域专门技能的掌握和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通晓,所以既要有“专才”的观念,也要有“通才”的观念,要树立“宽口径、厚基础”“通用性、复合型”的新型教育理念。其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有抓有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大商科的概念,研究商科教育的培养规格、教学投入、教学体制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商科教育的数量增长、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在宏观上科学布点,抓商科规模结构,抓学科专业设置,抓学科专业的基本口径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规范,而具体专业名称则应具有一定弹性,商科院校的具体专业设置则应有相当的自主权,优胜劣汰,接受市场检验。国内商科院校这方面的工作在近几年已很有起色。由于商务活动发展变化比较迅速,商科课程设置应反映这一规律,既要重视通识教育,保证基本教学规范,又要鼓励开新课,同时,也要适时修订商科教材,国外的商科教科书基本上是两三年一换,值得我们借鉴。还有,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借助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高等商科教育要突出实践价值,体现应用取向

    商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要通过实践给学生以思维素质的训练、行为规范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环境的训练,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介入企业经营活动。纵观国外一流的商学院,首先是有一流的教师,“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国外的商科教授有许多具备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转入“象牙塔”后这种从商的背景就是宝贵的教学财富。国外的商科教师通常以咨询顾问的角色与企业保持日常的联系,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在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念提供给学生。相比之下,国内的商科青年教师既不熟悉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更不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现象普遍存在,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而较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和亲自动手编写案例。如果教师自己从未接触过企业,又何以能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好比从未下过水的游泳教练,又怎么能教会别人游泳呢?所以,改变师资结构是改变中国高等商科教育落后面貌的重中之重。要解决好商科师资普遍存在的基础不强、层次不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的问题,要靠抓思想教育、抓制度建设、抓体制改革。既要鼓励商科教师搞好科学研究,“唯其善学者方能善教”,同时也要有新的政策激励,使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对教师必须探索制定一个在我国现阶段使教师既能立足本职工作,又有机会接触社会和企业实践的制度规范。经过几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艰苦扎实的努力,力求建设一支主体上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具有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高等商科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商科师资结构不仅要有“学院派”,要有知名的学者,也要有著名的企业家和实践者。我们应以“能者为师”的胸怀,把国内成功的国企领导人、民营企业家请到大学讲台上;对于学者型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大学任教,要有制度创新,那种因为某人没有当过讲师所以不能当教授的观念是办不好高等商科教育的。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只有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体现出商科教学的价值,中国的高等商科教学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

    六、高等商科教育要凝聚办学特色,彰显个性风采

    一流的大学应该有一流的商学院,但一流的商学院应该在追求崇高中、在竞争中产生。一流商学院是不是具有一流的品性,只有在实践的检验、市场的考验中才能显示出来,靠政策保护重点大学、政府投资少数院校,是难以真正建成一流商学院的。一流商学院一般都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式教学就是它的特色。特色就是优势,所有的商学院都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商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具体体现在办学主张的特色、办学理念的特色、办学模式的特色,还反映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和科研特色等方面,最终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所以,高等商科院校不能“千人一面”,而应各具风采。地方性商科院校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设置商科专业和方向,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立足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各商科院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依托自身的学科性质、师资条件、设施基础、学生层次等,在各自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合理定位,有效分工,突出个性,相互合作,多样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好拳头专业,把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特色求得生存和发展,以实现高等商科院校个性化的张扬,促进全社会高等商科教育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总的来讲,改革开放30年来,商科教育逐步发展、演变并日益成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规模最大、专业种类最多、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门类之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为商科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据统计,根据目前发展趋势,到2010年,预计高等商科院校在校生总规模将达到190万人,占各科类在校生总数的18%,其中本专科生达到184万人,占各科类的比重20%,研究生达到6万人,占各科类的比重15%,商科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比例将调整为200:100:10。只要我们在宏观上科学把握商科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更新观念,增加投入;在微观上研究商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解决好专业划分、课程设置、质量控制、师资优化等问题,就一定能在改革与发展中建立起一个体制、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规模逐步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效益不断优化的新型高等商科教育体系,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现代商科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