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欣赏关隘

 茶香飘万里 2014-03-02

    1、关隘概述

    东汉学者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对“关”的解释是:“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即所谓的“关”,就是用大木棍将门卡住。而清代学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对关隘的描述为:“其边墙皆依山凑筑,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屯军曰营,列守为砦。”由此可见,原始的“关”具有关闭、阻断人员往来之意,而关隘后来则成为人们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而设定的关卡、隘口。

    关隘的产生,其雏形始于先秦,初成于汉代,发展于隋唐,鼎盛于明朝。据统计,明王朝时拥有关隘458处,现存遗址113处,其中河北12处,山西11处,陕西17处,四川10处,河南21处。据《吕氏春秋.有始览》载:“天有九野,地有九洲,土有九山,山有九寨,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何为九寨?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淆、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关。这也是中国最早关于关塞、关隘的描述了。

   关隘的产生与人类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是分不开的。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在山河峡谷等冲要地段筑设关卡,垒土为城,用于边界防御,管理往来交通和当地的行政事务,具有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的双重功能。

   说关隘具有政治军事功能,是因为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都必须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强化内部统治,稳定国内秩序,而关隘正好具有这种“攘外”与“安内”的功能。

   关隘是中国古代防御功能较强的建筑,是长城建筑的初始雏形。各国军队依托天然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可以有效地抗击外来入侵之敌,故在《礼记》中明确载有“关、境上门也”、“陆上为关,水上为梁”的说法。同时,由于关隘的设立,限制了人们出入往来的自由,有效地控制了一些不利事件的发生,人们往来其间必须持有有关部门颁发的通行证,如“节”、“传”、或“引”等凭证,经士兵检验后方可通行。这对“安内”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确切地说,关隘的经济功能要早于其政治、军事功能。主要表现形式是地方行政长官要依靠设置关卡来实现其税收的目的。战国时期的《周礼》中就载有有关九种税赋的说法:“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税收的标准大约是抽取货物的十分之一作为税收收入。

    正是由于有了关隘才进一步强化了税赋的收取力度,限定了经济交易过程中的行政控制,保证了国家机构的收入。

    关隘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缩影,是一道前人留给后人的独特风景线,包涵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含。

    欣赏关隘要从建筑遗迹、历史功能、传说故事和诗词歌赋几个方面来品评和欣赏。

   (1)关隘建筑的特点

    地域性。在中国,人们早就对关隘的军事防御和抑制内乱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西汉桑弘羊在他的《盐铁论》中明确指出:“古者为国,必察土地、山陵、阻险、天时、地利,然后可以王霸……。关梁者,邦国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宝也。”汉朝淮安王刘安也在他的《淮安子?兵略训》中论述到:“狭路津关,大山名塞,龙蛇蟠,却笠居,羊肠道,发笱门,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此谓地势。”可见关隘的建设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山川冲要之地。清代康熙大帝当年过山西固关时就曾发出过“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的感叹,再一次说明中国关隘的建设向来是选择在崇山俊岭或大道通要的地方建设,为的是攘外以御敌,安内以控局势,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之中的地利因素。

    时代性。中国的关隘雏形始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七雄”也都广筑关隘以自守,直至明清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就从未间断过关隘要塞的建筑工程。但不同时期关隘建筑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东汉时期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西安、咸阳一带,也就是所谓的“关中”地区,关隘建设自然以西安作为防御中心,东有函谷关、蒲津关,西有大散关、陇山关,南有晓山关、武关,北有黄河、萧关。所谓“关中”地区,大概指的就是位于这几大名关之中的地区吧。

    众所周知,修筑关隘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加强内部统治,但仅凭几座关隘想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不行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最大的敌人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于是秦始皇下令在原各国长城的基础上兴建新的长城。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二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兴建人类最伟大的土木工程序幕,也使关隘与长城建筑融为一体,产生了关隘长城文化。

    秦始皇不仅认识到修筑长城、关隘对国家防御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信息与交通对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用烽火台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又沿边关一线兴建了不亚于长城的另一项重大工程“驰道”(直道)。

    所谓驰道,就是秦王朝为有效地加强边防和对地方的统治而修筑的“高速公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中央政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必要的兵力,机动、迅速地抵达事发地点,从而有效地控制局势。据有关专家考证,秦驰道西起咸阳北淳化县甘泉山,经旬邑县石门关、黄陵县西兴隆关,再经富县、甘泉、志丹、安塞、子长、榆林至包头市,进入鄂尔多斯草原。

    东汉时期,国家首都从西安迁至了洛阳,关隘防御体系防御重点自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首都提供防御的关隘也变成了洛阳东面位于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的成臬关(又称虎牢关),位于洛阳西面陕西和山西交汇处的函谷关,位于洛阳南面龙门山的伊阙关和位于河南孟津县东侧的孟津关。

南北朝时期国家局势更加动荡,政权变更较快,北魏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拓跋焘曾一度率领其军队攻打到长江一线。当时中原政府的防御体系主要是“义阳三关”,即位于河南信阳市西南的平靖关,位于河南信阳市南的黄岘关(又称白雁关、百雁关、黄土关)以及位于信阳之东的阳武关(又称武胜关、澧山关)。

    隋唐时期,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土面积也明显扩张,国家再次定都西安。因此,其防御关隘除过去的四大名关外,又增加了四川的剑门关,以利于控制西南地区。

    北宋时期,国家定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而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不断南侵,战争不断,为抗击契丹人的南侵,国家关隘防御体系主要以位于河北霸州的益津关、位于河北雄州的瓦桥关和位于河北高阳县的高阳关为主,而西部则以大散关为重点关隘。

    到了元代,由于长城内外已全部是蒙古人的天下,许多关隘失去了原有的防御意义,国家的防御重心在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明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关隘、长城防御体系发展的鼎盛时期。明王朝的防御重点依然是来自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因此,明朝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九边”,相当于现如今的九大军区,即辽东、蓟镇、宣府、大同、三关、延绥、宁夏、甘肃、固原。防御重点是六大关隘,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以及直隶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到了清代,长城沿线的关隘防御功能大大减退,可以说军事作用已低于经济作用,但依然是国家重点防御体系之一。

    (2)关隘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的关隘与长城一样,总体上是西部以夯土墙为主,东部以砖石墙为主。而且重点关隘关楼均以砖石结构建造,从总体布局上来看,东西划分主要以山西为大致分界线。

    从结构上看中国的关隘,注重平面布局和防御功能,重点关隘多以城为主,分为内城和外城,有些还建有翁城。墙体多采用内夯粘土,外包大型青砖,台阶雄浑高大,关城与四周的长城相互连接,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进可攻,退可守,内部实行军政一体管理。城台上多建有高大巍峨的关楼,兼有瞭望、防御、指挥功能。

   (3)关隘诗篇

    中国大地上伫立着许许多多雄关险塞,每一座著名的关隘都储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也留下了许多绮丽无比的边塞文化和诗篇。欣赏关隘自然离不开这些耐人寻味、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诗篇。

如:清代诗人王祖康咏颂娘子关的诗:

娘子军容讲武台,

雄关嵲屼倚山隈。

城临苇泽湍流急,

寨望承天曙色开。

寻到源头飞瀑雨,

坐来树底绝尘埃。

圣朝休养干戈息,

郑国渠边沃草莱。

 

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代张宁的《过山海关》:

百二山河拥帝京,

铁关金锁连长城。

辽阳千里无烽火,

蓟北诸屯有重兵。

鼓角遥迎持节使,

关门应迓弃儒生。

壮游未尽登临兴,

一骑云飞海浪横。

 

明代山西巡抚苏惟霖的《天门关》:

天门关里锦屏分,

峭壁参天乱斗文。

怪石斜飞全欲坠,

野花倒挂暗来熏。

湾湾泉响非关雨,

曲曲峦封不借云。

千里登临游颇倦,

到来忽觉跟眸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