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盯(照)着选刊去创作(创作漫笔之二)

 江山携手 2014-03-02

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有创作行为的作者,都喜欢看《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之类的刊物。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的人还都是这些刊物的固定订户。这个喜欢并不是简单的如同纯粹的读者那样的单纯的喜欢,准确地说,是一种对文坛风向的观测,甚至是一种直接的模仿。这就让我感到事情的严重了。

天津《小说月报》的主编马津海兄也是我二十多年的老友,不光是他,编辑部里的刘书棋、王俊石等也都是熟友,我自己也因为由我负责编辑的小说得了多次《小说月报》奖而被《小说月报》叫去领过几次优秀编辑奖。我这个人不大喜欢得奖这一类的事情,所以每次都是借口逃会,要不就是请人帮我去代领了事。最后一次是在无法推脱了才去了一次天津。我说这些的意思是,我与《小说月报》编辑部这些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也不仅是《小说月报》,北京中国作协的《小说选刊》、《长篇选刊》、福州的《中篇选刊》都很熟,对所谓的编辑部内部招数还是多少有些了解。我没有轻慢这些编辑同行的意思,但是,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工作规律,就拿最受瞩目的《小说月报》来说,这个杂志在这么多年的演变当中,已经成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看家刊物,发行量比较大,因此,编辑部里对小说的选择也是另有一功。津海兄就和我说过一些道道。限于业务机密我也就不在此扩大。当然读者各位也不要引起误解,并没有什么潜规则之类的玩意。我只是说,他们选择什么小说都有他们对刊物固定读者的长期研究来决定的,这个决定与小说应该怎么写并非就是一回事。

其实,除了选刊,一般的刊物当作者的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刊物发表一个作家的作品,有的时候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并不就是在那里给创作界树立样板。当然从道理上来说,我们做编辑的选作品看作家要尽可能的客观准确,最好还能有一些预见性,可是,有很多时候,鼓励也不是完全不需要的,我多年来对鼓励作家这个问题一直是犯犹豫的,鼓励要是不当,那个结果更是让你吃不消。当作者的都把发表文字当做是一种荣耀,一种被承认,尽管我们已经来到了互联网时代,但是,人们看重印刷文字的习惯心理依然没变,而我们的鼓励当中可能还包含着希望你结束这样的创作状态能有所升华的意思,可是这些意思作者都是看不到的,甚至你和他说了他也未必就能听得进去,他要的就是一个,发表。这个状态让我们这些手里握有文字生杀权的人很是为难。我们更看重的是作家的成长性和未来性,还有的作品,看上去不是很工整,但风格俏丽,语言朴实,文字精细,这些都是我们这些人最看重的作家素质。而这些功夫的形成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用逐步地发表他们处在进步中的作品才能促成的。

可是,很多写东西的作者则不是,基本上把选刊当做是自己创作的一道提示,这当中也跟着产生了一些奇怪的“学问”。比如,算一下,选刊是选什么样的小说最多,那么就一定意味着这样的小说是好小说,是方向,还有选刊最注意的是哪几家刊物,那就说明这几家刊物才是命中选刊率最高的好刊物。甚至还有更邪乎的,那就是看选刊经常选的是哪几位编辑编的小说。北京文学的王童大概是被选作品最多的当班编辑,因此,王童也就成了名编,很多作家纷纷将自己的稿子一股脑儿地投给他,折腾得他日夜不宁。

看选刊创作小说,这反映出来的是,我们很多作者的眼光实在是过于短浅,过于急功近利,过于追求见效快了。这样的心态与扎实稳重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相悖的,用不着我来仔细分析和批评。所以,我每次进京或者到有选刊的地方去开会的时候,都与那些编辑同行说,希望选小说尽可能注重一点文学性、艺术性。尽可能地减少给作者错误的信号。你们可是肩负重任啊!

一个作家,眼光是放在古代或者说是比较远离的年代和价值好呢,还是把眼睛睁开看清眼前的现实好呢,这个问题,我看并不矛盾,实际上这当中有一个统一的问题,那就是不管你是远古时代的作家和作品,不管你是现在创作的作品甚至是应景写出来的小说,这都不是问题的要害,关键是在于你的作品是不是真正具有生活和艺术的力量,是不是真的具有人格人性的光辉。当然,一般来说,时间久远一点的,往往经过历史岁月的考验,价值相对会稳定持久一点。而刚刚出炉的作品也有他时间上快捷书写点新鲜的优点,这些恰恰是很多过往历史作家无法比拟的。因此,当一个作家,首先应当使自己能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思维方式,看问题不能只看一点,要学会从更为深入的角度和内在的层次上去理解思想问题,这个我想是当作家的第一素质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