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名著是怎么开的头?上篇(创作漫笔之三十九)

 江山携手 2014-03-02

我国文学四大文学名著都是杰出的文学经典,因此,我们研究小说写法,应该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本文从研究四大名著的开篇文字入手,试图为读者展示出这些历史杰作的写作套路,为我们继承传统提供一些线索。

   从写作时间顺序上说,我国四大名著的排列序位应该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不过,关于《水浒》和《三国》哪个更早一点,这一点还是有争议的。从时间上算,我的看法应当是《水浒传》在前,因为,施耐庵创作《水浒》的时候是在他从政失望后才开始的,具体的时间应该是在1360年之后,而这个时候,《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才只有三十岁。也有一种说法是,《水浒传》也经过罗贯中的编次,但是,主要的作者是施耐庵这一点恐怕是没有多少争议的,因此,我还是确定把《水浒传》的创作年限放在第一。

   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出生于江苏兴化,或者在苏州一带。施耐庵曾经中过秀才、举人,进士。曾做过钱塘县尹。后因为看到司法无法公正处事,就愤然辞官。之后又受邀造反起家的盐民张士诚成为他的军师,因为看不惯张士诚一朝权在手就目中无人的举动作为,就干脆丢官而去,回到家里,专事写作编撰之事,《水浒传》则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民间传说而创作。实际的材料是《宋史》、《徽宗末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还有就是宋末元初人龚开作的《宋江三十六赞》等民间或者官方记载的版本而集中整理创作而成。

先来看《水浒传》开篇: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

 官朝贺。但见: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

    簪朱履聚丹墀;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凤羽扇

    开,白玉阶前停宝辇。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

    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

    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

    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不

    料其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

    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

    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

    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

    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

    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

 

前面说到,由于《水浒传》是根据民间传闻整理而成的,因此,作品还是保持了民间传说的基本形式,“话说”之类,可见一斑。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大致都有一个时间概念,很多文学作品,都是选择这样一种盘古开天地一般地开头,似乎作者在写这个稿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会被后人传诵,因此,时间概念一定要清楚。这也就养成了几乎所有的中国的学校,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会提到写作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这些都是一上来非要说清楚的事情,如果文章开篇没有这样的交待,那么这个开篇就不及格了。尽管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但是,一旦变成这样一种格式,那么,文章的生机也就成了一个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文存既是一个财富,也是一个包袱。就看你怎么去理解,怎么去运用了。

《水浒传》的这个开篇我觉得还是写得非常不错的,因为,一上来就将水浒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氛围交待了一个清楚,就通过对古代殿堂对民间案件的看法,显示出在这样一个扭曲的时代氛围下,宋江等好汉的谋反实在也是出自无奈,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开篇既显得很大很广,也十分集中精妙,点中要害,开门见山,没有绕圈子,这恐怕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开篇也是这样,只不过,路遥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气候的描写,铺垫出那个文革即将结束,改革即将到来的时代的感受。我的看法,今天的文人,似乎没有古代文人自由,那样直抒胸臆议论国事的口吻一般不大使用,因为担心那样容易招致麻烦,因此,都采用较为隐晦的比喻或者象征手法。但是,不管是直说还是象征,基本的套路还都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国文学传统带给后人的启迪。

我再另外说说,《水浒传》的整个笔法,就其创作的年代看,还是相当口语化的,这一点在那个文言统治一切的年代里,要做到还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口语化生活化最好的还应当是《红楼梦》。《水浒传》的一大杰出贡献在于,他对人物的开掘和塑造,那么多独有个性的英雄人物,又要写得个个不同,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不能与其他人物重复,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史料提供的线索就是那么几条,但是,作家要去一个个地完成,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分析和筛选,逐步地形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就靠作者一个人去完成,那是难以想象的。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应该是在1390年之后,也就是作者罗贯中六十岁之后,罗贯中,根据史料记载,关于罗贯中的祖籍,有好几种说法,有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平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莫衷一是。山西太原说的人主张,在山西找到了罗贯中生活的根据,而山东东平说的人认为,罗贯中在他的书当中有关于山东如此详细的描写,如果他根本与山东无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关于罗贯中在浙江福建一带的说法,都是因为罗贯中曾在那里隐居过,所著图书中也有一些对当地风俗的记载,因此被认为也是有根据的。这些问题现在都不好清理了,只有待于今后的人们再去研究。我觉得这当中有意思的是,罗贯中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也有交往,而且,他也曾与曾经用过施耐庵的农民霸王张士诚有过来往,后来也是因为看到张士诚这个人实在是属于暴发户,没文化,对文化人轻视。尤其是,他后来竟然与外族合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因此愤然离去。从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位大文豪的经历中我们都发现了张士诚这个土霸王,我在想,怎么没有人来写写这个张士诚呢?我想,如果材料集中起来,应该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是别话。

罗贯中这个人一生当中写书很多,他在完成了《三国演义》之后,还参与修订了《水浒传》,现在流传下来的《水浒传》版本,就是经罗贯中修订过的。一个作家,与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两部都有关系,真是了不得。而且就文学成就来说,《三国演义》可能要比《水浒传》更高。

 

《三国演义》开篇文字: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段、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从气势上看,《三国演义》的开篇要比《水浒传》更大,更宽。三国讲的是三国时期的内乱故事,故事当中的好些人物都是千百年来在民间被反复传诵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曹操、赵云、姜维、魏延等风云人物在作家写书之前就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尤其是曹操,这个人物直到今天都还有很大争论。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里,对曹操的一生做出了极为精炼也很精辟的解读,易老师认为,对曹操这样一个人物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说不好,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历史”地看待这个人物。如果不是从具体的人物,而是从文学形象的角度看,曹操这个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小说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多变性。

《三国演义》从成书以来就被认为是有着“尊刘贬曹”的倾向,这个问题也在后世的研究中引起很多争议,但是,比较正确的看法是,小说有高扬刘备集团顺应民意讲究忠义的特点,而曹魏集团也未必都是些无耻之徒,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杰出的人才,曹魏集团也有一定的人民性。其实就小说的具体写作来说,我到还觉得,作者对曹操是有所偏爱的,而对刘备作者却还使用了不少取笑的笔触,留给人们一个根本做不成大事的印象。

《三国演义》的开篇文字与《水浒传》有近似的地方,但是,要更加具有文学性一些。由于是要书写中国历史上三国纷争天下的风云故事,因此,概括起来加以总结应该是这个小说所要实现的目标。所以小说开篇就立即展开了宏大叙事,概括地说出了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三足鼎立的实质,同时这个小说也是一部字数浩繁的大部头,开头过窄,显然对以后的表现会很不利,因此找到一个适合冠于巨著前面的开篇,则是对这个小说开篇的最高要求。

我还发现,也是因为,《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一些历史巨著的写法,给后世的中国作家总是造成了一部大作品要是不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就不足以称之为巨著,因此,现行的对作品衡量的很多标准当中,宏大叙事始终都被认为是大作品大作家的一个基本尺度。而外国作家当中这样的情形就不是很广泛,就连波兰作家亨里克·显克微支(H Sienkiewica)写《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时候,开头也还是采取了一个寻常的线索,不惊不乍,徐徐图之。这恐怕是文学传统造成的一个区别。(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