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中校友——关乃忠·

 浔庐山水 2014-03-03
1956年关乃忠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指挥专业,时年17岁。是年该专业只录取了4名学生,关乃忠是其中之一。从此,关乃忠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

  他的一生可以分作两个阶段:40岁之前,对音乐,尤其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掌握已十分纯熟,并有了丰富的社会经历;40岁之后,在中国民族音乐作曲、指挥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他在中央音乐学院期间,通过专业学习逐步掌握了乐思、旋律、配器等作曲技巧,并随时将自己的所得运用于实践,改编、创作了许多乐曲,代表作为《第一钢琴协奏曲》(1959)、《第一交响曲》(1961)等。

  他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东方歌舞团担任指挥兼作曲,后来还兼中国艺术团作曲,北京艺术团及中国歌舞团指挥。

  他是个善于学习,又踏实勤奋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他为能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以及亚、非、拉各国民间音乐,感到幸运。他以这些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再将这些旋律巧妙地运用于中国民族乐曲的创作,创作出来《上埃及舞曲》、《脚铃舞》、《你,古巴》等受到观众喜爱的乐曲。关乃忠由于长期与民族乐队接触与合作,逐步熟悉了民族乐器的特性和音色,为他后来创作中国民族乐曲、并进行乐队指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赤贫开始人生的又一旅程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实际是一场浩劫,1976年虽然打倒了“四人帮”,但是极“左”思潮并非能够在一朝一夕肃清。1979年关乃忠已经四十岁。他对音乐已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在当时的环境下却难于自由地发挥出来,于是想换一个环境。但是迈开这一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将丢掉一个“铁饭碗”,去到一个未知的世界闯荡,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是一次极大的冒险。但是关乃忠作了反复斟酌,认为人生就是要搏,最后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于是通过亲友关系欲到美国寻求发展。领导批准以后,便办了离职手续,领取了几百美元离职费———这是去美国的路费。

  当时去美国,需要在香港作为中转。他在香港住在一个小旅店中,将离职费放在旅店中很不安全,于是便随身携带着,然而,不幸的事件发生了———在逛大街时他的美元全部遭窃。当他回到旅店时,前一天买下的一块面包、一瓶饮料便成了他的全部财产,去美国的希望成为泡影。钱袋里一文不名的他,以赤贫为起点,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旅程。饥饿与无奈迫使他冷静下来,首要的是填饱肚子。于是他拿起电话来,与香港音乐界的朋友联系,以谱曲换饭吃。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流行歌曲———这些歌曲的谱曲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听他的一些无标题音乐,能使你体会到一种憧憬、一种灾难、一种悲伤、一种坚定、一种战胜困难,使你从中获得力量和鼓舞,其实正是他自己经历的写照。

  从香港走向辉煌

  关乃忠在香港期间作品种类多样,既有流行音乐、也改编中国民歌、有西洋管弦乐队作品,如第三钢琴协奏曲《英雄》、《第四钢琴协奏曲·十面埋伏》等,但大量的作品是中国民族乐曲,影响比较大的有《丰年祭》(1980)、《月圆花灯夜》(1981)、《拉萨行》(1984)、《管弦丝竹知多少》(1985)等。其中反响最大的是《拉萨行》。《拉萨行》于1984年12月28日在香港大会堂首演。全曲包括《布达拉宫》、《雅鲁藏布江》、《天葬》、《打鬼》四个乐章,展现了圣域西藏美丽神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

  乐曲运用了现代的作曲手法,配器新颖,运用了多种打击乐器,包括串铃、木片琴、钟琴、梆子、拍板、木鱼、锣、排鼓等等。特别是乐曲运用两个古筝以不同音阶演奏;应用了一些不常见的演奏技法如以弓拉奏古筝、吊钹;定音鼓的滑音;大量运用拉弦的颤弓和颤音等等,使音乐更显神秘,多彩。

  1986年1月关乃忠在北京举行了数场个人作品演奏会,观众超过36000人,有评论写道:“这首乐曲所体现出来的原始的,粗犷的而又带有野性的美,有一种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形态,它迫使人们屏住呼吸去领略那带有阳刚之气的乐之神韵。”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多为写实,较富民族风格,反映出他对民族音乐的深刻认识,展现了他作曲、指挥的才华。因而当香港中乐团(成立于1977年)首任总监吴大江于1985年离任之后,自1986年3月起便由关乃忠接替他执棒,开始了他作曲、指挥生涯的第一次飞跃。

  他做香港中乐团第二任总监后,又创作了大量乐曲。这期间演出较多的反响也较大的作品除《拉萨行》外,还有:《丰年祭》(民乐)(1980):该曲成为海峡两岸三地都非常流行的民乐金曲。《月圆花灯夜》(民乐)(1981):此为获奖作品。

  《管弦丝竹知多少》(民乐)(1985):系以江苏《茉莉花》旋律为素材谱写而成,作品悠扬动听。在香港当录制成CD后,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第一二胡协奏曲》(1987):这是一首无标题音乐。用交响乐队协奏,从配器音域上构思宽广,内蕴强烈深厚,演奏柔中有刚,乐思深邃,多样的二胡音色层次结合民族现代交响乐的创作技法,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青年人的抱负和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以及所受到的磨难和挫折。

  他在香港中乐团任艺术总监时期,努力挖掘中国乐器的独特色彩,探索中国民族乐队的特殊表现力,使得该乐团在中国民族管弦音乐中不同凡响,也成为关乃忠走向辉煌的起点。

  创作台湾风情的音乐作品

  1990年关乃忠移居台湾担任高雄市中乐团指挥,直到1994年。这一时期继续创作了许多乐曲,值得一提的有:《花木兰》(唢呐协奏曲)(1992):演奏家为郭进财,因曲调动听,演奏高超———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开始对唢呐感兴趣,一时形成“唢呐热”。《鼓舞·亚非拉舞曲》(1993):此曲采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的民谣和乐舞为素材,加以重新配器编写而成。每一首乐曲的旋律都非常优美动人,充满异国浪漫风情。CD一上市便形成热销,轰动一时。《高雄之恋》(大型合唱)(1994):此大合唱的歌词由台湾诗人沈立作。合唱气势磅礴,夹有男声与女声的独唱,形式多样,以乐曲反映了高雄的风土人情,当地人民的朴实情感,成为高雄中乐团的骄傲之作。此大合唱曾在台湾获奖。

  穿梭于海峡两岸三地

  1994年关乃忠移居加拿大,这使得他能够更自由地穿梭于海峡两岸三地(大陆、台湾、港、澳、新)之间,更大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这个时期受到观众喜爱的作品很多,下面介绍几首。

  《琴咏春秋》(交响诗)(2003)采用了四首古典诗词作品为素材,以古琴及琴歌为主所创作的交响曲。这首交响诗借用了俄国歌剧作曲家穆索斯基自然唱法,为了表达诗词的内容,采用了一些古琴韵律作为陪衬。这首交响诗曾由古琴演奏家乔珊(关乃忠的妻子)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反响热烈。

  《孔雀》(交响音画)(1998):此曲是为多姿多彩的孔雀配制的交响乐。其交响音画旋律优美动人。此作品曾获奖。

  《龙年新世纪双打协奏曲》(1999):“双打协奏”指以两个大打击乐器为主进行的协奏。全曲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逍遥游》(2000):通过音乐表现庄子哲学中在永恒的精神世界自由遨游的境界。

  《第四二胡协奏曲》(2008):此曲由新加坡华乐团委托关乃忠创作,以“文姬归汉”的故事为素材,描绘了一个女人一生中各种复杂的心情。这个历史题材激发了作曲家以“战乱”、“恨与爱”、“情与责”为主题来创作这部协奏曲。《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是关乃忠2002年应中国交响乐团之约为二胡和交响乐队而写的一首协奏曲。这首交响乐表达出关乃忠对老北京的思念情结。演出后立即引起轰动,其CD也不胫而走,成为爱乐人必备之曲。因而,该CD获得很高的奖项。

  幼年、少年的良好基础

  关乃忠生于1939年。父亲关紫翔是当时知名小提琴家。父亲自幼重视他的音乐教育,让他拜德国教授古柏克为钢琴师,因而音乐基础较扎实。关乃忠从11岁便进入了北京四中,在中学的6年学习中,各科成绩大都是“优”(当时实行5分制),高中毕业后在考取音乐学院的同时,还考取了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系,可见他很重视自己的全面发展,并没有因为自己有特殊爱好,而放松打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他的音乐才华,在学校时就已初露锋芒。高中时,我和他在同一个班,一次学校组织歌咏比赛,我们班的指挥便是他。他身穿燕尾服,手持指挥棒,颇有风度。我曾做少先队中队辅导员,我辅导的那个班(初一2班,班主任是史会仁老师)有个班歌《燃烧吧,128班!》,谱曲者便是关乃忠。这些业余音乐活动,对他都是无形的锻炼。关乃忠谈起母校对他的影响时,说道:“在四中6年的愉快生活,让我终生难忘和终生受益。那时的老师都强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理解、掌握和牢记。我们那时在放学后是很少需要再复习和做作业的。尤其在考试前,我们都以不复习功课为荣,我们是在享受考试。考试前晚间我们会相约到北海去划船,我的第二二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夏夜》的灵感就是来自这个回忆。虽然我是做音乐的,但是数理化的良好基础给了我非常好的逻辑思维,这也是我作品的结构特别清晰的原因。我在中学的功课可以至今不忘,现在让我解一道数学题绝对没有什么问题。……”

  他的乐曲特别是《童年往事》、《追梦京华》等曲,其欢快的节奏,正是他少年时代和谐氛围,快乐生活,舒畅心境的写照。

  张晖(56届校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