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忘了“迈门槛儿”

 LuXin4164 2014-03-03

*老北京杂谈

别忘了迈“门槛儿”【京城】路 <wbr><wbr>随手拍胡同门槛(组图)

我刚从平房搬进楼房居住适逢冬季降临。一日刮起北风,我穿着拖鞋走到门厅时,突然感到从屋门下部有一丝儿凉气直吹脚面,这使我第一次发现那屋门底部的缝隙不小。由于室内室外的地面一般平,那屋门底部与地面接触又不是严丝合缝儿,逢刮风时就应了那句俗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于是只能请行家朋友在门底部加层厚皮条儿,以堵住那缝隙。这倒使我想起了住平房时那“街门槛儿”和“屋门槛儿”。

随着大部分四合院的消逝,那些“门槛儿”自然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以至于现在竟然有些年轻人不知道“门槛儿”这个词儿。虽然随着大部分居民住进楼房,那“门槛儿”似乎已失去意义,不过作为四合院街门或屋门的组合部分,这里还是回忆一下那些“门槛儿”吧。

确切来讲,“门槛儿”并不是老北京四合院才有,一些外地省份的平房大院的街门或屋门也有门槛儿。“门槛儿”有木头的也有石头做的。天津不就有著名吃食“石头门槛儿素包儿”吗。“门槛儿”亦称作“门坎儿”,是四合院街门或屋门下的一块横木或横石板,居民住的院子街门或屋门的“门槛儿”以木头的居多。由于街门或屋门都是往里开,所以门槛儿一般都在门外。别看这横在两边门框下部的这块横木,还真讲究,一般木质都很坚硬,有的在门槛儿上部还包上铁皮,牢固地覆盖着门槛儿上表面儿。晚上关门睡觉时,街门或屋门紧闭后,外面有门槛儿护住下部,里面有门闩插上,门便牢牢关上了。

门槛儿的高度,尤其是街门门槛儿的高度,与门的高低大小有关。一般高大宽阔的街门,其门槛儿必然也高,以与街门一起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当然高度是有限的,以不影响人们迈过去为主。在老北京人中流行一句话,即“您门槛儿高,我们巴结不起”,这足以说明门槛儿高人家的身份和地位的显赫。

门槛儿本身不仅可用来阻挡污秽之物,而且老北京人乃至北方一些有门槛儿的人家,还把它们看作避邪驱邪之物;甚至有的人把迈“门槛儿”看作与命运有关的动作。如不少人家要求家中的男子迈门槛儿时,必须先迈左腿,即先把左腿迈出门外或门内,以强调“男左女右”,否则会倒运。一般人家,尤其是身份显贵的人家,都反对站在门槛儿上,即便是小孩子站在门槛儿上也不允许。由于门槛儿的厚度足可以稳定一个人站在上面保持不倒,所以有些人喜欢站在门槛儿上显示自己身高或试做平衡动作。往往家里有老人的,就会出面干涉,理由是那样站不吉利。至于为什么不吉利,我倒没听见有人解释。至于庙门的“门槛儿”,据说就更不准踩啦。

我家搬入大杂院居住后,那院子的街门和我家屋门前都有半尺左右高的门槛儿。因为那也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而且房东特意把三间北房租给我家居住。我们院街门前的门槛儿与街门一个颜色,都是深棕色。门槛儿前是一个长方形的地面,地面很光滑平整,与两边的门墩组合起来,显得很文雅。我小时候在夏天喜欢坐在街门槛儿或门墩上乘凉,因为那门洞很宽敞,这里的过堂风儿很凉爽。但是有一次我站在街门槛儿时,我奶奶就说我,让我不许站在门槛儿上。发现有孩子站门槛儿时,院子里的老人,包括房东老太太都会善意地劝孩子下来。

我家屋门槛儿是木头的,上部包有铁皮,时间久了那铁皮发出光亮且特别光滑。我记得每逢下雨,特别是下大雨时,即便雨下得再大,那雨水很少能流进屋。因为屋门前有两层高台阶,雨水随时流进水沟,就是雨水积累多了,一般也不能漫过上层台阶,况且那门槛儿足可以挡住一定量的雨水。所以逢下大雨也高枕无忧。

可能有人担心门槛儿高会绊倒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大人孩子都会有“迈门槛儿”的意识。而且逢有老年客人来家,送客时主人总会说一声“留神门槛儿您那”。

门槛儿,不仅四合院街门前有,就是那些宫门、王府大门、庙门等宏伟建筑物大门前也都有门槛儿。那“门槛儿”也有木头的,也有石头“门槛儿”。那些青石“门槛儿”的高度、厚度及光滑程度似乎更衬托那些建筑物的威严和庄重。“门槛儿”也有很多象征意义,甚至有迷信色彩。大家看过根据鲁迅先生著作改编的影片《祥林嫂》吧,影片中有人建议祥林嫂花钱给庙门捐一个“门槛儿”,让千人跨、万人跨,据说这样可以免罪并改变命运。当然,这花钱捐“门槛儿”的举动丝毫没有改变祥林嫂的命运,以至于后来她绝望至极又亲自用斧子去砍毁那“门槛儿”。

随着大杂院的增多、随着大量四合院命运的改变、随着大量住户的入住,那四合院也好,大杂院也好,无论是街门、街门门槛儿、住房布局、屋门槛儿等组成四合院的各部分建筑就都没有什么讲究了。甭说孩子或大人站在门槛儿上,就是有些住户的妇女随意让孩子在门槛儿上撒尿等,那尿沾在住户的裤脚儿上,也没人敢说什么。因为这类住户都是人们说的“横主儿”。最突出的例子,是我们院子斜对门儿那家院子里住的一位年轻的酒鬼,这小子每天晚上都在酒馆里喝酒,有时候喝得醉醺醺地回家。有一次,他醉得迷迷糊糊地被门槛儿绊倒,他借酒撒疯、恼羞成怒,竟用斧子把那木头门槛儿劈碎了。由于这位平时蛮横不讲理,这倒应了那句“神鬼儿怕恶的”老话儿。全院的邻居硬是没有一家敢说话!后来报告了房管所,房管所也是二话没说,派人来把那门槛儿彻底“解决”了。这下子,那院的街门底下有3寸宽的漏逢儿,逢刮大风时,街道的落叶或纸屑等杂物就都“躲”到那院子里去了。那院子里有的邻居平时也和邻院住户抱怨那个混小子不讲理,心疼那整齐的门槛儿,但是只不过像鲁迅文章中描写的那个“奴才”,只会逢人诉苦,谁也不敢惹那个年轻人。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那个年轻人当了单位的“造反派头头”,很快又搬家了,那院子里的邻居可就烧“高香”啦!

闲扯上述这段儿往事似乎与门槛儿无关,其实却有很大关系,因为随着各院子里住户的繁杂,不仅一些孩子踩门槛儿、站门槛儿、转街门玩儿,就是有些住户中的大人夏天坐在街门门槛儿上喝啤酒,门槛儿前面放着一张纸,纸上是下酒的开花豆。那些人一边喝酒,一边剥豆吃,那些豆皮儿可就全扔在门槛儿前的地面上了。不要指望这些没有道德的人会自觉打扫地上的豆皮儿,喝完酒他们就走了,任地面碎皮儿满地。正是这些不自觉、不讲道德的人,把街门、门槛儿等昔日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的起码尊严和文雅特色,把街门前那整洁的环境全破坏啦,所以写“门槛儿”等,应该加个“昔日”两字,至于“昔日”二字的含义,就请老北京住户自己琢磨吧!

现在绝大部分人们都住进楼房,自然门槛儿就不存在了。如果有年轻人对“门槛儿”感兴趣,你就到那些保留下来的平房大院的街门前去找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