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柏堃先生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3-05

记住柏堃先生


  □冯日乾
  柏堃是谁,已没有几个人说得上来,即便在他的家乡。但这名字是应当记住的。
  柏堃(1870~1937),字厚甫,泾阳县桥底镇柏家村人。曾先后受业于本县名师杨风轩(后做了杨的快婿)、陕西著名教育家刘古愚和关中硕儒贺瑞麟诸先生。同村人柏筱余创办“惠民小学”后,柏堃被聘为教席。柏筱余是同盟会员,其家乃陕西革命党人联络聚会之地,柏堃于是得以与陕西辛亥革命先驱井勿幕接触交往。井欣赏柏堃的雄辩之才和过人胆略,介绍其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炮响西安响应之日,柏堃任学生队队长参与夺取军装局战斗,后成为军政府实业司司长。1918(一说1917)年,美国商人继盗购昭陵六骏中“飒露紫”、“拳毛”之后,企图与陕西军阀勾结盗买其余四骏,时任省咨议局议员的柏堃闻讯后立即联络其他议员一起上书,当局迫于压力,派人赶至临潼豁口将四骏追回……
  作为革命志士的柏堃,无须我来吁请“记住”,他的名字已载入陕西辛亥革命纪念册。我之觉得应当记住柏堃先生,主要是因了他对地域文化的抢救、传播以及对学界研究资源的贡献。
  1924年,柏堃刚从富平县长任上解组归来,当时的泾阳县长王兆麟即延聘这位昔日的老师到县通志采访处主事。先生因为久慨于“干戈频仍,民生凋敝,古籍佚亡,百不存一”,欲求补救而每苦无暇,遂慨然应允。他邀约邑中同仁立即动手,广搜博采,将明清两代泾阳学人著作以及与泾阳史地人事有关的诗文辑成《泾献文存》正编十二卷,外编六卷;《诗存》正编四卷,外编三卷。另为王徵等七位先贤编印了个人专辑,总题为《泾阳文献丛书》,于1925年铅印行世。
  这些文献的印行对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遗产的意义显而易见,不必饶舌。但它的价值远不止此,像魏学曾、李世达、雒于仁、牛应元、张问达、王徵、徐法绩等,作为历史名人,他们不仅属于泾阳,也属于全国。——这就需要费点笔墨。
  以“丛书”中关于王徵的资料为例。
  王徵表弟张炳璿之《王端节先生传》,目录版本学家王重民说它“是研究王徵的第一流史料”。王徵七世孙王介的《正学斋文集》,王重民先生认为“也是很重要的参考书”。(《跋王徵的<王端节公遗集>》)《两理略》是王徵于广平、扬州两处任司理(推官)的从政实录,其中扬州任上的第一件事是所谓“三迎王舟”。就此,文博专家、《明泾阳王徵先生年谱》的编著者宋伯胤先生分析说:“三王之国”是明季一种扰民的苦差事,但当时的史家“噤若寒蝉”,不敢直书;在明史里就很少有相关的记载。即如前代给王徵写传记的人说他“挺身白王,王为折节”。但王徵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就不知道了。这一事件究竟把老百姓苦害到什么程度,我们更无法想象。幸而王徵自己有一段记述,使被史家省略去的事实又出现在我们面前。仅这一点,亦足以补明史的遗漏。个人文件足以补证正史,修正传说,是再一次被事实证明了。(《题王徵“两理略”残本》)
  也许是“丛书”当年印数太少,流布不广,一些学者对王徵的某些著作如《两理略》、《忠统录》只闻其名而未睹其面,因而闹出笑话。如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0页在论及明代科技文化时说:“王徵还有《忠统录》和《两理略》等书,也是收录他自己的发明制作,如龙尾车、恒升车、活杓、活闸、混辊木、运重机器、千步弩、生火机等。其中有的是王徵根据西方物理学原理改进制作的,如……”——这种因资料缺乏望文生义闹出的笑话,正好从反面显示了《泾阳文献丛书》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仗剑远行除暴安良的侠客容易被记住,疏财仗义怜贫济困的富者也容易被记住,官高位显衣锦还乡的大人物更容易被记住。但我想,为了文化的传承不计名利,不惮繁难,且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贤达如柏堃柏厚甫先生者,尤其应当长久地记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