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赶上饭庄的"尾巴"

 LuXin4164 2014-03-05

我赶上了饭庄的“尾巴”

其实我开始听见“饭庄”这个词儿时,那饭庄的性质就已经变啦,只不过是昔日的“饭庄”其时仍在营业。如今这种称呼在北京城里基本消失啦。就是有些带“庄”字的极少数饮食单位,那“庄”也走了味儿啦!

老北京城里的饮食业生意历来是十分红火,直到民国时期北京的饮食业经营单位仍分等级,若提起“饭庄”,大家都知道这是最高级的,饭庄专门以贵族、官僚、商贾豪富等为服务对象,也有不少北京人称之是“伺候大宅门儿的”。其次,就是饭馆、饭铺、二荤铺及大火屋子(或称之“大棚”)等。

老北京的大饭庄名称一般都带“堂”字,大多位于繁华闹市、商业区,如西单、东四、鼓楼前等,而且其所位于的街巷胡同都是历史悠久且享有盛名的。这些带“堂”字的饭庄经营,有些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即上世纪50年代初虽然还在营业,但饭庄各方面情况已发生变化,所以应该说我小时候赶上了饭庄环境的“尾巴”。

老北京的饭庄,如会贤堂、聚贤堂、福寿堂、庆和堂、同兴堂等,由于服务对象都是有头有脸儿的大人物,所以饭庄建筑一般都是高档四合院,院内宽阔整洁、文雅幽美;宴会厅和饭堂也高大宽阔,摆设讲究,餐桌餐椅都是古朴的八仙桌和官椅等,墙上都悬挂着名人字画儿,各种餐具都是古色古香成套的美观精致的细瓷盘、碗等。一句话,怎么和贵客的身份相衬就怎么来。

大饭庄一般包办大规模的筵席或堂会等,有的饭庄内设有戏台,可以由名角演戏助兴。为什么大饭庄这么铺张讲究,特别是从晚清到民国初期,那大饭庄的气势和豪华规模更甚。这据说和大饭庄东家以八旗子弟居多有关。因为大多数八旗子弟都有钱,可是清朝初年颁布的《大清律》就明确规定旗人不准经商,所以这些八旗子弟就来了个“我出钱,你出力”,聘请汉人当掌柜。而且大多由山东人经营,因为山东地少人多,不少手脚勤快、吃苦耐劳的山东人到北京谋生,于是恰为那些八旗子弟所用,双方一拍即合。虽是山东人经营,但是跑堂的,基本是老北京人,因为要找见过世面,口齿伶俐,随机应变,善于顺情说好话的老北京人才能应付各类达官贵人。

我小时候,还经常听到大人们讲,“某某昨晚在某某堂请客,某某某参加了”、“过去某某请客,真叫一个排场”等。那时候,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是经常在饭庄请客,但实际是一种交际手段,昔日的排场早就没啦。我曾看过一些电影,影片中描写某反动军官请客,伙计上菜慢了点儿,这军官就大嘴巴抽人家,问及大人们,他们都说过去在饭庄里不可能有这种事儿发生。因为那些有头有脸人物要面子,谁也不会跑饭庄那地方撒野,他们不是天桥的混混儿或地痞流氓。进出饭庄的客人都是外场人,他们彼此打招呼都彬彬有礼。有些请客的达官贵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慷慨,对下人除了不让他们上筵席外,在吃上倒也一视同仁。特别是一些东北籍的官或商人,说话豪爽听似有些粗野,但让下人和跑堂的感到亲切。如有的东北客人进宴会厅前特意关照跑堂的说:“我下边那些人你可得给我伺候好了!”还对他的下人说:“你们瞧着什么菜好吃就点什么,千万别他妈拉巴子给我露怯!”那些下人自然要恭维主人一番。所以主人摆了架子,下人落个好吃好喝,跑堂的落个赚钱,结果是皆大欢喜。

前面已说过,我赶上饭庄的“尾巴”,是因为解放初期有些讲究的四合院内的饭庄还在经营,我记得我家北邻的总布胡同有一家,金鱼胡同有,还有一条街街名我记不清了,但是我和我父亲也在那儿吃过饭。我喜欢那些饭庄的门楼,更喜欢进门那扇漂亮的木头影壁,顺着影壁左右的走廊,我可以在大院里乱跑,看看鱼缸里的金鱼,看看那各种花树等。我从小喜欢字画儿,所以在室内我可以自由地浏览字画儿,谁也不会干涉我这个小孩子的行动。在饭庄好像不是去吃饭,好像父母带我这个孩子去某个四合院串门儿。在东四附近有一个饭庄,当时我只有四岁多没记住名字,记得我家一去那儿吃饭,总被安排在正北房或西房左边那个靠窗的桌子,干净的桌布,古典式桌椅,细瓷的盘儿碗,可口的饭菜。那个圆脸、身材有些微胖的跑堂的伯伯,每次见到我父亲都非常亲热,还常常摸着我的头夸奖我。所以我每次去都主动叫他,还让他带我玩儿,此时父亲就说“伯伯忙,小孩子别捣乱”,于是我就看着那跑堂的伯伯笑眯眯地走了。虽然还在这些仍营业的饭庄吃饭,但是常听父母叨咕“现在这里(饭庄)可真清静”。

时间大概过了两年,就在我即将上小学那年,好像这些在四合院营业的饭庄都消失了。记得一次我和父亲途经某饭庄门口时,正看见那位瘦高个儿的掌柜提着一个空桶走出院门,看见我父亲就主动打招呼。他们大概聊了有十几分钟,我在便道跑来跑去地玩儿,根本没有听见他们谈什么。

现在,北京不少饮食单位也独出心裁地设计一下花园式、庄园式的饮食食府。那里面有一个个花园一样的跨院餐厅,也有孩子们的娱乐设施。在花草萦绕的餐桌或凉亭里的餐桌就餐,不可谓环境不好,可是那里的喧闹气氛真让人受不了,还有那各种人物,特别是那些骂骂咧咧、喝醉酒满嘴胡说八道的地痞人物,更让人扫兴!尤其是赶上一些举办婚礼的,那些专门承办婚礼的公司派来的“主持人”,扯着嗓子口无遮拦地说得满嘴吐白沫儿。一次,我们餐桌附近正举办婚礼,又是唱又是闹,突然一位女高音唱起了《快乐的寡妇》,真不知这婚庆公司和婚礼主持人是怎么安排的!过去饭庄里请客摆宴的也不止一家,但彼此谁也不会感到互相干扰,看来这又是昔日饭庄的一大优点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