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马迟枚速”的阐释

 丘山书屋75 2014-03-06

对“马迟枚速”的阐释

    “马迟枚速”的典故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它主要是评价两个人不同的写作风格。马就是指司马相如,而枚呢?则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枚乘之子枚皋,枚乘最有名的文章就是《七发》,后来又很多人模仿他的写作风格,写了很多七体,比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等。为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汉赋的知识。

    赋是汉代最为流行的一种文体。它是在战国后期纵横家散文和辞赋的双重影响下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它的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讲究辞藻的华丽,多用夸张手法,而且语汇丰富。赋产生于战国后期,最早写赋体的是荀子,到了西汉时期赋盛极一时,是西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样式,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作家、作品很多。因此文学史上有“汉赋”的专称。

    汉赋的发展过程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地联系。第一阶段是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这是汉朝成立的最初的六十多年,当时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的禁锢还不严密,儒家思想尚未占统治地位,社会思想比较活跃。这一时期辞赋主要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上也以“骚体赋”为主,代表作家贾谊、淮南小山、枚乘等。贾谊的代表作品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留下的可靠著作只有《七发》一篇,这篇赋已具散体赋的规模和特点,这是标志着散体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期到东汉中叶,大约有二百多年的时间。西汉发展到武帝时,进入了最强盛的时期,汉帝国也成为空前繁荣的大帝国,这种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局面,正是封建文人眼中值得颂扬的“盛世”;同时也给文人提供了写作的背景。另外,汉武帝好大喜功,附庸风雅,他招纳了许多文学侍从,大力提倡辞赋,在“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借口下,便产生了以歌功颂德为主体的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这一时期也是作家作品最多的一个时期。据班固的《两都赋》记载,至成帝之世,进献给朝廷的赋已达一千篇。《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赋作九百篇,作品内容大多是描写汉大帝国威振四邦的国事,描写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丰收,宫廷园林的富丽,皇室贵族田猎歌舞场面。这些作品的出现是对统治阶级“润色鸿业”的需要也是大帝国统一兴盛的要求。汉体大赋的普遍特点,在内容上是歌颂礼教搭一点劝谏的意思;在形式上结构宏阔,词采华丽。司马相如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也是最负盛名的汉赋作家,他的辞赋代表了汉大赋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代表作是《子虚》和《上林》。这两篇主要是通过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天子狩猎的盛举,夸耀汉帝国的声威。篇末还劝谏统治者不要太奢侈。作品结构宏大,场面壮观,词汇也很丰富,表现了作家驾驶文字的能力,为散体大赋创造了成熟的形式。这一时期代表作家除司马相如外,还有扬雄、班固、东方朔等。

    汉赋的第三个阶段是从东汉中叶到东汉末年。东汉中叶以后,宦官外戚争权,政治日趋腐败,帝王贵族奢侈成风,横行暴敛,社会动乱,使民不聊生,作家面临无“功”可歌、无“德”可颂的局面。这就使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的大赋显著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讽刺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兴起,并得到发展。从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化,是以作家张衡为标志的,他的《归田赋》表达了不愿同流合污,愿意退隐归田的心愿,表现了对黑暗政治不满。在形式上篇幅短小,文词清丽,以抒情为主还有《二京赋》。这一时期另一代表作家赵壹的《刺世嫉邪赋》,揭露了东汉末年的黑暗政治,描绘了官场上的丑行,反映了愤世疾俗的反抗精神和坚持操守的坚定信念。内容有深度,而且感情激烈,语言犀利。

    司马相如、枚皋均为汉武帝文学侍臣,汉武帝在射猎嬉游之际每有所感,就命枚皋作赋。皋才思敏捷,受诏既成。而司马相如为文迟缓,佳作却多于枚皋。时人将相如与枚皋并称,有马迟枚速之说,并云“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草檄用枚皋;廊庙之下,大堂之中,文高典册用相如”。这个评判也颇贴切、公允,恰如其分,抓住了两人的鲜明艺术特点,谁都不委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