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梦泽赤子 2014-03-07

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     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   指導:楊裕富 博士 - lvyek - 空中四合院

圖1 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而徽州自古多斜風雨,房屋開了天井,斜向射入室內的風雨容易把廳堂、廂房打溼,因此一些徽州古民居使用“布蓬”。這是一塊與天井空間形狀相同但比其尺寸稍大些的長方形土布制作成的“布蓬”。無雨時,它被通過一側瓦檐處的木滑輪的繩索拉成卷筒狀;一旦斜風雨來臨,主人即迅速放下以遮擋住斜風雨的侵襲。

在徽州無論是城鎮、還是單座民居,選址模式和意象都非常講究尋求理想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藏風聚氣”是風水理論中理想的居住環境,背山可以擋住冬季北方來襲的寒流,面水可以接受夏東南方的涼風,向陽可獲得良好的日照,近水可提供足夠的飲用水及農業用水,既便於交通,又利於排除雨雪積水,防止洪水淹沒房屋,同時改善了視覺的封閉,使建築層次優美,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圖2)。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   指導:楊裕富 博士 - lvyek - 空中四合院

圖2 徽州民居的選址

 

2.     南方天井之成因

雖然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天井 這個名詞,但主要源自秦漢以後,中原地區漢人不斷南遷徽州,帶來了北方四合院式建築,與徽州本土的杆欄式建築融合、演變後,逐漸成了這種可以防盜、防潮、防戰的高牆、深宅。無外窗的“四水歸堂式”建築。天井的設置可滿足這種建築採光需求,使廳堂、廂房能採到天窗之光。天井為南方民居建築结構组成中的一部份,一般為單進或多進建築,天井分佈於前後「落」之間,兩邊多為廂房包圍,寛與正間同,進深與廂房等長,地面多為用青磚嵌鋪的空地,因面積較不大,光線因為高屋圍堵顯得較暗,狀如深井,故名。不同於院子。在中國南方各城市的騎樓式街屋,大多仍表現出過去中國對於天井與院落的文化精神價值。而所謂天井,多存在於中國南方的街屋中,天井上緣由四向屋檐或牆壁構成,地面面積一般大於井口,多設有內池、排水溝、路徑、盆栽等等,具有集水、通風、採光、消防等多種建築功能,同時對於溼熱氣候的環境天井可減少日晒。(李欣,2005)。

 

3.     南方天井樣式與功能

南方民居的天井組合方式比較普遍,採用天井的形式和當地氣候條件、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等有密切的關聯。南方民而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圖3),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   指導:楊裕富 博士 - lvyek - 空中四合院

圖3 “一顆印”住宅圖

 

3-1 天井樣式

以南方徽州為例,已有相關研究針對“天井地位的前後和進深大小之別”作為研究徽州古民居時,對期分類的標準,其分類如下:

a.      第一種,四面都是住宅樓房圍成的長方形天井。

b.      第二種,一面廳堂、兩側廂房與一面高牆圍成的長方形天井。

c.      第三種,一面廳堂與三面高牆圍成的庭院式長方形天井。

d.      第四種,一面廳堂與兩面高牆圍成的三角形天井。

 

3-2 街屋平面樣式

泉州“手巾寮”(街屋)之平面為典型之以天井為核心空間之狹長型民居建築,手巾寮的平面形式看似奇特,其實仍屬於傳統合院式民居體系,就合的圍合方式而論。四面用房屋圍合者為“四合院”。三面房屋,一面圍牆者為“三合院”,依此類推,“手巾寮”的深井四周,兩面為房屋與圍牆,可稱為“二合院”

“手巾寮”的各落房屋均以天井相隔,一側為前後貫通的廊道。第一落一般進深不大 ,設一間門口廳,側邊為走廊,前後均設大挑檐;臨街一形成可供通行的檐下通道,向天井一面形成敞廊;第二落進深較大,中部以板壁相隔;前部面向天井的是祖廳,後為廳後房;第三落以後均為前後串聯的兩箱臥室,最後面是一服務性的小院,一般沒有水井、廚房(圖4)。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   指導:楊裕富 博士 - lvyek - 空中四合院

圖4 手巾寮平面(直線廊道式)

 

 

   “手巾寮”的各房間過過一條前貫通的廊道相聯繫。早期廊道多為直線型,從入口即可看到後落。作為一種店宅形式,筆直的廊道可以方便貨物運輸,但居住的私密性受到影響;晚期的“手巾寮”普遍採用折線的廊道,第一落房屋的廊道在通過門口廳和深井後,在第二落時移至相對的一側。這種做法阻斷了前的的門廳或商店,與後部生活用房的視線穿透,既提高了居住空間的私密性,又增加了空間變化與轉折(圖5)。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   指導:楊裕富 博士 - lvyek - 空中四合院

圖5 手巾寮平面(折線廊道式)

 

 

    單戶“手巾寮”由於左右邊界是各家之間的分戶牆,居室只能通過天井單側採光。有些民居通過群體佈局的巧妙安排,使房間在極為侷促的條件下實現了多側採光(圖6)。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   指導:楊裕富 博士 - lvyek - 空中四合院

圖6 手巾寮平面(天井錯開式)

 

3-3 天井功能

建築空間按期混合程度不同,可分為室內空間、露天空間和介於二者之間的「灰」空間。綜合運用了這三種空間類型,並以一定的稱序加以組織,在建築內創造出豐富多樣的空間層次。在用地極為局促的條件下,仍努力追求有天有地的生活空間;深井雖狹小(佔總建築面積10%左右);但仍保持了各居室基本的採光、通風以及庭院排水等要求。「灰」空間包括走廊、檐廊、敞廳等,主要結合深井呈環狀佈置,並經由廊道而相互貫通。例如祖廳前部一般不設檐牆,而是裝有可折卸、可折疊木製空間隔扇,形成可通可隔的靈活空間,並通過寛敞的前與深井其同組成一個內外空間互相滲透、互相襯托的有機體。值得注意的是「灰」空間在手巾寮中問的比例很高(佔總建築面積30%以上),這是因為南方夏氣候炎熱,日照強烈,且冬季嚴寒,這種半開敞空間既能遮陽避雨,又能和露天空間一起組織穿堂風等徽氣候循環,從而成為全宅日常起居的主要場所。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   指導:楊裕富 博士 - lvyek - 空中四合院

圖7 室內空間、露天空間、灰空間

 

a.      通風:徽州古民居大多為磚、木結構,為了防盜、防潮、防戰的需要,徽州古民居又多高樓層、深宅且無外窗,因此屋內通風問題的解決,只有依賴天井。

b.      聚財:古代徽俗有“暴室能聚財”之說,“天井”使家室暴露可滿足“聚財”心理;另一個是天井的「水」使周遭坡頂雨水不至外洩而流於室內天井上的明溝中,所謂“肥水不外流,財氣聚家中”。

c.      聚族:徽州人講究聚族而居,“民不染他姓”。隨著子孫繁衍,房子就一進一進地套建,這些“櫛比鱗次”、緊密相連的民居的採光、通風等問題的解決更必須依扙天井這個天窗。

d.      頂天立地、天人合一:徽州是徽商的發源地,徽州古民居建築文化中每每打上徽商旳烙印。徽商一方面“雄據神州半壁江山”,富甲天下;但另一方面,在外邊又被“重農抑商”的桎桔所制抑著,於是在家中設置個天井,既獲“天人合一”之靈氣,又有“頂天立地”之滿足,這與徽州古民居廳堂兩側的“商”字樑設置具有異由同工之妙。這種心理滿足上的天井成因還表現在,由於深宅、高牆封鎖的古民居所形成的心理壓迫感,因為有了天井而得到“仰天長歎”的宣洩、噴發之口。

 

4.     中國民居的院落空間

以南方徽派民居為例,把建築空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是中國傳統空間觀的精髓,徽州人開門立窗、興建樓台,十分注意這種空間的因借。把室外空間的一部份與建築室內空間間聯係起來,如入口與前院、堂屋相連的天井、屋後的宅園,幾乎皆有。

4-1 院落建築的發展變革

中國建築院落由來已久,從目前能查到的史料看,早在商周時代的居住建築就已採聚了四合院的形式,四合院可謂院落建築的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西周建築遺址平面呈矩形,中軸線由南至北分為門道、前堂及後室,前堂和後室之間有廊相通,院兩側為前後相通的廂房,中間形成兩組院落,是一座相當工整的四合院,迄今為發展最早的一座四合院(圖5)。到了漢代,四合式院落發展已很普遍。成都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的庭院,很明顯看出四合院的格局。漢代有錢人的宅弟常有前堂、後寢、大門、中門以及樓、閣、室、井、灶等內容,由一個或幾個四合式院落構成。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   指導:楊裕富 博士 - lvyek - 空中四合院

圖8 西周建築遺址

4-2 院落的人文內涵

院落是以四面或三面房屋或圍牆轉合而成的。“院”是中國住宅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國住宅建築空間的本質。所謂“宅中有院,院中有園”,它是中國傳統四合院住宅中的特點。無論是北方民居的四合院,還是南方民居的天井,都可謂住宅的中樞,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以院落為基本單位進群體組合,是我國民居建築的一個共同特徵。它創造了人們自然交隆和交流的平台,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共享原則,為鄰里關係的自然生長形成提供了場所。可見,院落空間是居住空間人本精神的體現。

城市由院落聚集而成,院落的風貌與持徵構成了一個城市的風貌與特徵,在院落還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空間的時候,每一座城市都有著自已獨特的面孔,因為每一種院落形態都反映著一時一地的生活形態。從四合院認出北京,由石庫門找到上海,以圍樓識別福建。可以從牆的高矮、門的大小、窗的風格乃至房間與房間的組合,想象出這裡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在庭院賞花觀鳥悠閒的老人、玩耍的孩童及聊天的大人,想象著這一幅幅溫馨和諧畫面的同時,更帶給人們這樣的啟示,作為傳統空間形式的院落,其物質形態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被迫退出歷史舞台,但其散發著富有魅力的濃濃生活氣息的交往模式,應該在今天得以存續的。

 

5.     四合院與天井的比較

5-1 北方四合院

a 佈局形態:以一進院落為例,有正房三間,正房兩側各有一間耳房(廂房),成為三正二耳共五間。三間正房兩側各半間耳房,正房對面是南房(倒座房)。

b 空間關係:平面特點是出入躲閃,以上房為中心,廂房躲開正房,閃在兩旁,正房是正房的陪稱,平面退足尺寸,將空間給正房及游廊,廳正房尺寸更小,讓開游廊。正房à廂房à正房耳房à正房耳房à廂房耳房

c 材料結構色彩:採用磚木抬樑結構,灰牆青瓦。

d 生態環境:講究風水,“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創造“藏風聚氣”的優質環境,形成良好的生態和局部小氣候。

e 聚落特徵:坐北朝南,街坊胡同式,按軸線組合

5-2 南方天井

a 佈局型態:方整封閉,中軸對稱,半敞開廳堂連接狹窄天井,多為二層樓設置

b 空間關係:以徽州民居為例,大門à天井à廳堂à後廳à內天井à二門à二進天井。特點是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明與暗,開敞與封閉的不斷交替的動感延續,尺度宜人。粉牆青瓦,馬頭組合,大門罩。

c 材料結構色彩:空斗磚木穿斗架與抬樑混和構架,多磚石雕及木雕。

d 生態環境:天井可調節小氣候,便於採光、通風、又可匯集雨水,以備防火,同時對於南方溼熱氣候天井可減少日晒。

e 聚落特徵:多沿溪線狀組合,聚落密集,街巷狹窄,青石板路。

結語

民居中的天井與合院是人們長期適應自然、改善環境的建築創作,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開放性的空間密閉性差,受外界氣候影響大。如果現代建築技術對天井民居的密閉性予以適商當改進,改善傳統民居的居住質量,那麼大量的民居可以發揮出巨大的使用價值,這無疑是社會經濟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若從節能的角度切入,日照和通風是影響室內環境質量最主要的因素。考慮到現代生活方式、城市環境特點與傳統居住環境的不同,現代生態節能住宅建築設計首先應考量結合氣候透點,採用自然通風、採光的方法,減少住宅對能源的依賴。生態節能住宅朝向宜朝南佈置,住宅東、西向外窗應進行遮陽處理,減少夏季太陽輻射進入室內;選擇合適的建築間距,既考慮到節能的需要,又可利用合適的自然通風降低周圍環境溫度、改善住宅內的空氣品質;進風口要面向夏季主導風向,設置導風板或立面構架,把當地主導風導入朝向位置不很好的房間;平面尺寸應選擇較大的進深,使住宅傳熱耗熱值較低,能耗較少,但建築的總進深不應大於15公尺,以利於自然通風。

 

參考文獻

1       李欣,2005,淺談傳統民居中的天井,青島理工大學學報,第26卷第6期

2       嚴敏,2006,對住宅院落空間的人文解讀,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第29巷第11期

3       張亮,2006,從徽州民居看現代住宅的生態節能設計,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學報,第14卷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