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传统建筑流派,首次完整呈现

 zhanwen2225 2016-06-29

传统建筑流派(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四合院、徽派建筑、江南民居、岭南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川西邛笼建筑、书院建筑等构成中国八大建筑流派。前面我们针对中国古建进行过系统介绍,这次我们以建筑流派为切入点,带大家深入感受由于东西南北自然环境差异、人文差异等,各区域形成的建筑风格。




四合院,又称为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


历史悠久

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就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上图为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


到了汉代,受风水学说影响,四合院有了新发展,从选址到布局,都与阴阳五行息息相关。不过总的来说,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即院落中轴线为主建筑,周围以回廊连接,或左右有房,而非现在我们看到的四面建房。晚唐时期出现廊庑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式,明清时期廊院式逐渐消失。

上图为廊庑四合院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由此北京传统四合院大规模形成。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被认为是北京四合院的雏形。


总体格局

传统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大小不一,小到只有一进,大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形成两个四合院宽的跨院式。小四合院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房间为25~40间。


  • 最小的四合院:进门之后就是院落,以中轴线贯穿,房屋都是单层,由倒座房、正房、厢房组成,四合院中种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 两进四合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为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构成,连通前后院的一般是垂花门,后院由左右厢房、正房和游廊组成。

  • 三进四合院:这是完整的四合院,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是倒座房所在的窄院;第二进院为厢房、正房和游廊;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长子住东厢房,次子住西厢房,佣人住倒座房,女眷住后院,这反映了“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思想。


除此之外,还有五进院组合,第一进院和第三进院相同,第二进院是对外使用的厅房和东西厢房,之后再设一道垂花门,在厅房和垂花门之间形成第三院落,垂花门之后是正房和厢房所在的第四进院,是主院。如果后面有后罩房,就构成第五进院、


单体建筑

在介绍四合院总体格局时,我们提到了倒座房、厢房、后罩房等一系列单体建筑,四合院正是由这些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

  • 影璧:在四合院中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通常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设座;影璧墙身通常由45度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的影璧可能没有任何装饰,奢华的通常有吉祥图样的砖雕;影璧顶和屋顶一样,虽然是砖砌,但也用砖雕出椽子,并上设清水脊或卷棚脊的屋顶。四合院的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璧。


  • 倒座房:这是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临近胡同,一般不开窗。其最东面为私塾,最西面为厕所,其中的房子一般都是仆人居住。

  • 垂花门:又称为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中轴线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富丽的建筑。通常都是卷棚式,或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的门有两道,一道是在中柱为主上,白天开,夜间关闭;一道是在内檐柱位置,平时关闭,用于隔绝内院视线。

  • 正房:四合院的正房一般都是三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正房中间成为堂屋,三间开的正房堂屋两侧为卧室和书房。

  • 厢房:东西厢房是子孙的住房,也常为三间,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东厢房一般是长子长媳居住,而且在建筑高度上,略高于西厢房。

  • 耳房: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如果院落狭长,厢房通常也设有耳房。


  • 后罩房:通常是最里面的一进院落,靠近边界的房子,通常为女眷居住。后罩房和正房朝向一直,其间数一般和倒座房相同,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因此房屋尺度和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 廊:四合院中的廊是有顶的建筑,用于下雨、下雪时行走,分为檐廊和游廊两种。檐廊是正房和厢房前面有顶的走廊,顶通常是屋檐延长出来的。游廊是指沿墙的廊(抄手游廊)和连接正房和厢房的走廊(穿山游廊)。


  • 庭院:四合院中除了内宅、外宅主要院落之外,还会存在一些小的院落。内宅院落中有正南北十字形的甬道,通常会种树,除了松、柏、杨等不能种植外,其他树种都有种植。比较常见树木有枣树、柿子树,花木主要有牡丹、芍药、丁香、石榴等。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轴对称,但是用法极为灵活,大到皇宫、王府,小到民居,都有四合院的身影。它的院落错落有致,房屋独立存在,以游廊进行连接,起居十分便捷。同时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院落中叠石理水、饲鸟养鱼、花木葱茏,自成天地。


看到这里,大家对四合院肯定有了深入的了解,它虽然是居住建筑,但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人们对美好、幸福、富裕、吉祥的追求。



传统建筑流派(二)——徽派情怀

      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徽州及严州等浙西地区。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汉族民俗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这期我们来一睹徽派建筑风采。






历史

  • 聚族而居

古代徽州各村均建有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名门望族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彰显家族兴旺。这些大祠堂,用料十分豪迈,有的竟采用长达6米,高1米,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梁。


  • 山地特征

受到徽州文化及地理位置等影响,徽派建筑独树一帜。粉墙、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曲径回廊等,构成徽派建筑基调。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置重视与周边环境协调,“无山无水不成居”,正说明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


  • 文风盛行

古代徽州文风盛行、教育发达,为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彰官宦政绩、孝子义士等,多采用“立牌坊”,以求流芳百世。牌坊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道。

  • 徽商崛起

明中叶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经济发展,徽商财力日益雄厚,给后世留下大量优秀作品。明清时代,徽商称霸商界更长达两、三百年,加上徽商好儒,本身文化素养较好,是官、贾、儒三位一体的体现。因此出现为光宗耀祖,而大兴土木,建造豪华住宅、园林、书院等。



建筑特色

徽州建筑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也是坐北朝南依山伴水。布局以中轴线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有“天井”,用于采光通风,也有“四水归堂”的寓意。

  • 木构架为主

徽派古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用料大多硕大,且注重装饰,一般以桐油饰之,彰显古朴典雅。立柱用料也很大,斜撑等大多饰以花纹、线脚。墙角、天井、漏窗等以青石、花岗岩等裁割成石条、石板凳,运用石料本身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 注重装饰

在装饰上面,大多采用砖、木、石雕工艺,让整个建筑显得如诗如画,融古雅、简洁、华丽于一体。砖雕镶嵌在门罩、窗楣上,大块青砖上雕刻有逼真的人物、虫鸟、八宝和几何图案,装饰效果极佳。且题材多元化,传统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宴饮等生活场景数不胜数。手法多样,线刻、高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木雕均不喷油漆,而是保留木材色泽及自然纹理。


石雕多出现在祠堂、牌坊、寺庙、塔及民居庭院等上面,内容以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麒麟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居多。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突出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三雕

  • 砖雕

徽州盛产质地坚硬细腻的青灰砖,经过精致的雕镂即形成建筑的装饰。主要用于门楼、门套、门楣、屋顶等,它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含山水林园、龙虎狮象、历史人物等,具有浓重的民间色彩,砖雕的用料和制作也是非常考究的。

  • 石雕

主要用于寺庙的廊柱、门墙、牌坊等处装饰,属于浮雕和圆雕艺术。题材受到雕刻材料的限制,没有砖雕及木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博古纹样和书法,人物故事、山水是罕见地。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和平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没有清末木雕和砖雕那么细腻,而是致力于古朴大方。

  • 木雕

主要出现在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品上,宅院内的屏风、栏柱、桌椅、文房用品上都可以一睹木雕的风采。徽州木雕的题材颇为广泛,人物、山水、花卉、回纹、各种吉祥图案等,应有尽有。

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手法,明代初,其初具规模,以平面淡浮雕为主。明中叶之后,木雕艺术走向精湛,多层透雕成为主流。



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的徽派建筑,造型丰富,追求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深入人心,让久居都市喧嚣中我们,也倍感亲切。其实在传统建筑流派中,江南民居同样也有这种情怀,那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呢?



传统建筑流派(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江浙水乡在印象中仿佛永远萦绕着一股青烟,如梦如幻。作为传统民居建筑的江南民居,注重前街后河,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四合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是由于当地人口密度大,院落占地面积小,布局上更为紧凑,这样的民居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悸动呢?





历史溯源

江南水乡民居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到商代,已经初步形成民居聚落。汉代起,由于魏晋南北朝战乱局势使得大批人向南方迁移,带动南方经济和汉文化发展,也让经济中心南移。


唐代,这里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官宅,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明清,江南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因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纷纷在此建宅,亭台楼阁在小桥流水中,让人心神向往。

形成背景

  • 气候条件

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对建筑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开间大、居室墙壁高、前后门贯通,这些都是为了通风;建造两层楼房的居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便于防潮。

  • 四季如春

不似北方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江南地区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色彩丰富。因而民居外墙大多采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粉墙黛瓦,显得素雅清新,特别是在夏天让人倍感清爽。

  • 地形复杂

南方相对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这些都是受到气候条件影响,房屋的组合也较为灵活,适应多变的地形。

  • 防火需求

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城市,大多采用马头墙,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能够起到很好地防火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 水资源丰富

河流从门前屋后流淌,在这里取水是十分便捷的。人们自古偏爱临水而居,江南地区就是最好的诠释,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而灵动起来。


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陆面也铺石板,起到防潮的作用。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著称。

  • 檐廊

邻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不仅可开店铺,也是聊天的场所。

  • 二层建筑

江南民居多为二层,底楼是砖结构,上层为木结构,为了防潮,也是沿河地带有限空间扩展的一种形式。

  • 清新淡雅

雪白的墙壁、黑青的瓦,粉墙黛瓦,这就是江南民居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


  • 马头墙

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即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江南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蔓延。马头墙的出现,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黑白辉映的马头墙,给人一种明朗素雅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

  • 吊脚楼

当向河面延伸出的空间过大时,就会在底部设支柱,形成吊脚楼的形式。屋顶上铺瓦,形成江南民居双层重檐的结构。



江南民居就是诗意的存在,小桥流水中风华尽显。而融合江南建筑特色并兼具西方建筑风格的岭南建筑,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自成一格地?



传统建筑流派(四)——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不仅具有江南建筑特色,同时兼具西方风情,在经历了数次变化后,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与“京派”、“海派”建筑三足鼎立,闻名海内外。它不是对江南建筑精致的复制,也不是对西方建筑典雅端庄的再现,连北方建筑常见的雕龙画凤,在岭南建筑中也无法寻觅,那么它是如何展现自身风采的,这期我们来一探究竟。





形成背景

  • 自然环境

岭南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遭受台风影响,因此传统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 历史背景

岭南的历史进程,决定建筑相应的发展时期。先秦及之前是萌芽时期,秦汉至南北朝是起步时期,唐宋五代是形成时期,明清是成熟时期,晚清、民国是演变时期。


其发展阶段主要包括四个:

第一阶段: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

第二阶段:清末民初的西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

第三阶段:西洋建筑的融入;

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建筑特色

  • 中西合璧

岭南建筑兼容并包,糅合了多种文化,发展至今,又吸收新的建筑材料及工艺。比如传统岭南建筑中的”锅耳”象征官帽,寓意官运亨通;屋顶的天井便于采光;碉楼、骑楼等又折射着西方建筑的影子。

  • 轻巧通透

区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凝重鲜艳,又不同于江南建筑的隽秀,岭南建筑呈现出的是轻巧通透。轻巧表现在体量较小,普遍不及江南及北方建筑宽敞高大。通透是指建筑注重通风透气,让建筑材料防潮防虫,保证居住、活动的舒适性,同时也延长使用寿命。


  • 装饰性强

岭南建筑注重装饰,对关系建筑结构又是立面上显眼的重要部位,例如屋脊、墙头、细部收口等,都少不了装饰,不仅为了美观,也让结构更为坚固。石雕、木雕、砖雕、陶塑、灰塑、琉璃等工艺在岭南建筑中屡见不鲜。

岭南建筑装饰所采用的题材,几乎包含传统民间装饰题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奇花异草德等,包罗万象。工匠们善于借鉴地方元素,如岭南佳果,番石榴、芭蕉、杨桃等广泛出现。


建筑代表

  • 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它的沿街部分分二层以上出挑到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了内部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如同建筑骑跨在人行道,因此取名骑楼。

最早盛行于北欧、地中海一代,20世纪初成为岭南地区临街商业楼房的建筑形式。是西方古代建筑和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结合演变而来的。这种建筑适应南方潮湿多雨气候,防雨遮阳,同时也便于顾客选购商品,在两广、福建、海南地区广泛存在。

  • 祠堂(以陈家祠为例)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宗祠建筑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和江南地区黑瓦白墙的建筑不同,广东的祠堂格外简朴,从头到尾都是灰色调。

陈家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为厅堂,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之间用长廊连通,六院八廊穿插,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

在陈家祠中,木雕、石雕、砖雕、陶塑、彩绘等传统建筑装饰的应用让人应接不暇。既有粗放精简、成片的豪迈,又有精雕细琢的细节,庄重大气而不失精致典雅。

  • 西关大屋

是广州西关(今荔湾)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大部分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西关大屋主要具有三大特点:砖木结构,一律采用青砖;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大量使用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满洲窗”。

其平面布局按照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是纵深方向展开,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起到通风、排水、防火、采光、栽植花木等多重功能。


岭南建筑在中西合璧中雕琢出自身独特风格,而在中国的另一个城市,同样是中西方文化结合,却形成另一种风格,这就是海派建筑。



传统建筑流派(五)——海纳百川的海派建筑


      上海的传统建筑称为海派,它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处于苏浙边缘地带的上海,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吴越文化和长江中上游文化、京派等地域文化。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多样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核心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形成背景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历百年岁月洗礼,将各国建筑风情和上海独有的气息完美融合。因为多元文化而充满生机、活力的上海,被冠以“海派”二字。

十九世纪中叶,当西方文明乘风破浪而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和发展。海派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海派建筑是海派文化的衍生物,建筑自古以来都是文化最具表现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不同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的价值取向。海派建筑形成和发展,起源于西方文化渐入,带来先进建筑思想和技术。这些思想和技术体现在建筑上,就出现多种建筑风格并存。

建筑特色

  • 多样性

一说海派建筑,最先联想到的是“石库门”,当然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这些建筑,有的反应民族建筑文化,有的体现中西文化结合,有的则是更多表达西方文化,但是不论如何,都带有历史演变的印记。海派建筑的多样性,正是其最鲜明的特色,既讲究建筑质量,又融入多种文化。

  • 包容性

在上海石库门中,很容易发现中西并存这一特点。石库门的结构布局源于中国传统住宅院落,总体布局采用西方联排式,这是出于对土地利用的考虑,也符合当时上海社会形势。不少石库门门套上有巴洛克装饰,但黑漆大门上又有中式的装饰,建筑上很多细节采用西方建筑的装饰形式和图案,但内部却是一派典型的中式场景。


  • 创新性

上海近代建筑如同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缩影,因为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潮流的前沿。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材料的发展,让建筑师很好的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土居住理念融合。石库门的房形不但适合上海人居住习惯,注重生活空间的营造,并不是一味沿用传统和西方风格,而是结合现代建筑的理念,形成自己的特色。


建筑代表

  • 石库门

作为将西方文化和汉族传统民居特点融合的新型建筑,石库门是最具有上海特色的民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都是石库门建筑。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而得名“石库门”。石库门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二层楼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形式,基本保留着汉族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可以自成天地,因此“门”显得愈发重要。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堂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它的门楣部分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装饰最为丰富。受到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常为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成长方形的花,类似于西方建筑门、窗上的山花楣饰,'石库门“的”门“也由此得名,后来逐渐成为上海传统弄堂住宅的一种标志。

  • 花园洋房

起源于上海的花园洋房,自19世纪中期起,为上海、福建、广东一带上流阶层所专属,更具体地说,它是当时国内房地产开发商顺应上海租界辟建而带来的市场需求。从现在房地产定义观点来看,当时的花园洋房相当于现在的独栋别墅。

广义的花园洋房,介于别墅和普通公寓之间,具有部分别墅的优点,但又不完全脱离城市的繁华和便利。
花园洋房多为欧洲和北美风格,也有少许南洋风格。建筑密度很低,绿化率较高,强调景观均好,首层普遍拥有私家花园。

  • 外滩西式建筑

从延安东路到苏州河临黄埔江岸,存在一排建筑,包含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结合风格各异的多种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建筑群。


1)原西亚西大楼,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大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呈回字形,尽显华丽富贵,曾被誉为“外滩第一楼”。

2)原上海总会大楼,现为东风饭店的大楼,是上海最早采用水泥作建材的建筑,典型的英国复古主义样式,而南北两端又有一座巴洛克风格塔亭,让大楼更显巍峨挺拔。

3)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是哥特复兴式风格,立面为青、红砖的清水墙,各层窗洞自上而下运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半圆券等。


不论是石库门、花园洋房还是外滩建筑群,都可以感受到海派建筑以人为本的核心,同时有选择地汲取外来文化,凸显地方建筑文化,建筑师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点。



传统建筑流派(六)——朴实飘逸的川西民居

      不同于江南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川西民居自带一种朴实飘逸。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和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相和谐,相印成趣,乡土气息浓郁,呈现出一种质感美、自然美。





形成背景

  • 地理位置

川西一般指的是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当地称之为川西坝子。广义的川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峡山之间,总面积2.3万平方米。狭义的川西平原仅指眠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传统的川西民居就是在这特定区域诞生的,平原植被资源丰富,四季常青。

  • 人文背景

川西人讲究礼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熟知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华。这一点表明川西人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追求一种田园般的诗意。表现在建筑上,大小院落中的天井和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明朗的生活空间,让人纳凉、嬉戏、喝茶下棋及接待宾客等。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因此,川西民居也是兼容性很强的。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摒弃自身传统,而是发展出适合本地自然经济条件,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建筑特色

  • 开敞自由

川西民居住宅布局开敞自由,汉族民居建筑一般是以庭院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就是”院“。有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十分灵活,对对称要求不严格。

  • 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汉族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盈自如。


  • 朴素淡雅

川西民居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者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为棕色(或木材本色)。重点装饰部分是小门楼,但还是以冷色调为主,常常是雕而不画。


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川西民居,以“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将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内向的小环境中,形成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而在川西其实还有一种建筑也是家喻户晓的,那就是造型另类的“邛笼”。



传统建筑流派(七)——川西邛笼建筑


       “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数丈”,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即为邛(qióng)笼(也称为石碉),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在千年历史中,军事防御是邛笼的重要功能,修建于交通要塞、关卡、村寨内的邛笼一般都作为军事防御用的。其中以四角碉最为常见,碉高墙厚,多依山守险,易守难攻。





形成背景

  • 文化背景

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处于农耕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边缘地带,有着类似的生态环境。邛笼建筑广泛分布在横断山脉地区,处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西段,因此更多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 地理条件

特殊的地理条件带来丰富的天然材料,以岷江上游为例,向北沿江而上,一过都江堰,就有遍地鹅卵石和片状云母石。理塘、新龙等地,有着深厚的有机质泥炭土和黄土,当地人们用此来夯筑墙身,铺设屋面。


  • 气候条件

风大寒冷是高原山地气候的一大特征,邛笼建筑选址多坐落在向阳背风的场所,主要的窗户朝南,东西方向极少开窗。在邛笼建筑中,最大限度隔绝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恶劣气候是营造的关键。

昼夜温差大对于建筑墙体是严峻的考验,为了减少影响,当地人创造出许多技术方式,其中一种被当地人成为“万年崧”的草,经过处理被砌筑在最外层作为围护墙体,内层以石块砌筑,这一层为承重墙。


  • 建筑组群密度

羌族与彝族的房屋布局紧密相连,建筑之间仅留出可供通行的走道。紧凑的布置减少了寒冷气候的不良影响,降低了风沙的侵害,弯曲的狭隘的街道空间一方面阻止了风在其中穿行,另一方面在炎热的白天提供人乘凉之处。同时密集的建筑群体有利于在不平的山地中,创造出适合居住的平台。


邛笼类型

邛笼的分类,依据不同着重点而不同。依靠建筑的具体形态,可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和八角碉四种。现存以四角碉为常见,大多建造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

  • 四角碉

平面呈现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立面呈由底部向上逐渐内收的方锥形高台,四角碉属于最为古老的一种石雕造型。


  • 五角碉

建在斜坡地。在平面上皆呈近方的“回”字形,第五角位于临坡地下方的长边中部,最高可达34米,一般宽度在20余米。

  • 六角碉

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六角形,六个角明显突出,立体呈现下大上小的六棱柱形。六角碉通常较高大,在数量上较为少。

  • 八角碉

各种石碉中造型最美、建筑艺术最高的一种,流行于清代嘉庆-咸丰年间。石碉外部造型平面呈八角形,立面呈下大上小的八棱柱形,外部八角突出,内部呈圆形,造型与六角碉相似。八角碉的高度低者20余米,高者达到40多米。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邛笼的建造材料分类,即片石材、鹅卵石材、板筑木材等;或者依据建筑的等级分类,一种为普通平民居住生产用房,一种为土司奴隶主的官寨。


建筑特点

邛笼居住民族多为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加之严寒的气候在客观上决定了它的楼层功能分布。邛笼建筑一般空间高度多在2.3~2.6米之间,一般由三个不同标高的层面组成。

  • 地面层

地面层为过冬的牲畜提供御寒场所,同时也是杂物放置间;

  • 中间层

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一般由主室、储藏室、卧室和楼梯间组成,基本都是各有定型。早期的较为简单,多无卧室,家人都在主室内活动;


  • 最顶层

通常为半开敞房屋,是室内空间的延续,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辅助作用,不仅是农事的延续场地、运动的平台,也是祭祀的场所。


四合院、徽派建筑、江南民居、岭南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和这期讲诉的川西邛笼建筑都是地域特色鲜明地,可以说它们的形成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而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中,书院建筑的形成更多受思想影响。



传统建筑流派(八)——书院建筑

      书院是继先秦私学、两汉精舍之后的又一种私学组织,它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又汲取佛教寺庙和官办学校的长处,在建设和管理上都自成一格。儒家士人将书院视为独立研究学问的场所,从萌芽之日起,就与士人“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因此书院一般建在偏僻、静谧、优美的名胜之地。




唐末,官学一蹶不振,在宋代统一之后,文风渐起,士子们求学愿望强烈。一些名人学士和地方官吏开始私自筹办教授开馆的建筑。于是书院这一封建社会的学府因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一经兴起就得到迅速发展。

宋代,湖南地区书院建设十分兴盛,据史书记载,湖南共有51所书院,仅次于江西、浙江。长沙的书院首推岳麓,始建于976年,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严谨规整

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体现,反映“礼乐相成”的思想。每一座书院都有讲堂、斋舍、祠堂、书楼在内的建筑群,从每个殿堂厅房所处的位置、装饰到总体布局都遵循纲常礼教,让师生们置身浓厚的政治伦常观念及秩序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之道世俗的一面。



中轴对称

建筑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庭院天井组合,布局严整。中轴一般为三、四进,即为大门、讲堂、祭殿和书楼,依次排列,或者设有二门、文昌阁等建筑,体现书院以“讲学、藏书、供祀”为主。书院建筑群讲究对称的理想布局,以居中为尊,通过轴线层层递进,用以区别尊卑、上下、主次和内外。又通过不同特点的庭院天井空间组合,达到以和至亲,让序中有和、和中有序、和序统一的整体。


造型简朴

书院朴实造型很大程度上反映古代士人的清高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古代文人反对土木之奢,提倡简朴之风,强调社会实用功能的美学思想。因此,书院不同于官学建筑,强调“贤官”、“官员下马”等神圣氛围。更多吸取民间地方建筑的特点,显得朴实庄重,典雅大方。

建筑的朴实美,还反映在材料结构的表现上,不追求雕饰之华丽。外部灰白之间、虚实对比,尽显清新明快。内部显露清水架构,装饰简洁、素雅大方。

一般砖木结构为主,构架以穿斗和抬梁结合,突出封火山墙,起伏连续,形成富有韵律感的轮廓线。以单层为主,晚期也出现两层,组合密集,形成紧凑的整体造型。雕饰、彩绘较少,以素雅为主,表现材质、色调、体量、虚实的对比,彰显朴实自然之风。


寄情山水

但由于注重地形的利用,多依山而建,前卑后高,错落有致。多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之,山墙起伏,与自然相得益彰,构成生动的景象。

书院建筑虽较为封闭,但所处环境十分开阔,两者构成有机联系,成为沟通天人关系的一种体现。儒家士大夫将建筑设置在宁静怡人的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情山水、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

       编:秦国权  

   编:汪华清 王欣国  

执行编辑:姚诗菡  毕   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