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睛火眼——名词。一种可以洞悉事物本质和灵魂的视力。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囚在八卦炉中火炼七七四十九天的场面,可谓是小说最为出彩的笔墨。反抗天条的老孙非但没被炼化,反而炼出了一双金睛火眼。自此,孙悟空的金睛火眼很容易识穿妖魔化身的鬼计,一看到鬼魅就拿起金钢棒要赶走妖魔,后来借喻眼光敏锐,洞察力强。 一度时期,由于伟大领袖对孙悟空情有独钟,这是无产阶级评价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具有正确性的几个形象之一。有关孙大圣的词语开始从神话大面积地移植到现实斗争当中,“金箍棒”、“白骨精”、“如来佛的手掌心”、“立地成佛”等等可谓深入人心,而又以“金睛火眼”最为脍炙人口。如词典上的例句:“再狡猾的阶级敌人也逃不过革命群众的金睛火眼”。 在那个革命天天讲时时念的年头,人们正经历着革命化的脱胎换骨。个个锻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要的就是这种红彤彤的世界,要的就是这种亮晶晶的人生。这里飞扬的是开天辟地的豪情。上下五千年,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任你雕,任你塑,任你长驱直入自由驰骋。于是,面对妖魔的善变,只有一身正气、浑身是胆、火眼金睛的美猴王才能识别其真伪。正如郭沫若的诗“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他还进一步解释道:“革命派的‘龙种’,对机会主义的‘跳蚤’们坚定的反击,保卫了革命理论和革命组织的纯洁性。”而具备洞察“跳蚤”视线的能力,只通过不断革命才能获得。 火眼金睛或者金睛火眼,作为识别假冒伪劣的工具,肯定会使具有者的觉悟更上层楼。但革命群众自称都得到了真传,都受过打熬,谁的觉悟也不低,从沙子里看世界,从行人中揪出坏分子,就要还要比试显微镜的镜头谁更大!因而,地主资本家出身的人简直无须使用火眼金睛了,明摆的就是坏人嘛。实在找不到坏人,群众开始从体制内部不断发掘潜伏的敌人,粪坑里发现变天帐,收音机里有发报机,信手涂鸦的字迹含有密电码,电影《黑三角》就是干这个事的,最后还真抓住了苏修特务! 最荒谬的是,那些刚刚发现了坏分子的人,还未从斗争的喜悦中回过神来,自己又被另外的金睛火眼“鉴定”成了善于伪装的大坏蛋!就好像击鼓传花的游戏,不知道这倒霉的花会何时落到自己头上! 在文革时代的大量戏剧中,有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支部书记们大规模地走上了舞台。支部书记们基本上都是天生的火眼金睛,阶级敌人的阴谋诡计,非支书不能识破;落后群众的阶级觉悟,非支书不能提高。支部书记们身体个个健康,看上去都是神清气爽、仪态万方。纵然在平时,也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总之,支部书记们能知人所不能,能为人所不能。待到了《海港》、《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里,支部书记们的光辉形象已经是无法再拔高的超人了。人们也希望“借我一双慧眼吧”,自己的“金睛火眼”能够在工作中像灯泡那样发光。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有一双无产阶级的火眼金睛。连巡道工人提出的革命工作口号也是“练金睛火眼、筑安全防线、小锤细细敲、隐患跑不了、辆辆优质、列列安全”。由文学发展到政治,再由政治发展到具体实践,最后,人们熬夜学习眼睛熬得通红,倒真成“金睛火眼”啦。 后来有人针对《西游记》里的情节分析道,孙悟空后来的火眼金睛,和杨戬的神目还是有区别的,书中也说过,他的火眼金睛实际上只是烟熏闹眼病的后遗症,并没有实际的战斗效果,但猴子好吹牛,自己说成是火眼睛。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孙悟空一直对杨戬的神目颇有忌惮的,否则也不回放出自己也具备相同能力的烟雾了。这个分析颇有些道理。 如今,我除了看见满街的男人看见钱或看见美女丰臀时双眼放出大光之外,已经看不见他们眼睛的革命纯光了。 那些练就的法术呢? 那些眼睛喷火的激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