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窑变古今 澄泥瓷润天地--冷赟玲现代陶艺作品赏析

 苏迷 2014-03-07
太湖窑变古今 澄泥瓷润天地
——冷赟玲现代陶艺作品赏析
 
高山流水
日用器皿系列
昆曲系列茶具
叠系列之六
窑变系列花瓶之二
  现代人生活的节奏是快了,繁忙琐碎间,偶尔一回头,常常会发现自己似乎疏忽了点什么,缺少了点什么。在节奏匆匆的生存状态下,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富足总是难以到位。于是,我们就有了将脚步停下来、慢下来的想法,试图给自己留出片刻的余暇,气定神闲地品鉴生活、品味人生。于是,“太湖窑”伴随着太湖谣从远方走来,向我们靠近,进入我们的视线和生活,旗帜一样地引领我们风雅起来。
  人有心,土有神。“太湖窑”主人冷赟玲怀着对苏州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潜心研究设计与烧制代表太湖流域文化的陶瓷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大多取自太湖流域本土。亿万年的太湖,累积融合了各种有机物,而鱼类水生植物以及花草树木,使得太湖湖底沉泥拥有特殊的黏性与丰富的物质含量,构成了陶土基本的可塑性与独特性。
  冷赟玲以太湖果树树枝为燃料,让燃灰附着在器物表面,经1300℃高温烧制形成天然肌理,看似出土化石。这种借助柴烧所产生的沉淀感,使陶瓷作品显得厚重、凝炼,又透着些许欲语还休的沧桑。这是个“80”后的年轻女子,与高高的个子形成反差的是她小巧的双手,皮肤不白,有着土色,却细腻,据说是因为陶土所含矿物质对皮肤养护的结果。烧制中,或配入阳山高岭土,或加入玛瑙成分的独特色釉,使得太湖窑澄泥瓷独具太湖流域文化特色。
  为了彰显苏州的文化特色,冷赟玲和她的团队把昆曲人物、园林亭阁、太湖山水等元素巧妙地融入陶瓷作品,使之由内而外地突出地域特色。似乎,每个艺术类别都能那么融洽地游上“太湖窑”——中国画、版面、油画、雕塑以及人物、山水、花鸟等等。在冷赟玲眼中,“太湖窑”就是一个从文化格局入手,沿袭地方传统、人文,又带有创意的文化品牌。由“太湖窑”研究开发出的昆曲系列茶具、对瓶、文房用具,由国内著名画家顾迎庆及其博士、研究生队伍创作,通过三年多时间的研读昆曲历史与剧本,观赏表演艺术家一招一式的演出,交流与写生,才将《牡丹亭》中“惊梦”一折以中国水墨写意的手法烧制在瓷器之上。目前,该系列作品正在申请国家专利。与“太湖窑”长期合作的大师还有国家一级美术师袁进华、雕塑家温朝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翟小实、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朱斐翡等,合作开发桃花坞木刻年画系列陶瓷作品。这一系列的模式创新和文化提升,让“太湖窑”迅速成为陶艺界刮目相看的一个品牌。
  冷赟玲始终坚持创造具有苏州文化特征的陶艺作品,并注入更多的原创设计理念。江南的女儿,立足苏州,以这一方水土的文化融入陶艺作品中,使其具有明显的“苏式”韵味,却又不失时代印迹,不一味缠绵于旧日繁华,发出了一个当下的泥土的诉说。这个游刃于瓷和陶间的女子,就像手中的作品一样,含蓄内敛,又坚韧执着,意图使陶艺之美传入千家万户。
  □大沐 仲钇霏

  冷赟玲简历

  1980年生于太仓,1996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装饰绘画专业,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201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2007年开始创办太湖窑陶艺工作室。工艺美术师,职业陶艺家,江南十大新锐创意策划师,首届全国百名优秀环境艺术师。
  作品《印象》获2009年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首届陶艺创新作品展银奖,《霁·月光》获2011年当代陶瓷艺术展优秀作品奖,《天地之初》获2012年博山杯大奖赛铜奖,作品《天地之初》、《碧波湖上》获2012年中国当代陶艺大展入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