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寸大海 2014-03-07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新航路的开辟——萌芽阶段: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经济政治状况。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欧洲与亚、非、美洲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贸易和掠夺的扩大,大量的金银流入欧洲,又导致了“价格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对亚、非、美洲的早期殖民时代开始。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此后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势力向世界范围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待萌芽。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初步形成阶段:
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在欧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输出工业品和资本,掠夺工业原料。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确立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激烈。亚、非、拉美等地区绝大部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二、一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一战前的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激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对霸权和殖民地的争夺激烈化。欧洲列强矛盾最为复杂,基本矛盾有三对,即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十九世纪末以德国为核心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20世纪初以英国为核心的英法俄三国协约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背景: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战争摧毁了俄、德、奥等帝国,英、法、意等国家被削弱,俄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日本借助战争大大扩充了实力。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的关系急需调整。
①巴黎和会:欧洲和中东地区统治秩序的调整。(英法美的竞争)
目的: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英、法、美三国在实际上操纵了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美国想凭借经济实力称霸世界,主张成立国际联盟;英国欲扩大和巩固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地区与美国争雄,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大陆;法国想削弱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日本欲获取德国在中国山东及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结果:和会上签署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和约,成立了国际联盟。战胜国中的帝国主义大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列强原有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了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但和约强加于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中已经存在了不稳定的因素。
②华盛顿会议:东亚-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的调整。(美英日的竞争)
背景:一战期间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实力的扩张,对美、英在该地区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
目的: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竞赛;调整列强在中国的利益。
结果:1、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美国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英国逐渐在亚太地区对日本势力扩张采取妥协政策;日本取得了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正式承认。2、美英日法意签署《五国条约》,美英海军力量取得了同等地位,日本在海军基地方面占有相对优势。3、《九国公约》签订。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了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列强与受压迫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失,成为了这个体系不稳定的因素,由此建立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
 
三、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等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背景(条件):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3、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4、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5、演化: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表现为美苏争霸。两极对峙是这段时期的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力量的逐渐强大,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6、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7、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影响深远。
(1)、积极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②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两极格局形成了世界力量的均势状态,在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
④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2)、消极作用:
①划分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②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③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地区战争爆发的根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4)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四、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向
原因: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在经济上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出现了多种力量。
1、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经济得到了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1967年欧共体成立,西欧逐渐走向联合;
2、日本在战后得到美国的扶持,厉行改革,经济力量发展迅猛;
3、新中国成立后,国力逐步强盛;
4、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世界经济、政治的多极化趋势促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影响: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成了两极格局的衰亡。
2、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促进欠发达国家的发展。
 
 
五、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继续加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两极中的苏联一极已经灭亡,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各大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多极化趋势继续加强,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原因:1、苏联、东欧各国经济体制的僵化使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的崩溃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散。
2、世界各大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使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大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崩溃。
影响: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2、造成世界局部地区的不稳定。旧的世界格局崩溃后,世界各种力量还在不断变化和重新组合当中;苏联一极的崩溃导致世界局部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地区冲突与民族矛盾不断。
3、唯一的超级大国充当世界霸主,欲填补世界权力真空,造成了战争。 
 

(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看今年北京春季高考中的一道历史试题,由此引出新课: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35分)

答案要点:

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考生若答出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8分。)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国际关系格局概念解析

国际关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及利益分配体系。简称国际格局或世界格局。

国际格局或世界格局:主要是客观的,它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世界各种力量增长和斗争所形成的一种战略态势。

国际体系:主要是主观的,它是由人们尤其是拥有巨大实力的主要大国的当权者们,根据对世界局势的认识和判断,通过一系列重大决策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也称国际秩序。

两者关系是密切联系的:一定的国际体系,常常是一定的世界格局的反映,同时又使之定型或起作用;一定的世界格局,又由于一定的国际体系的形成,制约各种力量的消长对比而延缓或加速其变化。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维也纳体系1815——18481871            欧洲中心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        欧洲中心格局(向两侧扩展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美苏两极格局

(国际新秩序)                    多极化格局

具体分析:

1、维也纳体系

概念:

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主要内容: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正统主义;

限制法国、维持德意分裂——均势原则;

划分欧洲版图——强权主义;

瓜分法国海外殖民地——巩固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成立神圣同盟、四国同盟;

瓦解:   

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欧洲版图陆续被破坏,封建统治秩序不断受到冲击,甚至被破坏,维也纳体系受到严重动摇,法国七月革命标志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

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维也纳体系进一步瓦解;

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兴起,俄国农奴制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完成统一,正统主义宣告失败,欧洲版图进一步改变,维也纳体系彻底崩溃。

    但均势政策一直延续到一战才告失败。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概念: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凡尔赛和约》、《五国条约》等相关条约构成的战后利益分配体系。

主要内容:

《凡尔赛和约》《色佛尔条约》及对奥、匈、保条约;

削弱德国、重划欧洲版图、

成立国际联盟;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瓦解:  

土耳基凯末尔革命粉碎《色佛尔条约》改订《洛桑和约》;

    《道威斯计划》在赔款问题上调整凡尔赛体系,由削弱德国,从经济上复兴德国;

    《洛迦诺公约》在安全问题上进一步调整凡尔赛体系,由削弱德国,从政治上复兴德国;

    德国希特勒上台,实行扩军方案、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德日意结成法西斯同盟,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体系进一步瓦解;

    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入侵波兰,凡尔赛体系全面崩溃。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直至全面侵华,华盛顿体系崩溃;

有人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均势政策的再一次失败,因为主导这一体系的英国,它贯彻的大陆外交政策就是——“势力均等”。此话不无道理,请大家思考这样一道题目。

思考题:

英国政治家伯默斯顿有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另一外交家艾利·克劳爵士则说:“英国时而把砝码放在天平的这一端,时而放在那一端,但任何时候都是支持与最强国或国家集团的政治专政抗衡的那一方,以维持平衡。” 试以1804——1925年间英对法政策的变化说明其外交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实质。

1804——1815年组织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帝国交战;

1853——1855年联合法国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

1904年协调与法国关系,随后建立以其为核心的三国协约,对抗三国同盟;

1914——1918年联合法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德国;

1919年巴黎和约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推行均势政策;

巴黎和约上联合法国抵制美国,进而控制国联;

1924年《道威斯计划》、1925年《洛迦诺公约》采取扶德抑法政策。

外交思想实质:国家利益至上;维持欧洲均势,掌握世界霸权。

3、雅尔塔体系

概念:

大战后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就结束战争与维持战后和平问题通过的各种宣言、公告、和达成的协议(包括秘密协定和口头协议),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

《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德黑兰宣言》《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会议公报和议定书》《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等等;

     成立联合国;

瓦解:

六七十年代体系受到冲击,开始瓦解,主要表现:

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陈营分化;

    德日经济发展,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

    八九十年代体系彻底崩溃,主要为: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在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美国是最大的赢家。一个开始处于格局之外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格局、参与布局、乃至成为主要决定者呢?请看以下材料。

思考题:

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针对18世纪末欧洲战乱的背景,1796年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词》中指出:“关于外国,指导我们的伟大原则是,在发展同它们的商业关系时,应尽量避免涉及政治。”他要求拒绝把美国的命运“同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到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好恶或反复多变的罗网里。”

材料二:1919年威尔逊自我陶醉地声明:“金融的领导权将是我们的,工业的领导权将属于我们这方面,商业的优势也将属于我们。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跟随我们的领导和指示。”

材料三:1943年美国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

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内容,概述美国在上述三次国际格局演变时所采用的不同政策及原因,说明什么道理?

维也纳体系时期:

门罗主义、泛美主义——致力西进,着眼发展;

大棒金元并用政策、门户开放——工业产量世界第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期:

“十四点原则”、金元外交——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雅尔塔体系时期:

杜鲁门主义为代表的冷战政策——掌握世界霸权;

说明:决定国家外交政策主要依据是国家利益、国家力量。

4、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展望

建立背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但由于势力失衡导致,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民族矛盾、恐怖主义、贫困饥饿等问题严重,和平与发展成为最主要问题。

关于目前主要力量的现状分析:

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那么建立什么样的国际体系有利于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呢。让我们一起比较一下过去的三大体系,从中必能得到一些认识和启示,从而有助于新体系的构建。

思考题

比较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三大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战争的产物。三大体系都是在重大战争之后,由战胜国召开会议以签订有关协定或条约的方式形成的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2、都存在着清算过去,惩罚战犯的问题。三大体系的形成前提都以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处理为基础,这种处理特别着重对战败国发动战争军事手段剥夺。

3、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三大体系的形成,都是受强国操纵,经过两大军事集团战场较量的产物;

   三大体系的特定模式和布局也是战胜的强国间斗争与协调的产物;

   三大体系都无视小国弱国的权益,始终如一地贯彻着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不公平原则。

4、都体现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中,均势与非均势间的对立统一规律。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阶段性,和在同一阶段主导非主导国家地位的相对明确性,反映了均势局面的客观存在,而三大体系演变中的顺序更替则反映了均势的脆弱生命。

5、都给世界带来一个时期的和平稳定。三大体系都设计了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种种方案,包括相应国际组织的建立,尽管作用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某种积极作用,使世界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不同点:

1、建立的社会基础不同。

   维也纳体系建立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于主要资本主义刚刚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以后。(与此存在的有其对立制度国家苏俄)

   雅尔塔体系则建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正在深入展开的时代;

2、涉及地域范围不同。三大体系都以解决欧洲问题为主,但覆盖所及是逐渐扩大的。

   维也纳体系仅只涉及欧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则增加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问题;

   雅尔塔体系则波及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真正统一的世界性国际关系格局正式确立。

3、对战败国处置的具体方针、原则和办法不同。

   前两个体系事实上以最大限度地削弱、瓦解战败国,并使其永世不翻身为宗旨,因此采用了割地、赔款、军事限制为突出手段的残酷无情的处罚办法;

   而雅尔塔体系的宗旨为既要确保战败国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留给它们建设民主制度的机会;方法是彻底摧毁法西斯的制度、机构、思想体系和战争机器,不但避免过重的经济和领土补偿,而且支持其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显得大大宽容、进步了。

4、瓦解的途径和形式不同。

   三大体系的瓦解都是国家实力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旧的矛盾不断积累,终至不可调和,必须以剧烈变动的形式加以调整的一种外交反映。

   但前两个体系是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途径最后走向崩溃的,旧的两大集团对立不复存在,新的两大集团对立取而代之;而且这种对立特别以军事威胁和扩张为突出特色。

   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则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争,取代两个超级大国为主的冷战格局的,是多极化世界的兴起和发展,而多极世界中激烈冲突、彼此依靠的基本形式已经是经济和高科技的竞争与相互借鉴了。

5、性质与影响不尽相同。

   维也纳体系包括神圣同盟的建立和实践,贯穿着复辟和巩固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即遵循所谓“正统主义”的原则,完全是非正义的。但经过19世纪2030年代革命和1848年的欧洲革命,特别是60年代欧洲、北美、日本的改革和革命运动,世界大国向资本主义的过渡终于完成。而在这个体系带来的国际和平环境中,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它们的不平衡问题却积累和尖锐起来,最后导致一战的爆发。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括国际联盟的建立和活动,完全是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暂时均势,它排斥苏联,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其性质是反动的。但苏联不但未扼杀,反而在加速发展;20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以更大的规模展开;而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对稳定时期又是那样的短暂,以致在30年代的大危机中,德日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最后挑起第二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虽既有传统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军事讹化的反动性质一面,也具有推动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的正义性质一面。这一体系的影响从总体说,应该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维护了战后世界直至今日的和平局面,扶植了各国的民主力量,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比较我们不仅能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处,还能看到它们的进步性与反动性,克服体系弊端,发挥其积极、有利的一面,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应是我们的目标。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对未来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中国政府认为,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主张在和平共处五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其主要内容为:

1)、国际新秩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2)、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

3)、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4)、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5)、国际新秩序包括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两个方面。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解决发展问题,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解决和平问题。 

   

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构想,虽得到了包括俄罗斯、日本等国尤其是第三世界的积极支持,但与美国的设想分歧也较明显,为此以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建立还有待时日,这可以从当代国际格局演变中的中美关系得到佐证。

思考题:

1、阅读以下材料:

1972221,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1972228,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尼克松:一周访问改变了世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至1980年终止)

毛泽东: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19781216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宣布:197911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1月29,邓小平副总理与卡特总统在美国举行会谈。

卡特:正常化将帮助我们一同走向一个多极化的和平的世界;(注:同年3月出台《与台湾关系法》)

邓小平:正常化有利于促进太平洋地区和世界和平;

2002221,江泽民和布什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

江泽民:"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布什:美中关系是成熟的、彼此尊重的,对美中两国和全世界都很重要。(注:也将继续支持《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毛泽东为何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2、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台湾问题的由来。并分析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3、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国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

提示:

1、两大阵营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和美德日经济三足鼎立;美国侵越战争失败;中国国际地位上升,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第三世界崛起;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被迫调整战略。

21949年蒋介石退据台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至台湾海峡,阻止中共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是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关键。

3、联系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美关系等,从政治、地理、历史等多角度思考分析。

2、有人说: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各大国统治者决策变化并通过战争行为所造成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你是否同意此观念,为什么?谈谈你对格局演变的认识。

认识:

1)、近现代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三次科技革命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定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2)、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是推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国际关系是在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下逐步发展的。 

3)、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众多战争,是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政治经济竞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又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利益与秩序,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带动战后的和平与发展。

4)、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告诉我们:争霸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已;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实事求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和科技力量是决定因素,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不行,但过分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将导致轻视和放松经济发展,并最终受到意识形态误导的负面影响和惩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