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漢民族起源史

 束薪叟 2014-03-08
漢民族起源史

一、有巢氏之世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先民都还只能住在洞穴里,不能住在外面,因为当时到处都是禽兽虫蛇,人却相当的稀少。后来,就有圣人出来教大家在外面的树上搭窝,白天去拣橡栗作为食物,晚上就回到树上休息住宿,从而避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个就是有巢氏之世的开始,那个时候,我们的远古先民就开始有‘建巢’的想法了。《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韩非子 五矗》“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的因素,巢居主要是发生在南方,北方依然是穴居,但不论是穴居还是巢居都有各自的好处,冬天穴居保暖,夏天巢居凉快,所以,我们的祖先采用了‘因地制宜,因季制宜’的方法,故《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穴居),夏则居缯巢(巢居)。”。

           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我们的先民开始走下了树,走出洞穴,有了在地上建屋造房的能力,从此告别了漫长的蛮荒生活。

          巢居方式的后世发展就是那种‘干栏式房屋’,俗称‘吊脚楼’或‘吊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等类的禽兽,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那个密林猛兽多,人就必须住楼上,还有就是地不平,坑坑洼洼的,坡坡坎坎的。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就说的很清楚:“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施茅屋,下豢牛豕。栅上编竹为栈,不施椅桌床榻,唯有一牛皮为裀席,寝食于斯。牛豕之秽,升闻于栈罅之间,不可向迩。彼皆习惯,莫之闻也。考其所以然,盖地多虎狼,不如是则人畜皆不得安,无乃上古巢居之意欤?”。还有那些悬崖边上修房子,古栈道会用到这种建筑方式。




          而洞穴居住的人走出来后,最先是修筑一个半穴居的房子,就是屋里挖个坑,人住在坑里。后来,慢慢地房屋修到地面上,也就不在房屋里挖坑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窑洞’有点象带穴居,倒不是我们华夏的建筑技术倒退了,而是窑洞经济方便,好的房屋离不开掌握高超建筑技术和物资的社会分工,但失之于野,就好象周王室之裔叔熊因逃难‘居濮而蛮’,楚庄王苗裔庄蹻领数万大军开滇,后被秦军切断后路,下令全部改俗入彝而成为彝王,后世的彝人多带有楚风。均退化为与野兽虫蛇为伴的蛮荒生活。(与野兽虫蛇为伴,还处于蒙昧状态,谓之蛮)
         建筑再往后就是突飞猛进了。




         不过确实有一直就保持着相当原始生活方式的人群。汉朝东方朔《林邑记》便说道:“苍梧(广西东部浔桂两江汇合地区)以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象上古的人)。”。
            

二、燧人氏之世  
     
           有了巢,有了屋了,但是很多先民还是吃的生食。《礼记》载,“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这个时候,又有圣人出来了,教人民使用火来煮食物。《韩非子 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尸子》云:“ 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甚至燧人氏的时候,就有结绳之政和教人民的地方,《三坟》云:“燧人氏...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燧人氏是如何感悟到取火的呢?传说有个遂明国,那时候不知道四时和白天黑夜,有一天,燧人氏就走啊走啊,走到遂明国,那里有大树名‘遂’,那些大树屈盘起来,占的面积就有一万顷。这个时候,他看到有只鸟在那里啄树,突然就啄出火来了,他就感悟取火的想法,就用小枝去钻火,结果还真钻出来了,人民都很崇敬他,燧人氏功德天下,让大家都能吃上熟食。《拾遗记》“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虽然我们的先民都能吃上熟食,但后世到了周朝的时候,依然有一些人群还吃的是生食,不会使用火。《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皮,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燧石取火稍微要晚点,传说很早的时候,商丘一带布满山林,有不少燧石裸露在外。有人用石块追打野兽时,石块和燧石相撞发出火光,燃着了枯木。于是从中得到启发,发明钻燧取火。由于钻燧取火不易燃着枯木,后来,帝喾之子阏伯便把火种取到一块高地保留,供人们随时点火来用。”。商丘城西南三里,有一座十来丈高的土台,人们都叫它“阏伯台”,台上有一座庙,人们叫它“火神庙”。阏伯死后,人民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间长了,“商丘”便成了这儿的地名,直到现在。

          西周时期的利用凹铜镜聚集阳光的‘阳燧取火’,三门峡出土有凹面铜镜。


三、伏羲氏之世  
         
           伏羲是华胥氏之女所生,又叫宓戏、包犠、庖牺。

           华胥氏在哪里呢?《列子?黄帝篇》说:“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 ,台州之北。”。华胥氏大致在今山东滕州市一带,离雷泽不是太远(极有可能生活区属于北辛遗址)。

       ‘雷泽’在哪里呢?《尚书·禹贡》:“雷夏即泽,雍、沮会同。”,《地理志》曰:“在济阴城阳县西北。”,《括地志》曰:“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皇甫谧曰:”谷林即城阳”,引《括地志》云:“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又云:“雷泽县本汉城(成)阳县也”。雷泽县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境内,其地在今之旧城乡,雷泽县过去属濮州,濮县旧址在今河南范县濮城镇,因此,雷泽位于旧城乡与濮州之间,山东荷泽附近。

         《列子 黄帝篇》中曾有一段形容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 故无利害:者无的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 无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 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关于伏羲的出生,燧人氏之世,有一天,华胥氏之女在雷泽附近游走,踩到‘大人’脚印,有青虹绕在其周围,很久才消失,之后感觉有娠,经历了十二年生下了伏羲,‘大人’传说是龙身人首的雷神。东晋《拾遗记》形容伏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拾遗记》:“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潜夫论》载“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山海经·海内东经》道:“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伏羲鼓励人民走出巢穴,在地面上修筑房屋,让人们改变吃生肉的习惯,而吃熟食。《拾遗记》:“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

          伏羲结绳制作了网罟教人们打渔,以狩猎养殖为主,打渔为辅。‘养牺牲(养殖动物)以庖厨(防狩猎无收获的淡季无吃的)。最先以厨牺牲来祭祀百神,故称其‘庖牺’,亦叫‘伏羲’,最开始改变混沌的天地,故叫‘宓牺’。《拾遗记》:“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

          伏羲制礼仪,作人文。《拾遗记》:“立礼教以导文。”。
          伏羲造了干戈以表示‘武’。《拾遗记》:“造干戈以饰武。”。
          当时没有文字书契,伏羲圆天为图,方地取法。将星辰作‘文’,区分日影度数。有祭祀鬼神之祠,审查地势来定山岳。最先制定嫁娶修人伦。《拾遗记》:“未有书契,规天为图,矩地取法,视五星之文,分晷景之度,使鬼神以致群祠,审地势以定川岳,始嫁娶以修人道。”。

          伏羲氏让人们生活得以改善,为此人们都很高兴,凤凰也飞来庆贺。故伏羲制作了琴,并用均匀的土制作了乐器‘陶埙’。创《扶来》之乐,即‘凤来’之意,这个就是文字记载最早的‘乐曲’。宋 罗泌《路史》说,听此乐曲有某种安定天下的神奇力量,故又称之为《立基》,《立本》。《世本》载“伏羲作琴”,“削桐为琴, 面园法天,底平象地,龙池八方通风,风池四寸,象四寸,五弦象五行,长七尺二寸,以修身理性反天真也,达灵象物昭功也”。

          伏羲仰观天象,俯观地法,观鸟兽的花纹,以及各地情况,于是创作了八卦,经过研究,而将天地万物道德情理反映了出来,这正是‘文明’的萌芽。因。《周易 系辞》“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伏羲氏的‘都’在淮阳,《汉书 地理志》:“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虚......”。《左传 昭公十七年》:“宋大辰之虚,陈太昊之虚,郑祝融之虚,卫颛顼之虚”。伏羲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伏羲有个妹妹叫女娲,她不仅创制了笙、簧,女娲之族还沿袭了伏羲的制度。《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伏羲)制度,始作笙簧。”。女娲与伏羲的母亲都出自华胥氏之族,《春秋世谱》:有“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的记载,不一定是亲兄妹,可能是表兄妹。有这么个神话,传说当时的天地都还是朦朦瞳瞳,形象说就是如‘鸡子’,一片暗乱,这个时候还没有走出‘混沌’。因为伏羲、女娲是人身蛇尾的二神,于是他们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通天地,这是因为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这个就是后来化身的四神兽‘青龙,朱雀,白虎,玄冥’。当时未有日月,后来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一千数百年以后,帝俊(帝喾)生出日月(十日十月,被后羿射掉九个)。到后来,大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夏历之初),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而共工氏制定了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以上见长沙王家祖山出土的楚帛书:“曰故(古)大熊包戏(伏羲),出血□雨走(震),居于睢□。劂□亻鱼 亻鱼 ,□□□女。梦梦墨墨,亡章弼弼。□每(晦)水□,风雨是於。乃取(娶)□□子之子,曰女王出(娲),是生子四。□是襄而土 戋,是各(格)参化法□(度)。为禹为契,以司域襄,咎而步廷。乃上下朕(腾)传(转),山陵丕疏。乃命山川四海,□(熏、阳)气百(魄、阴)气,以为其疏,以涉山陵、泷、汩、益、厉。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为岁,是惟四时:长曰青干,二曰朱四单,三曰白大木然,四曰□墨干。千有百岁,日月□生,九州丕塝(平),山陵备□(□)。四神乃作,至于覆(天盖),天旁动,扞蔽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保),奠四极,曰非九天则大□(□),则毋敢蔑天灵,帝□乃为日月之行。共攻(工)□步十日四时,□神则闰,四□毋思,百神风雨,辰祎乱作,乃□日月,以传相□思,又霄又朝,又昼又夕。”。


          太昊的一支后裔为‘巴人’,《山海经 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皞(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也说明在‘后照’的时候迁到当时的巴地。古巴人崇白虎,这个和伏羲四子有关。夏初的时候,孟涂为夏启臣,活动于丹水之西(约在今秭归东),巴人有争端,常讼于孟涂之所,故《山海经  海内南经》说:“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唐人樊绰《蛮书》中也说:“巴人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夏朝时期,巴国称为“巴方”,是诸侯国,在殷商被称为“巴甸”,西周初期分封诸夏国,巴国为‘子爵之国’,巴子或巴子国,后被秦所灭。

        楚帛书说:“曰故(古)大熊包戏(伏羲).......”,为什么伏羲被称呼为‘大熊’呢?‘熊’在过去的写法是‘上今下酉’,指‘王’的意思,可能是‘熊’在远古先民眼里是体积很庞大的动物,所以,最大的王就叫‘大熊’。伏羲是百王先,第一个做众多氏族的大王的。




         
          伏羲继天而王,为百王之先。伏羲以五行木德称王,故叫‘春皇’,时节对应‘春’。其明睿照八区,所以叫‘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木皇”。

         伏羲之后的各代,皆沿袭‘伏羲’之号,故称‘伏羲氏之世’。

         长沙王家祖山出土的楚帛书记载伏羲离帝喾时间为一千数百年。伏羲氏之世起端时间当为距今约6000多年,结束时间距今约5000多年。


四、神农氏之世  

           神农氏族,本叫‘厉山氏’,因其族起于厉山而得名,初为诸侯。厉山在今湖北随州一带。唐朝萧德言《括地志》记载:“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随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一百里。”。南宋罗泌《路史》记载:“神农井在赖山(即厉山),旧说汲一井则八井皆动,人不敢触。今惟一穴,大木旁荫,即其处立社。”。神农氏又号伊耆氏,战国《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         

           在厉山氏之前已经有农耕了,厉山氏有子,名叫‘柱’,在当时做农官,能播种百物,故又称作‘农’,《礼记 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但过去的人仍然多依靠食禽肉为生。到‘柱’的时候,由于民太多,往往禽肉不足,因此常常有人饿肚子。于是,‘柱’就用木头制作成耕种工具—耒耜,教民利用天时地利耕作,让民都受益获利。那时候的华夏先民也开始大规模的从养殖畜牧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农业耕作为主的生产方式,从此,进入了‘神农氏之世’。《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周易 系辞》“包犠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传说‘农’是牛头人身的‘人神’,后成为五谷神‘稷’,有‘神农庙’受祭。直到夏以后,由于周弃在农业上的贡献,死后继其而成为‘后稷’,殷商以来受祀。《左传 昭公》:“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礼记 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由于人民需要交换货物,神农氏以‘日中’为市场,告诉天下之民都把自己的货物拿到这里来交换,交换完后,就各自回去了,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周易 系辞》“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神农制瑟而有教人耕作的‘乐’《扶犁》。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据说,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使人们娱乐。《礼记 明堂位》说:“士鼓、蒉桴、苇龠(苇钥),伊耆氏 之乐。”。士鼓即一种陶器的鼓,蒉桴即用草和土抟成的鼓槌,苇钥即用用芦苇做成的管乐器。‘礼节’产生之初,士鼓、蒉桴多用在饮食上,敲敲鼓表示隆重。《礼记 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蒉桴而土鼓。”。


     华夏人认为‘使之必报之’,所以在民间,有庆祝丰收,要报谢神灵的祭典“蜡”,又叫“大蜡八”。后世主要有八位神:一为先啬神,祭神农;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畦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神;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最先开始这个是神农,故《礼记 牲特郊》说:“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 也。”。举行蜡祭这一天,到处都是欢腾和歌舞宴饮。至今民间的“腊八”即是蜡祭遗风,我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也是这么来的,十二月初八叫‘腊日’,即腊八节。在腊八节那一天,人们用杂粮做成“腊八粥”,在一些地方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


     神农还尝百草,兴草药以救治民。《淮阳县志》记载:“相传炎帝神农氏都于陈,尝百草而兴药,艺五谷,教民农耕。”。
     

     在很久远的时候,我们的先民还不知道衣服为何物,是不穿衣服的,夏天就拾很多木材存储起来,到冬天就点火取暖过冬,《庄子 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而到了神农之世的时候,麻布衣服已经开始普及了。《庄子·盗跖》所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神农都于淮阳,居于长沙,逝世后葬于长沙。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都于陈,迁曲阜”。宋 罗泌撰《路史》载:“炎帝神农氏都于陈,盖宇于沙,是为长沙(湖南),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


     神农之前,其实还经历过‘共工’,《周易》说‘神农代伏羲’,《汉书》就讲了:“言郯
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言虽有水德,在火、木之间,其非序也。任知刑以强,故伯而不王。”。共工有子叫‘后土’,由于能平九州,后世被祀为‘社’,即土地神,《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神农五行属‘火德’,‘火’即‘炎’,颜色为赤,方位居南方,时节为‘夏’,故其神庙号为‘炎帝’或‘赤帝’。

     神农之后的各代,皆沿袭‘神农’之号,故称‘神农氏之世’。也皆继‘炎帝’之号。

     神农氏之世起端时间距今约5000多年,结束时间距今约4000多年。


五、黄帝  
         
           神农氏之世经历了若干代后,就开始衰落了,下面的各诸侯开始相互侵扰,人民受苦,神农氏又不能平息。《周易 系辞下》:“包犠氏没,神农氏作......黄帝、尧、舜氏作”。《史记 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当初,神农氏之世的最后一个炎帝为榆罔,轩辕与榆罔是亲兄弟,都是少典之子,母亲有蟜氏,就是说来自有蟜氏族,就好象宋之后流行的族谱写的女方为‘王氏,刘氏,张氏’之类,居有熊国,当时的榆罔是名义上的王,轩辕是管军事的首领。黄帝出生在姬水,就是天水,炎帝出生在姜水。《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  《汉书 人表考卷一》:“少典娶有蟜氏,名附宝,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日生黄帝于天水。”。《水经注 渭水》也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

         
          黄帝为什么又被称为‘轩辕氏’呢?《汉书· 律历志》:“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轩辕氏。”。唐朝学者颜师古注释道:“轩,轩车也;冕,冕服也。”,轩冕合起来,就是当时黄帝乘坐着轩车和穿着礼服(即华服或汉服之始)。我们也知道黄帝始作舟和车,水面和陆地上旁行天下,车用牛马拉的话,可以拉很重的物品,于是人们可以很容易走远路,而且拉的物品很重,不用再肩扛脚走。《汉书 地理志上》:“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周易 系辞》:“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榆罔下面设有正二卿,分别是蚩尤和少昊,蚩尤在边陲,少昊金天氏在鲁,掌握四方,《左传 定公四年》杜预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鲁城内”。后来,诸侯暴乱相互侵扰,百姓受苦,榆罔因为不管军事,所以,没办法平息,其中蚩尤的势力最大,很难讨伐。蚩尤开始驱逐榆罔,就在涿鹿之河争斗。赤帝大惊,就告诉给轩辕。所以,轩辕就振作甲兵,擒杀蚩尤于中冀,擒杀之地叫‘绝辔之野’。《逸周书 尝麦解》:“宗揜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因为炎帝在诸侯中的威望下降了,诸侯都尊轩辕为王,据说刚开始榆罔不认可,就侵陵诸侯,结果轩辕和榆罔战于坂泉,最终,轩辕代神农氏。因炎帝为‘火德’,轩辕是‘土德’,所以,轩辕不能再叫‘炎帝’,故后世称轩辕的庙号为黄帝。黄帝看到天下道路不通,崎岖难走,正如《老子·胠箧》中所描述的那样:“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黄帝发明了车和舟。那个时候,天下还没有地理区域划分,自黄帝开始就化野分州,地理认识很快就丰富起来,利用车舟,黄帝东到大海,又登丸山,及岱宗,西到空桐,登鸡头,南至于长江,登熊、湘。

         
           在当时的北方有个叫‘荤粥’的游牧部落作害定居人民,黄帝就去驱逐荤粥,驱逐走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到釜山去与诸侯定下符约,又将都邑安置在了今河北涿鹿的郊外。但是黄帝迁来迁去,没有常处,所以,那个都邑其实是很少住的。黄帝以师兵为营卫,下设的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都很和睦,又祭祀鬼神,封各大山川之神。黄帝获的一个宝鼎,迎向太阳,观察天象,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推算即将到来的节气时日。又举非常有能力的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来治理人民。风后是伏羲的后裔,是黄帝的老师,《路史·国名记》:“上世式国于风而为姓,故伏羲之后,有风后。”。《潜夫论 学赞》:“黄帝师风后...”。据《汉书·艺文志》载,风后著有“兵法十三篇,图三卷……”,其中《握奇经》一卷,风后将伏羲八卦原理运用到军事上首创八阵图,其中所说的“九宫”,是在八卦离、艮、兑、乾、巽、震、坤、坎之中加一卦为中,关于黄帝与风后研制的八阵图,最早见于《握奇经》,其内容在《宋史·艺文志》和《新郑县志》中有详细记载。流传风后死后被葬于山西省芮城。


          华夏子孙,祖宗中土,圣人之苗裔。黄帝有二十五子,开二十五宗,得古姓的有十四人,所以,在华夏民族里面,黄帝子孙是最多的,占一大半,其次是炎帝子孙,然后是太昊子孙等等。所以,我们汉民族,我们华夏子孙都是从有巢氏到炎黄尧舜的诸圣人之后。东周礼崩乐坏,到春秋末的时候,诸侯耗尽,华夏民族里所剩的主要是炎、黄、唐、虞之苗裔,《汉书》记载“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         

         黄帝居住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一个叫玄嚣,即青阳,青阳降居江水,第二个叫昌意,降居若水。

         黄帝之时,青阳常常代黄帝,非常有能力,因有金德,故称金天氏。《春秋 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来朝,昭子问少昊氏鸟名是怎么来的,郯子说,少昊氏是我的高祖,我高祖少昊挚代黄帝的时候,凤鸟来了,故号鸟,为鸟师,以鸟名。青阳的后裔中有个叫‘般’的,最先创造了‘弓矢’,《山海经 海内经》:“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昌意娶蜀山氏女,叫昌仆,生下了高阳。黄帝逝世后,葬在桥山。昌意之子高阳立,这个就是后来的颛顼。

        颛顼最开始在穷桑,后迁徙其邑到商丘。《晋书 地理上》记载:“颛顼始自穷桑(今曲阜北),而徙邑商丘”。

      
      



注释:
      
    ‘皇’是指‘人神’,‘帝’是指‘天神’。
     人群中,众望所归者称为‘王’。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  《韩诗外传五》「王者,往也,天下往之谓王。」。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
     管理一方人群的称为‘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一方人群。大大小小各级一把手职位,都可以称呼为君。君天下的叫天子或大王爵位,君一国的叫国主或王爵位,君一市的叫市长,君一县的叫县长。
     人群中,高低之分,高者为‘长’。比如按照年龄分有‘长幼’关系,在学校中有‘学长’,家族中,家族里辈分高的叫‘族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