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介绍历朝历代儒学发展情况。

 梧桐小楼 2014-03-09
介绍就不必了,网上有的是。。。古典中国是儒国,也正因为如此,只能在农业文明中转悠 秦贬孔统治15年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一共409年
由于汉代统治者提倡儒学,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学、表彰儒家经典,做了很多推行儒学的工作。
是汉代的统治需要所促使的:
首先是汉代的历史背景:因为汉朝是在秦朝之后,而秦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并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汉朝统治者便不得不采用相对柔和的方法治理国家。儒家政治体系正适合了这种需要。
其次,汉代刘邦引入儒家礼制、汉武帝正式采纳董仲舒的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使儒家思想走上了正统位置。
隋朝....581_618 一共37年
 魏晋南北朝是佛道思想盛行的时期。儒、佛、道三教为争夺意识形态的统治权,进行着长期的斗争,同时又在相互吸取对方理论观点,走向融合之路。隋朝统一后,儒、佛、道三家思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对立和分歧;浓郁的宗教气息弥漫在中国国土上:佛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道教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慰藉着无数苦难生灵和广大士人的心灵,也博得了统治者的垂青。然而,佛教和道教虽然能使统治者对权力、财富和生命的无限追求得到一时的满足。但是,经过南北朝的分裂,新建立统一王朝的隋统治者,在寻求新的治国方略中,清醒地认识到为了维持宗法等级制度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使国家长治久安,就须臾离不开儒学。思想家们也开始对儒、佛、道的融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享国短暂的隋朝虽然并没有最终实现儒学的复兴和完成儒佛道的融和,但其对儒家的复兴以及儒佛道的融合所起的历史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谈论隋朝儒学的复兴及其与佛道思想的交融。
在统治者极力宣扬儒家思想的良好氛围中发展的隋朝儒学
儒学的复兴与统治者的推行是密不可分的。虽然隋代国运短促,但隋朝统治者前有文帝,后又炀帝,都崇尚儒学,为儒学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帝出身于关陇世族集团中的高门贵族,自幼入太学接受儒学的熏陶,形成了浓厚的儒学思想,即帝位后,视儒家学说为治国法宝。开皇三年(583)他下诏指出“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隋书·高祖下》)。因而号召天下“劝学行礼”,意即兴办儒学,教化百姓,落实儒家学说中的礼乐制度。他把“礼”视为治国立身的法宝,明确指出:“人禀五常,性灵不一,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隋书·柳昂传》)在强调“礼”的同时,文帝又宣扬仁义,指出“行仁蹈义,民教所先”(《隋书·高祖上》),又说:“帝王作法,仁信为先。”(《隋书·高丽传》)。他也非常重视孝悌之道,视孝悌为做人的根本:“君子立身,呈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高祖下》)同时又提倡礼乐,移风易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学思想。
唐618年—907年,延续了289年唐代儒学的复兴,呈复杂而曲折前进的状态。
唐代采取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有利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但却不利于儒学的复兴。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儒学要复兴,就不得不对释老之说加以排斥,这也就是为什么韩愈在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同时,要大力排佛的根本原因。好在唐王朝在科举考试中以儒学为根本规范,为儒学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孔颖达注疏儒家《五经》,为全面清理儒学文化遗产做出了榜样。这些,都为后来儒学的高涨积累下足够的势能。
中唐时,以韩柳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派迅速崛起。但这时的儒学复兴,却以古文运动的形态表现出来,即在复兴儒家之道的同时,韩愈等人还强调恢复先秦承载儒“道”的古文。于是因纠缠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非实质性的问题,不利于儒学思想向精深的层面开拓。在佛学不断中国化、受容儒学精髓的过程中,唐代儒学未能从学理上与之严格区别开来,从而影响了儒学复兴的力度和力量。韩愈虽有排佛之论,但并不彻底。虽然曾动用政治手段拒佛,有武宗灭佛之事,但最终不能阻止儒佛思想的彼此交融。
另外,唐代儒学复兴的曲折性还表现在,中唐儒学复兴的成果,并未顺利地延续和继承下来。特别是到了五代分裂之时,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儒学终于没能在唐代取得独尊的地位,反而是佛教大盛。直到北宋再度统一,复兴儒学的重任,才落到宋儒的身上,并通过他们的努力,真正倡明起来。




宋朝(960年-1279年)339年 是中国历代朝代中 经济最发达的 国民文化最兴旺的 科技创新成果最多的 人口基数增长最健康的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 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 繁荣鼎盛朝代 如果您不相信 鄙人将向您介绍一个如梦如幻的宋朝
让我们一起梦回宋朝:
元代(1279-1368)89年.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保护知识分子,“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元代的民众普及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为什么不能统治得更长久的原因是:不懂得恢复经济生产,再加上高压统治不得民心!
明(1368~1644)

276年
明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如移民屯垦、贸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王阳明新儒学吸收了把佛学的营养。

唐代儒学的复兴,呈复杂而曲折前进的状态。
唐代采取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有利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但却不利于儒学的复兴。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儒学要复兴,就不得不对释老之说加以排斥,这也就是为什么韩愈在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同时,要大力排佛的根本原因。好在唐王朝在科举考试中以儒学为根本规范,为儒学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孔颖达注疏儒家《五经》,为全面清理儒学文化遗产做出了榜样。这些,都为后来儒学的高涨积累下足够的势能。
中唐时,以韩柳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派迅速崛起。但这时的儒学复兴,却以古文运动的形态表现出来,即在复兴儒家之道的同时,韩愈等人还强调恢复先秦承载儒“道”的古文。于是因纠缠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非实质性的问题,不利于儒学思想向精深的层面开拓。在佛学不断中国化、受容儒学精髓的过程中,唐代儒学未能从学理上与之严格区别开来,从而影响了儒学复兴的力度和力量。韩愈虽有排佛之论,但并不彻底。虽然曾动用政治手段拒佛,有武宗灭佛之事,但最终不能阻止儒佛思想的彼此交融。
另外,唐代儒学复兴的曲折性还表现在,中唐儒学复兴的成果,并未顺利地延续和继承下来。特别是到了五代分裂之时,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儒学终于没能在唐代取得独尊的地位,反而是佛教大盛。直到北宋再度统一,复兴儒学的重任,才落到宋儒的身上,并通过他们的努力,真正倡明起来。


清朝:1644年到1912年,共26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