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发部门转移 企业外包不一定节省成本

 联合参谋学院 2014-03-10

把莎士比亚(Shakespeare)名剧《哈姆雷特(Hamlet)》的著名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套用在现代的产业界,或许可以改写成:“外包还是不外包,这是一个问题”;而最后结局也将与哈姆雷特王子之死雷同。

简单来说,企业经理人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来达成营运目标,这导致了我们看到有很多工业化国家的人们为了保住饭碗而辛苦奋战;但说实在,一家公司是否能长久繁荣,还是需要更谨慎考虑。

在二十世纪后半,有一群经济学家开始鼓吹一种不考虑长期性影响的经济效益评估法;该理论认为,只要企业能为股东赚越多现金,就能改善整体经济以及公司本身的财务状况。然而这种短视的美式企业评量法,却唤醒了各家公司在财务方面开始无情且盲目地削减成本的天性;毕竟它们的职责是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不是吗?

削减成本所带来的财务优势能直接产生效果,并在财报上显现出更好的业绩数字;这能让企业的价值评等更高,也反映出更高的股价。而通常与公司财务表现绑在一起的企业主管们,也能获得更多分红。

来看看“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承诺;我们首先要问的问题应该是:“哪一段时间的价值?”显然,如果只是要评估接下来30天的价值,答案就很简单:除了那些有达到订单目标以及能赚到钱的员工,其他人通通开除吧!如此一来,营运成本将大幅下降,而且在接下来30天继续有业绩进帐。

但再一个、再两个30天之后呢?你不用太花脑筋就可以想像,当促销效应干涸、产品开发停滞,这些消息只要一传开,这家公司很快就会关门大吉。

为了提升获利,有很多公司会将工作外包到成本较低的国家;企业高层致力于创造短期性价值,同时维持产品开发。有些公司是把所有的开发活动也移到海外国家,也有些只在这方面只采取部分外包的方式。

有些公司主张将所有的研发(R&D)活动移到像是中国等国家,理由是他们还在建立以较低成本完成研发的资本与能力;但采取外包策略是可以有中间地带的吗?外包通常需要有一个较复杂的企业组织架构,才能管理在区域上分散、法律上也是分开来的部门。

(电子工程专辑)

下一页:采取外包策略也会产生一些预料不到的后果

德国学者在2013年发表的一份有关跨国外包研究之论文,发现在全球企业流行的外包策略以及一家公司如何有效利用此策略的能力之间,是会产生折衷(trade-off)的;研究结果显示:“当一家公司的创新活动外包比例达到15~30% (依据创新型态不同),对维持该企业组织的效益将成为挑战。”

创新活动与一家公司的核心功能(创新研发以及营销)更密切相关,也对于外包更为敏感──无论外包地点为何。如果创新活动的基本部分都移往海外国家,隐藏性的部门协调成本就会提高,企业组织也会变得更加复杂。

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将大部分的研发活动保留在总部,对一个企业来说才是有利的,因为创新周期比较短,并可开发出更具挑战性的新技术。 ”

无论程度如何,采取了外包策略也会产生一些预料不到的后果;举例来说,自1990以来,把部分工程业务外包给海外契约供应商的趋势,使得美国本土工程师很难找到工作,也让嵌入式系统开发领域出现了具备10~20年经验工程师的人才荒;据说最近的工程师履历,不是超过30年以上、就是少于10年工作经验的应征者(工程师出现高龄化 年轻的工程师去哪啦?

这种人才资历断层的出现,可能就是企业在以往过度采取外包策略的结果。世界各国的企业管理团队,必须要在采取全球化策略的同时,也维持本土人才的生存力;在全球人力管理方面的错误,将会让公司与员工的发展失序。

对每个员工来说,被卷入不良计划与执行的外包策略,会使得他们所选择的职业成为灾难,这将驱使他们跳槽到更有制度的其他公司去。

翻译:Judith Che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