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素食的起源

 tuzididie 2014-03-10
■ 淮南王刘安无意间炼出了最伟大的素食——豆腐
  ◆ 魏 新

  吃肉的人是可耻的

  最早的人多是素食的。钻木取火这一高科技普及之前,吃肉对人体的伤害极大。根据《韩非子·五蠹》上记载,“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果蓏蚌蛤”。这其中,素果蓏还好说,荤蚌蛤最容易生事,主要问题是寄生虫多,且容易变质。这还是河鲜,要是兽肉,就更不让人放心。当时捕猎工具有限,像是App store里免费游戏的武器配置,不升级根本没法使,野味只能吃二手,一步一个脚印尾随着大型猛兽,等它们吃饱喝足扬长而去,拣点骨头回去生啃,啃完准拉肚子,传染各种不治之症。 

  所以,墨子说:“古之氏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他认为在人类学会食品再加工之前,只吃素食。希伯来《圣经》中记载说,人类自诺亚时期的洪水之后才开始吃肉。这足以证明相对于吃素,吃肉是后来的事。 

  毕竟,在肉成为公认的美味之后,先吃上肉的,也只是一部分人,能够敞开胃口吃的,更是少数,不光限购,而且要特供。如《礼记》规定,天子才能吃牛肉,诸侯平常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一次牛肉,大夫平常吃猪肉和狗肉,老百姓也就是能吃点鱼肉,“鱼肉百姓”据传由此而来。 

  做为一名鱼肉百姓,想吃别的肉,不太容易。孟子支过招,号召大家“养鸡豚狗彘之畜”,并且要做到“无失其时”,这样的话,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这口号和“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有一拼。即便如此,也只能解决老人的吃肉问题,可见吃肉之艰难。 

  对吃不上肉的人来说,吃肉的人是可耻的,天天吃肉的人是可恨的。商纣王“酒池肉林”果然招人厌。国难当头,曹刿准备给君王出谋划策,老乡们还一肚子意见:“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就是人家吃肉的人商量事,你这个吃素的掺合什么?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曹刿只好解释“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还真得我这个吃素的,去告诉他们到底能吃几碗干饭。 

  中国素食的起源

  在有肉吃的情况下,能够意识到素食的重要,最早是《吕氏春秋》。这本由秦始皇的绯闻亲爹吕不韦重金打造的书明确提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黄帝内经》则认为最好的饮食搭配应该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补充一点,《黄帝内经》的作者肯定不是黄帝,成书比《吕氏春秋》晚,专家考证时间应该在汉朝,正是一个素食大发展的时代。 

  关键原因——汉朝有更多的素食可吃。 

  之前的素食,除五谷外,多为野菜。例如《诗经》里的荇菜,就是一种水草,想吃得下水捞,还得选来选去,“左右芼之”,颇费功夫;卷耳是一种菊科植物,只有嫩苗可吃,采大半天也不装不了一筐。直到汉代张骞从西域回来,引进了一大堆蔬菜瓜果,才大量增加了素食的食材品种。说真的,张骞带来的种子,几乎够打一局《植物大战僵尸》,有芹菜香菜,有蚕豆黄瓜,关键还有大蒜,消食健胃杀菌,拯救了多少人的食欲和脑子。 

  最伟大的素食也是在汉朝发明的。这笔功劳在传说中记在了淮南王刘安身上。刘安在历史上算是个悲剧人物,本人才华横溢,招贤纳士,学吕不韦广招门客,编了后世流传的《淮南子》。可惜有人去汉武帝那里告他谋反,刘安觉得身家难保,没等汉武帝采取措施,便畏罪自杀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依然活着。刘安就是后者。老百姓根本不相信他的死讯,而是以为他得道成仙。因刘安平日爱炼丹,所以他死后,大家都以为他吃了丹药,升天而去,还说,那些没吃完的丹药被家里的鸡狗们吃了,也跟着“飞得更高”,由此传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 

  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不过刘安爱炼丹倒假不了,并且有一定名声,游戏《仙剑奇侠传4》中,主人公还要在刘安的炼丹炉旁跟其大战一番。也恰恰因为刘安的这个爱好,无意间炼出了最伟大的素食——豆腐。 

  豆腐作坊一直祀刘安为先师,他的生日是九月十五,据说,这一天中国豆腐从业者要举行公祭。堪称“一人得豆腐,养活千万家”。 

  不过,也别迷恋刘安这个豆腐哥,哥也许只是一个传说。就算是真的,豆腐在汉朝其实远没有普及,技术也不成熟,凝固性和口感和后来的豆腐没法比,因此还进不了烹饪主流。直到唐宋,才成了重要的素食。唐朝时还随鉴真东渡传到日本,让日本人也学会了吃豆腐。 

  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在此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 

  素斋离不了豆腐,荤菜也欢迎豆腐;家常便饭离不了豆腐,满汉全席也不能没豆腐。在那些简朴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旧时丧俗中,丧家准备的饭菜以豆腐为主,因为白色是丧事之主色,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称作“吃豆腐”。有些去帮忙的老乡,忌说去丧家帮忙,就说是去吃豆腐饭的。也有那种不干活而去蹭饭吃的,也说他是吃豆腐的。这样流传下来,“吃豆腐”又多了一层占便宜的意思。 

  南宋素食花样多

  素食是从宋朝开始专业化的。《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上多有记载。北宋首都汴梁已经有了专做素食的菜馆,南宋首都临安流行的素食有上百种,能当相声《报菜名》说。 

  诸多素食菜名中,带“假”字的最多。例如“假炙鸭”“假蛤蜊”“假羊时件”“假驴时件”“假煎白肠”,说明老百姓对素食的追求是能够取代肉食,通过对视觉和味觉的瞒骗,以假乱真。像“夺真鸡”,从名字上就透着一种咬牙切齿要把真鸡取而代之的气魄。据说这道菜完全用蔬菜和豆制品加工,形象和质地都非常逼真,切开整鸡时,鸡丝俨然可见。我老家现在过年时有道菜叫“素鸡”,不知是不是受了“夺真鸡”的影响。 

  如此多的“假”字出现在素食里,总让人感觉素食素得仿佛有些被动。还好,这里的“假”对人的健康并无伤害,不像后来的假鸡蛋。 

  素食登峰造极,还是在清代,形成了流派和理论。《随园食单》专门有“杂素菜单”一节。纯素的菜有“庆元豆腐”“素烧鹅”“茄二法”“煨木耳”“芋煨白菜”“香珠豆”“杨花菜”等。袁牧还借家厨王小余之口说:“一芹菹一皆珍怪”,将素食的美味提到极高的地位。薛宝辰于同治年间撰写的《素食说略》,记述了两百多种素食,堪称一部素食百科全书。 

  如果把中国历史看成一部吃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素食是其中一直涌动的潜流。从主动吃到被动吃,再到主动吃,沧海已变桑田。西方其实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英国有个作家在他的《素食主义史》中说,亚当和夏娃可能也是吃素的,这一点作者也许是开玩笑,可我觉得有道理,否则,见到那条诱惑他们的蛇,才不会听话去吃什么禁果,直接把蛇扒皮吃了,或煮成羹,岂不美哉? 

  恰恰是因为他们吃了禁果这种素食,才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 

  摘自《看历史》2014年2期◆ 魏 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