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厥论》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按王冰本位于第十卷的第三篇,继热病、疟病之后,继续阐发与寒热相关的疾病 [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有些牵强附会啊,呵呵]。 气,本义为天上的云气,篆书的写法更象是描绘的云纹的样子。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看得见摸不着的,看不见摸得着的,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东东,都可以叫做气,因而我们对“气”字的使用不论在文言抑或白话中都是很常见的。就是如此一个雅俗共赏的字,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是很容易看懂的,不过,看懂是容易看懂,能够说清楚,说明白的,可就不这么简单了。说不清楚的就不必去说了,能够说清楚的,我到是临时想到了两条: 厥,《说文》注曰:“发石也” [就是刨地的时候挖出块砖头],段老师更是旁征博引地叹其“假借盛行而本义废矣”,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其竟然是和石头有关的。但是据我分析还是这里面可能是还是另有原因的:因为在《说文》里面还有一个“瘚”字,说得很清楚就是“逆气也”,有时候也省略病字头写作“欮”。这样意思就通顺了,原本医学的病名就应该写作“瘚”的,只不过古字的“疒”是没有上面一点的,后来索性连左面的两点也一并省了,就写成“厥”了,其实这是两个字。至于这种省略现象,在汉语文化中是相当常见的,更尤其表现在中医专业方面:“薄荷”写作“卜何”,“钩藤”写作“勾丁”,总之是怎么省事怎么来,便捷为要。 气厥,在字面意思上就是“气逆”的意思,但是一个“厥”就代表逆气了,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一个“气”字呢?我考虑原因可能有二: 本论黄帝只问了岐伯一个问题,原文为“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寒热邪气在人体的脏腑之间传递,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问题提出的意义至关重要,将在后文分析,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岐伯是怎么作答的。其实答案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也就用了6个字“故得之气厥也”,于是这6个字也成就了本论的篇名。但是在说出这6各字之前,岐伯还详细地阐发了一下有关五脏六腑寒热相移的情况,可谓是问一答十。表面上看,这是全面回答问题的一般程序,即先分析问题,再作出结论。然而只需要做一个推敲,就能够发现这一问一答之中所蕴涵的深意,如果假设岐黄问难只是一个托词的话,则恐怕连作者本人都是始料未及的!这正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现在我们来看岐伯的阐述内容,简单地说,有以下3方面: 则,问题一,黄帝知不知道这些情况?寒热是疾病的非特异性表现之一,广泛地存在于多种疾病,尤其是外感病的病程中。寒热辨证,为后世总结入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同属于中医诊断的基础辨证体系。很显然黄帝对于脏腑寒热的疾病表现是有所了解的,但是知其然,不尽然,因此对于所以然是存在有疑惑的,故而有此一问。 在这4个问题的基础上,岐伯要回答黄帝的问题,抑或解答黄帝的疑惑,显然需要先阐述清楚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传递模式来,只有先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来,才能进一步地分析探讨问题的机制。 而就岐伯的具体阐述内容而言,尚存在着诸多的疑点,在此我罗列一二,存备后考,也供方家雅鉴和玩味。 |
|
来自: johnney908 > 《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