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厥论

 johnney908 2014-03-10

《气厥论》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按王冰本位于第十卷的第三篇,继热病、疟病之后,继续阐发与寒热相关的疾病 [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有些牵强附会啊,呵呵]。

气,本义为天上的云气,篆书的写法更象是描绘的云纹的样子。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看得见摸不着的,看不见摸得着的,和看不见摸不着的东东,都可以叫做气,因而我们对“气”字的使用不论在文言抑或白话中都是很常见的。就是如此一个雅俗共赏的字,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是很容易看懂的,不过,看懂是容易看懂,能够说清楚,说明白的,可就不这么简单了。说不清楚的就不必去说了,能够说清楚的,我到是临时想到了两条:
第一条,就是,呵呵,所谓搞科研的科学家们,通常都是在讲不清楚、说不明白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工作的。比如说医学,比如说睡眠,在不使用与“睡眠”及其相关词语的情况下,任何的专业学术名词、术语,以及数据都难以精确地定义一个人是处于睡眠还是清醒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目前掌握的所有我们认为与睡眠相关的专业数据,都是睡眠的必要条件而不充分。当然这种模糊丝毫不会影响“睡眠”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同样的还有“疼痛”、“精神疾病”等等。于是想到了一个笑话:在氧气被发现的若干年后,当人们读到教材时不由得惊呼:天呐,很难想象在约瑟夫之前没有O2的时候,人们是怎么靠什么呼吸的!
第二条,就是关于人体的气,《内经》还是有交待的,而且是立单篇作专论的,专门讨论人体内各气的区别的,这一篇就是《灵枢·决气》。按照目前速度的话,写到这一篇简直是猴年马月的事啦!但是,我真诚地希望:能够在猴年到来之前写到这一篇,加油!

厥,《说文》注曰:“发石也” [就是刨地的时候挖出块砖头],段老师更是旁征博引地叹其“假借盛行而本义废矣”,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其竟然是和石头有关的。但是据我分析还是这里面可能是还是另有原因的:因为在《说文》里面还有一个“瘚”字,说得很清楚就是“逆气也”,有时候也省略病字头写作“欮”。这样意思就通顺了,原本医学的病名就应该写作“瘚”的,只不过古字的“疒”是没有上面一点的,后来索性连左面的两点也一并省了,就写成“厥”了,其实这是两个字。至于这种省略现象,在汉语文化中是相当常见的,更尤其表现在中医专业方面:“薄荷”写作“卜何”,“钩藤”写作“勾丁”,总之是怎么省事怎么来,便捷为要。

气厥,在字面意思上就是“气逆”的意思,但是一个“厥”就代表逆气了,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一个“气”字呢?我考虑原因可能有二:
1)本来是单一个“厥”就应该能说明问题了。但是,在《素问》中尚有一篇《厥论》,《灵枢》里还有一篇《厥病》,篇名上重复;
2)上述三篇彼此讨论的内容不尽相同,尤以本篇为特别——专注于论“气”,重心不在厥病上。

本论黄帝只问了岐伯一个问题,原文为“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寒热邪气在人体的脏腑之间传递,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问题提出的意义至关重要,将在后文分析,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岐伯是怎么作答的。其实答案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也就用了6个字“故得之气厥也”,于是这6个字也成就了本论的篇名。但是在说出这6各字之前,岐伯还详细地阐发了一下有关五脏六腑寒热相移的情况,可谓是问一答十。表面上看,这是全面回答问题的一般程序,即先分析问题,再作出结论。然而只需要做一个推敲,就能够发现这一问一答之中所蕴涵的深意,如果假设岐黄问难只是一个托词的话,则恐怕连作者本人都是始料未及的!这正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现在我们来看岐伯的阐述内容,简单地说,有以下3方面:
1)五脏寒邪的相移情况;
2)五脏热邪的相移情况;
3)六脏热邪的相移情况。

则,问题一,黄帝知不知道这些情况?寒热是疾病的非特异性表现之一,广泛地存在于多种疾病,尤其是外感病的病程中。寒热辨证,为后世总结入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同属于中医诊断的基础辨证体系。很显然黄帝对于脏腑寒热的疾病表现是有所了解的,但是知其然,不尽然,因此对于所以然是存在有疑惑的,故而有此一问。
问题二,岐伯知不知道黄帝的疑惑?之前可能不会考虑,但当黄帝发问后,岐伯应该明白黄帝的疑惑所在。所以针对这一疑惑,岐伯先叙述了具体的脏腑寒热传递规律之后,才给出内在的机转——气厥。
问题三,如此的传递模式,黄帝能不能自己总结?显然是不容易的,黄帝毕竟不是卫生部长或者专科的学术带头人,他老人家要管的事情太多了,因此不可能有太多一线临床的机会。但是,仅就“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这一问题上,显然是有所深思熟虑的。要知道,贵为天子再问出个白痴问题来,如果没有其它的企图的话,后果是多么严重。但显然黄帝没有自己总结出这样的模式来,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没有时间去获取更多的一线资料。
问题四,导致黄帝产生疑惑的原因是什么?很明显,在黄帝所接触的病历,或着阅读的病案中还存在着其它的传递途径,这些传递途径虽然是少数存在,但是对于不可能有过多机会接触临床的黄帝来说,已经足够数量来转移其注意力了。所谓走马观花,乱花迷人。

在这4个问题的基础上,岐伯要回答黄帝的问题,抑或解答黄帝的疑惑,显然需要先阐述清楚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传递模式来,只有先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来,才能进一步地分析探讨问题的机制。

而就岐伯的具体阐述内容而言,尚存在着诸多的疑点,在此我罗列一二,存备后考,也供方家雅鉴和玩味。
1)五脏六腑,寒热相移,为什么没有六腑移寒?
2)五脏寒热相移,具有共同的顺序,均为:肾→脾→肝→心→肺→肾→脾,明显不能用五行来解释,这是一个什么顺序?
3)同样的顺序,为什么五脏移寒始于肾,移热始于脾?
4)六腑移热,名不副实,胞→膀胱→小肠→大肠→胃→胆→脑,三焦哪里去了,胞和脑怎么冒出来了?
5)“胞移热于膀胱”,“胞”指何物?为何始于“胞”?
6)“胆移热于脑”,通过什么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