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化与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粉派大星 2014-03-10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从一场技术革命引发为一场产业革命,它催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产业、卫星通讯业、光通讯业、软件业、数据库业、信息服务业等一批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而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倍增性、带动性使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不断扩散,信息技术及产业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十五”计划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也就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不断扩散的过程,它为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信息化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信息化能够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及方向

  经济结构本身既反映经济的发展阶段及水平,也反映经济运行的质量。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不仅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持续能力,而且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在发达国家,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产业结构演化是整个国民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信息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进行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快产业结构步伐,调整产业结构演化的方向,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上的跨越。信息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表现在:

  一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制造业、通信业、信息服务业及其它相关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产值比重不断增加,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

  二是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传统产业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是在市场需求结构方面,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也扩大了产业内部投资类、消费类市场的规模,也带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如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技术、海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不同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原始动力,它既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四是信息技术的扩散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改进了企业的流程工艺,大大降低了传统产业对资源的消耗,可以优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种资源,使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可以大大节约,甚至代替部分资源,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信息化可以实现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上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为发展中国家引进新技术、生产新产品、采用新标准创造了条件

  第一,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化及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使用实现了便捷化、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与传统的战略相比,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新的战略资源方面比以前更容易了。

  第二,信息化使得发展中国家比以前更容易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成果,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实现跨越式的技术进步。

  第三,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技术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更快,与以往相比,信息时代发达国家的新技术及新产品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明显加快。

  第四,发展中国家则可以通过发达国家的实践,及时总结发达国家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前进的目标、步骤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优选,形成一种新的后发性利益。

  信息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在宏观及微观上管理模式的创新

  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扩散改变传统的管理及组织模式,推动了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了管理上的跨越式发展。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宏观上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模式创新。信息化推进了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提高了政府办公效率、加强了政府办公透明度。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由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也正因为如此,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把推进发展中国家政府信息化作为其工作的一个重点。

  另一方面表现为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的管理效率的提高及组织模式的创新。信息化为传统工业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及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信息化优化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种资源,使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节约、甚至代替部分资源。同时,传统的产业组织结构必须与信息化的要求相适应,在微观上也表现为企业管理及组织结构的调整,如在企业实施ERP之前业务重组、管理的扁平化。目前发展中国家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还不尽合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但信息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这些国家企业组织结构的规范化创造条件,使其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上实现同步,这从客观上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在企业管理上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可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潜在的生产资源优势

  信息化加速了资金流、人流、物流、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为具备人力成本、土地成本优势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将这种优势快速形成生产能力而成为某些产品的全球生产基地创造了条件。例如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的一些国家由于其人才成本,尤其是廉价的高素质的人才成本,正在吸引着国际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技术,成为全球某些产业或产品的生产基地。中国的信息产业产值已居全球第三位,中国及东南亚也正在成为全国信息产业硬件的生产基地。总之,信息化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重新配置成为可能,也使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在某些资源上的优势,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与可能性

  对于中国,经过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建设,中国已具备了利用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

  中国已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进程已到了中后期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世纪后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已结束了短缺经济。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消费结构及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同时中国已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都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创造了条件。

  中国已初步形成推进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产品积累、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中国已初步形成推进信息化的产品、技术积累。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向外扩散的速度,中国也正成为全球资金和技术的转移的重要市场。首先,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信息产品的制造基地。2000年我国的PC机产量达到860万台,局用程控交换机达到4657万线,移动通讯交换机3630万线,显示器产量达到4000万台,手机产量达到5210万台,集成电路50亿块,电子元器件2500亿只。彩电、电话、收录机、VCD、磁头、显示器等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手机、程控交换机、PC的产量也已居世界前列。这些都为推进信息化提供了产品支持;其次,在产品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许多企业已掌握了信息产业领域的一般技术及部分核心技术,在程控交换、移动通讯、光通讯等领域取得群体突破,国产信息技术装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另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一定规模,能够推进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人才队伍。所以,中国已初步形成推进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产品积累、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制度环境与体制环境已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证券市场、人才市场等市场体系及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国有企业脱困的目标也已完成,国有企业正在建立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正在形成;社会主义的市场监管体系正在完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加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与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这些都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和制度保障。

  中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

  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通信网络,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全国的光缆长度达125万公里;全国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5亿户,移动用户达到1.16亿户,85%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和用户数分别居于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上网计算机1002万台,国内网上中文站点达到26.5万个,互联网主页达到50万页,开发数据库3000多个。通信业务发展迅速,新兴业务不断涌现,中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而且近几年来中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仍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它为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信息化已有一定的基础,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全国推进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战略是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但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政府已经开始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信息化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93年至1995年以信息化工程为重点的信息化起步阶段,中国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工程;1996到2000年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化推进阶段;第三个发展阶段是2001年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无论是中央、行业或地方政府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中国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中国的赶超提供了机会,也会形成“数字鸿沟”。对于中国而言,必需抓住有利时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以核心信息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快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客观上要求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迅速扩散,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信息化要求信息产业能在物质与技术上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它是这种跨越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信息产业已有相当的实力,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但是应当看到,在信息产业的核心领域,如集成电路和软件方面,中国在研发或产业化方面仍很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集成电路和软件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产业,有着极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它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核心技术。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面我们可以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技术成果,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但是发达国家不会轻易转移其核心技术,因为核心技术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利益、经济安全,也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战略安全。而信息产业核心领域内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滞后,无疑对于信息产业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先要求把我们的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工业的发展,所以要以集成电路和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快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这将是实现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推动信息化的宏观环境

  信息技术对改造传统产业将是全方位的,这种改造体现在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管理模式等诸多领域。技术的推广不仅是技术创新,而且从宏观上涉及到国家的科研体制、专利制度、税收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许多方面;从微观上也影响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推进信息化,既要重视技术创新,也要形成有利于技术扩散的环境。

  一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及推进信息化的主体;

  二是加快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三是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尤其是西部及不发达地区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既可能是地区和国家间差距缩小的动力,也可能是差距扩大的因素,这取决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可获得性,所以加快整个国家尤其是落后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及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信设施主要的规模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是目前全国的电话普及率(固定和移动)仅24.4%,而且城乡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的计算机拥有量仍很有限,计算机的普及率仍很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意义上的电信业务、广电业务和计算机网络业务,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广电与电信在业务上的融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将影响到我国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我国推进信息化的重要举措。

  充分发挥信息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型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三金”工程,到后来的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及政府信息化,各级政府是推进中国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在中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在整个国民经济仍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时,政府仍是推动信息化的重要力量。

  政府作为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并不排斥市场的作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信息化的组织者,主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信息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但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可以实行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授权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管理和筹资。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招标、外包、参股等方式交给社会和企业运作,充分调动企业在推进信息进程中的作用仍是非常必要的。

请察看更多信息化精彩专题!
请进入“CIO论坛”栏目查看更多文章

(责任编辑Yahoo huangyue@staf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