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感觉外企的账务处理,比较起民企与国有企业,更严格,更像会计。我随便提几个外企账务处理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而内企很少有见到这么较真的: (1) 员工未修年假的费用预提; (2) 工资结算周期不是自然月的,月底应付未付工资的预提; (3) 在途存货、在途资金、货到票未到的月末账务处理; (4) 收入确认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结合每笔交易的incoterms去确定; (5) 所有预提费用至少每个季度review一次,看看有没有反映最新的情况。 (6) 在存货跌价,坏账准备计提时,您怎么可以自己随便“制造出”一些对准则或者政策来说,属于例外的事项? (7) 您怎么可以把"递延税项资产"和“递延税项负债”的计提或者调整工作,留给审计师?。 还有就是大量的涉税事项,我工作过的外企基本上尽量(不敢说100%)符合国家的税收法规,也不会存在大额的涉税风险与假账风险。对内部管理方面,外企的财务可以真正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一个满是“特殊处理”过的账本或者报表,你的财务分析工具基本上没办法使用。一个分内外两套账的企业,你指望成本会计能给你提供靠谱一点的成本信息,看看产品单位成本是升还是降?或者让财务分析看看你的毛利分布情况?或者你指望你的成本会计能高效地配合、参与销售部门的定价? 或者您指望能拿着费用预算去控制实际支出?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第二套账,内企管理会计功能基本扭曲或者失效。 这不是我的帖子,说的有点多,有喧宾夺主之嫌,只因同为外企人,与Michelle有着同样的职业困惑。继续与同学们聊我这两年的一些感触。 (1) 有幸负责新加坡一家贸易公司的账务1年左右,目前该公司业务已经转移,只剩下法律实体。基本感触是这一年时间,我只是因为工作交接过程中的意外,不得已去了一趟在新加坡Newton路上的国税局(IRAS)。其他时间基本网上按时报税就好,不需要和税务局有接触。所得税一年一报,第二年分期付款。其二,银行资金收付通过Citibank,全部网银支付,方便便捷。所以1年了,从不知道电话那端的客户经理长的啥样。所以我现在明白,为什么老外总是很疑惑:你们财务部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 (2) 与美国两家sister company的Financial controller有机会稍微多点接触(中小型公司),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职责与工作。作为财务的负责人,他们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协助公司业务包括收购兼并、参与战略等,而非出几张报表那么简单。基本上,他们可以成为总经理的左右手。干净的财务会计环境,提高了财务部门对于公司业务的价值,使得财务管理能更紧密地支撑和服务于公司业务。与此同时,不少公司的财务总监都有机会成长为公司的总经理。 (3) 我接触到的很多中小美国外企,都有家族企业的血液与影子。他们默默在一个未必很“前卫”的领域里面耕耘多年,不求盲目扩张自己的业务,但求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对业务有着长期的发展战略,对投资热点有着冷静的思考。大多极力避开成本或者价格的竞争(红海)或者业务。我看到的内企,大多还是需要实现规模效益,打成本与价格战;喜欢盲目扩大规模,对实物资产的投资远远多于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如企业生产管理水平,质量控制体系,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等等);喜欢盲目追逐热点;很难在一个领域深入下去、持续下去,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对于部分外企人而言,内企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是一个挑战;但对于一个成熟的职业人员,这些都未必是最大的难题。最大的难题在于,你愿意抛弃多年外企培养和灌输的专业精神,放弃财务本身应该发挥的功用,而成为老板逃税和骗钱的工具?或者你愿意在一个没有长期发展意图,所有行为包括管理行为都急功近利的企业里面为自己的职业做一个长远谋划? 所以我愿意留在外企,等合适的内企出现。 PS:以上涉及内企财务工作及财务人员的部分,本人无意诋毁同行。社会与经济环境使然,人人都要养家糊口,财务人员活着不易。我更多的是觉得无奈与可悲。 ![]() 总结 【作者:Michelle_Li 】
7个账务处理的话题深刻诠释了国内公司会计的现状:可能很多公司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责发生制呢!记得职业规划版有一贴是个留学澳洲的小作者记录自己的“海外会计之路”,里面讲到一些分录和会计操作步骤,能看出和国内很多企业以收付时间为确认点的不同,那也是澳洲一个不大的公司而已。例如,哪怕是现时支付的交易,都会走两笔,先挂账再清账,这确保了在流程层面贯彻权责发生制,不过好在很多国内公司也开始这么做了。 尤赞第4条,在外企“收入确认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结合每笔交易的incoterms去确定”。做点补充,我见过一些国内企业是以开发票为收入确认条件的,理由是税务局要求。我一个前同事后来到民企(还是被美国上市公司收购的公司)也不断跟我就此点吐槽。貌似这种做账方法也不算是现金收付制,而是发票收付制。。。为此,我还在财务管理版专门写了个“按会计准则做账还是按税法做账”的帖子,结果还有些网友回复神马税务局不好应付啦、企业投入成本高啦、会计水平低之类的借口。 还有第5条,外企“预提费用至少每季度review一次”。也做点补充,岂止是预提科目,在很多外企,account reconciliation(科目核对分析)的理念是深入人心的,特别在美资企业,对于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的核对与分析(balance sheet reconciliation)更为严格,所有科目每月必做,每名会计不用提醒结账完毕都会主动做这项工作。但我在一家香港上市的大型民营集团做项目时问总部的会计,她对此一无所知还反问我:“做那玩意干什么,领导不看。”前几天,我在会计业务版发起了一个“如何管理资产负债表”的投票,看看有多少企业做这个资产负债表科目清查,目前统计结果是29%,还算比我预期的高呢,但不知投票者有多少是在国内企业工作。 所以,国内的很多企业留给审计师做的计提和调整工作远不止第7条里提的那两项。国内事务所的审计师为什么比国外CPA们累?由会计水平可见一斑。 再说最后一段,也深以为然。在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上,国内企业的管理会计基本无法操作。有的会计交易即使原始凭证上没有任何不合法之处,其实也没反映经济交易的实质,一张计入“办公费用”的发票上确实写着办公用品,没准这笔钱是花在了别的地方。以此为基础分析成本就算分析出花儿来也说明不了问题。所以管理会计变成了在财务会计扭曲基础上的另一种扭曲。 在国内企业,除去“第二套账”的问题,还有对会计的两大任务——确认与计量(recognition & measurement)的扭曲理解。就算管理会计再服务于管理它也仍是会计范畴,对于管理报表项目的定义和计算口径也需遵照不同期间一致性、可货币化计量、企业内就计量口径和方法取得共识等原则。可惜的是,国内企业的一些财务分析师们很多时候是自己关起门来编一套指标或管理考核科目(美其名曰创新),然后根据自己主观喜好判断、估计每一项的确认时点与计量口径,且这种确认和计量还在年度内不同期间经常改变。 so,我们这片土地这么神奇,或者不是因为中国的会计水平低,也因为我们中国人太“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