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缺乏急救常识,不知从何救起,害怕适得其反,确是“不扶”的因素之一。知识就是生命。匡正“不扶”现象,需要给“扶人者”更多“扶手”。
路遇有人晕倒扶不扶?几天前深圳一外企女白领晕倒地铁口不幸身亡,使这一话题再度升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孙建方接受采访时认为,在道德之外还有更值得关注的,就是普及急救知识。
孙委员所言,发人深省。路人倒地而没人搀扶,确实反映出一些人麻木不仁。但情况远非全部如此。与“不扶”相比,“扶人”更多。更不必说,“不扶”未必就是冷漠;根据“急救须知”,扶不扶摔倒晕倒者,涉及会不会扶,能不能扶等问题,若非掌握急救知识者,盲目帮扶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事实上,人们缺乏急救常识,不知从何救起,害怕适得其反,确是“不扶”的因素之一。
一则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应急教育普及率仅为1%,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普及率相差甚远。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共场所、马路边,隔一定距离会有除颤仪等急救设备。急救被喻为与死神赛跑,生命危在片刻,如果现场急救做得及时、正确,不仅能阻止病情发展,将其从死亡边缘上救回,而且能减少各种后遗症。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如果没有现场急救争取到关键的几分钟,医院设备再好、医生医术再高明也无力回天。
在我国,每年有近百万人因心脏猝死被夺去生命,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与其说是死于心脏猝死,不如说是因为缺少了及时、正确的急救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此话耳熟能详。然而从急救与生命的关系角度,我们还可以说:知识就是生命。匡正“不扶”现象,需要给“扶人者”更多“扶手”。除了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精神;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救助救助人免责,为“扶人”解决后顾之忧;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除颤仪等急救设施,普及急救知识,尤其是让公共场所工作人员接受急救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扶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