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到危重病人你会去施救吗

 半点寒心 2016-07-14
坐等医生,往往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遇到危重病人 你会去施救吗

    6月29日晚,在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台,知名论坛副主编金波突然晕倒,随之失去意识。其间,多名乘客参与施救,但最终金波还是离世。类似的在公共场所猝死的报道并不鲜见,也反映出有关急救的种种缺失。
技能缺失——受过培训的很少
    提到急救,人们第一想到的往往是打120,可有时120也爱莫能助。在心跳骤停的情况下,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存活率为50%左右。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即使生还,患者脑细胞也会不可逆转地受损。
    患者倒地后能否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被发现后又立刻有人拨打120,接着120在4分钟内赶到?——几率很低。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可问及本报读者QQ群,只有一位在电力系统工作的读者曾在单位组织下学习过急救技能。除她之外再没有一个读者接受过相关培训,最多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心肺复苏的公益广告,“只知道有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这回事,但具体怎么操做没记清。”
教育缺失——急救应为必修课
    有关公共场所有人晕倒的视频中,上前施救的总有老外的身影。这不是巧合。
此前有报道,“在日本和法国,普及自救急救知识已纳入小学课程。而美国的急救课程从幼儿园就开始了,2岁~6岁,让孩子明确哪些东西是危险的;初中,接触真正的急救方法;从初三开始一直到高中,重点普及心肺复苏术。很多人把心肺复苏看做是必备技能,就像会游泳、开车一样。”
    我国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人数超过50万例,急救知识应该走入课堂,“可我们70后多数没在学校里学过急救知识。社区倒是组织过学习,但白天上班没时间去听。考驾照时看过心肺复苏的演示。不过即使真学了,到出事了自己也不敢上前,万一没救过来说不清。”读者“郁金香”的话引出了另一个“缺失”——
信任缺失——有顾虑不敢施救
    你会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吗?你会心肺复苏术吗?如果两者都会,那么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心脏病突发,你会上前施救吗?记者在读者群里抛出3个问题,读者“钟老师”表示有心无力,1号群读者“阳光”则选择挺身而出,“如果我会心肺复苏,一定上前施救”。
    而2号群读者“石家庄云生丽水”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她坦言:“如果有人教我心肺复苏术,我肯定愿意学。但真碰到有人犯心脏病,现在的社会环境,也许我没有勇气上前施救。再者我也不是医生,也有点不好意思。如果有别人实施心肺复苏,我一定会帮忙的。”
    怕被讹,怕被家属指责,怕自己操作失当,不敢上前救人,但良心使然,让多数围观群众选择了打120。
制度缺失——医生须获得保护
    会与不会是一个问题,而救与不救成了另一个范畴的问题。一位华裔墨尔本外科住院医生曾撰文:“在飞机上遇到突发疾病的人,在西方国家,如果不表明医生身份就前去帮助是违法的。但如果有不好的结果,医生是被保护的。就是说不管结果如何,医生都没有责任。澳洲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情况,病人死了,家属告医生——没有一个家属胜诉。如果是在中国,我觉得我依然会表明身份,提供基本的建议、问诊和检查,包括在病人危急状况下提供心肺复苏,但应该不会对病人有任何侵入性的治疗,例如如果发现病人是张力性气胸,我可能就当场像电视剧里一样拿一支笔就插胸了,在国内可能就不会。”
    如果我们的医生有这样的制度保护,在急救的时候医生是不是就会少很多顾虑了呢?这是个值得谨慎思考的问题。
本报记者 刘佳
原文详见《家庭保健报》2016年7月5日第15版“读者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