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干部应当多接“地气”

 wyouc 2014-03-10

接“地气”,通俗点讲,就是接地中之气,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在自然界,只有天地之气衔接通畅,才有冬去春来,才会吐故纳新。对于社会成员,只有脚踏实地,才可能天高地广,立于不败之地。对领导干部来说,“地气”就是基层与实践,就是问题与矛盾,就是大众呼声与百姓冷暖。党中央自上而下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多接“地气”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接“地气”中不断自我净化和完善,真正以优良作风取信于民。

接“地气”,生灵气。只有多接“地气”,思维才会有灵气。领导活动的实质是思维活动,领导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思维能力的强弱。基层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多接“地气”,思维才不会僵化,才不会停滞于“空中楼阁”。首先,真实情况应当在一线掌握。形势在发展,任务在变化,基层的新情况、新问不断出现,群众的新期待、新诉求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我们沉下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有做到抓铁留痕、踏石留印,才能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看问题、想对策才不会行于此而止于此。不很熟悉的情况,要对照基层进行思考,才能抓住矛盾的实质。把握不准的问题,要结合基层进行剖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其次,鲜活知识应当从基层吸纳。领导干部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学习群众的鲜活语言,投身基层的生动实践,提炼出有生命力的知识元素,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思维层次。第三,创新举措应当向群众学习。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一切创新之意皆从群众开始,一切创新之举源自群众作为。我们要善于结合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学习群众思考问题的角度,汲取群众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提高认识,开阔思想,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探索出新的工作思路和办法。

接“地气”,增底气。只有多接“地气”,决策才会有底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多接“地气”,才能思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决策才有针对性,实施才有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首先,坚持问政于民,确保决策方向。要畅通问政于民的渠道,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听取普通百姓的意见建议,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温暖人心、具有效果。要丰富问政于民的内容,把民意纳入决策的全过程,有效降低决策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要端正问政于民的态度,多些开门立法,多点热忱谦逊,既重征求更重公开,既重形式更重规范,让群众意志在决策中统一,让群众力量在决策中汇集。其次,坚持问需于民,确保决策重心。群众需要体现在群众所思、所忧、所得上,反映在群众的主要关切和利益诉求上。深入体察群众所思,切实解决群众所忧,积极维护群众所得,决策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执行得下去,维持得长久。我们要把百姓的期盼当作是否决策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衡量决策的首位标准,对照群众意见找差距,按照群众要求去整改。要做到问需于民,就要问得真切,听得到真话;问得实在,摸得着实情。第三,坚持问计于民,确保决策质量。广开言路、广纳善策,是增强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选择。决策科不科学、合不合理,关键在群众答不答应、支不支持。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多沉下身子,多深入基层,多察群众态度,多听百姓心声,让群众在决策制定中参与,在决策执行中受惠。

接“地气”,添人气。只有多接“地气”,服务才会有人气。懂民心,群众才会喜欢。要把自己当成普通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密切鱼水感情,让群众有话愿讲、敢讲。要甘当小学生,学习群众的丰富实践,从细节入手,从普通事做起,在同甘共苦中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知民情,群众才会认可。要深入开展调研,在田间地头了解情况,从家长里短捕捉信息。要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善用身边人、身边事说服教育群众。解民忧,群众才会拥护。要把解民忧作为接“地气”的落脚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梳理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和问题,化解影响基层建设的热点、难点,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多想为民解难之策,多练为民办事之力,做到群众有难不推脱,服务群众不打折,将基层所需所盼之事办实、办好。

(作者系曲靖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