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4年智能家居行业非常火热,不过大部分人认为智能家居现在只是概念炒作,短期业绩很难兑现。这一点不可否认,相关公
司站在风口,在业绩短期根本无望释放的前提下,依然受到资金关注,导致股价暴涨产生泡沫。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智能家居行业将迎来实质增长,特别是智能控制
器领域受益最为确定。和而泰在智能控制领域拥有客户、产品以及创新能力的显著优势,今年公司股价从10块左右的区间翻出3倍,随后回调到20多块,市场的
逻辑就是主要基于公司本身业绩的好转,以及年初对于智能家居热点的追捧,我认为如果短期炒作结束,股价下跌回到合理区间,那么和而泰值得强烈关注。以下具
体内容参考多份研报。
一、智能家居行业即将爆发,核心是智能控制器。
1.行业空间。
智能家居在发达国家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而我国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前景光明。目前欧美国家智能家居渗透率超过35%,日韩超过25%,而我国还未达5%。过去,智能家居以“系统”的身份存在,对消费者而言是一个无法理解,难以控制的领域,而大多数的家电产品也在数十年的产品迭代过程中,不断增加功能,使得家电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复杂。2013年,互联网玩家加入黑电战局,2014年将是千亿级智能家居元年,特别是谷歌收购NEST对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附录1将详细解释)。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巨头公司会自上而下的统一规范与标准,一旦行业开始标准化,爆发也就不远了(此前之所以尚未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标准化产品缺失,行业利益链复杂,参与者包括传统家电与安防公司、通信设备提供商、互联网公司以及智能控制器厂商),google在智能家居领域有望复制iphone对手机的颠覆之路。全新的UI设计和系统架构使智能电视产品的使用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样的变革还将在家用电器领域持续发生,互联网思维将推动市场不断重新定义家用电器,重新定义智能家居。
所以,虽然目前国内的智能家居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如别墅(零售、工程),智能小区(工程),增长最快的市场有智慧酒店和智慧办公(工程),但普通住宅智能家居(零售)市场即将进入爆发期。
2.智能家居体系。
智能家居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依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融合个性需求,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个子系统如安防、灯光控制、窗帘控
制、煤气阀控制、信息家电、场景联动、地板采暖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化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的全新家居生活体验。
由于涉及多个行业,因此实际上智能家居行业是由传统行业融合而成的新行业,中央控制系统是智能家居的核心,也是智能家居与过往零散的智能小家电的根本区别。
3.核心领域。
回顾智能家居的发展历史,我们看到的唯一一个关键词是“控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师们把“控制概念”发挥到极致:将所有的电器都(通过总线(BUS)结构)连接到一个控制面板上,称之为“系统集成”。再进一步,为了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智能家居先后使用了电话、短信、GPRS、3G
和Wifi
等通讯技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桌面电脑来远程接入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器,从而实现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信号,就可以任意控制家中的灯光、窗帘甚至看到家中实景。
所以,智能控制器厂商受益最为确定。这类厂商主要包括国际电气巨头和近年来国内涌现的智能控制系统公司;这类公司对于终端消费者可能较为陌生,而实际上他
们占据了目前智能家居系统市场的大半份额,通常通过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工程订单。他们并不是终端消费者所熟知的品牌,但在技术积累、工程经验方面处于领先地
位,是智能家居产业链中的领跑者。
国内外智能家居系统体系比较:
典型智能家居分为“三层次通讯控制”:1)云端与家庭网关;2)各家居的互联互通;3)家居单体智能控制。由于利益链复杂导致前两层通讯控制面临诸多争
议;但智能家居落脚点在于用户体现,单体智能控制领域势必将深化拓展,技术成熟(集中度高)的智能控制器厂商将有望充分受益此轮家庭变革。
另外,智能控制器在汽车电子、智能建筑、LED控制器(这也是智能家居的一部分,智能照明领域)拥有广阔的前景。
4.通讯架构(不展开)
智能家居要实现互通互联,必须要有通讯功能。目前实现智能家居系统的通讯网络架构技术总体上可以归为三大类:电力载波、无线技术、总线技术。
二、和而泰的护城河以及业务的拓展。
1.基本情况
在家电方面,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冰箱、空调、洗衣机、咖啡机、水壶等,客户覆盖伊莱克斯、惠而浦、海信等;汽车电子(包括ABS、倒车系统等)主要供给万
向集团;照明方面供给GE、西门子等国际大厂。公司相比国内竞争对手,产品布局最广,同时客户评价也较高,全球控制器排名中名列前茅,但全球市占率仅2%
左右,存在大量进口替代空间。
·家电行业在智能化的浪潮中将重新定义,家用电器除传统的便捷生活用途之外,更重要的是将成为家庭数据的搜集器,并将数据主动上传网络。因此在电子元器件硬件领域,控制芯片、通讯模块、传感器是最为受益的领域;家电芯片设计难度上升,有望从8bit
逐渐提升到16bit,单价提高。
·汽车电子业务方面,出于公司品牌和迅速推动市场方面的考虑,公司目前采取的是立足高端客户,走二级供应商的战略。借国际上大的汽车电子供应商的渠道来切
入主流的合资车、进口车的供应链配套体系。目前除了去年热卖的车载小冰箱电路控制板产品今年继续放量外,公司近期两款技术水平更高的ABS以及底盘控制方
面的智能电路板也开始供货。汽车电子这块市场广阔,我们假设一个新车型上市,ABS控制器按照10万套/年需求量来算,单一款产品就能为公司带来2000
万元左右的营收,公司一旦通过下游汽车制造商的认证,市场逐渐打开,汽车电子业务将成为推动公司营收成长的新增长极。目前公司的汽车电子主要集中在技术门
槛较高的前臵汽车电子的配套,将加强车身、底盘控制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力度。车身方面如空调、仪表盘、电子座椅调节、电动车窗这些公司都已有技术储备,而
难度更高的汽车底盘控制方面近期也有产品推出。单车电子价值提升将推动中国汽车电子产业保持15%的年均增速,而国产化率的提升有望推动汽车电子保持
20-30%的增长,超过500亿的汽车电子控制器市场也有利于公司的进一步成长;
·国内智能建筑未来整体保持20-30%的增长,特别在智能化程度较低的插座、开关、窗帘等领域内,联网功能的增加将进一步提升控制产品的空间;
·欧美有望率先实现LED照明控制,打开增长的空间。公司努力开拓的新业务,LED照明子公司已成立,主要做出口的LED照明产品,今年预计有3000万的营业收入,随着明年几个国外大客户认证通过和订单的敲定,这块营收明年有望超过1个亿。
2.护城河。
智能家居产品推广的初期,国外知名品牌依然具有显著的优势,和而泰是国内智能控制器企业中与国外品牌合作最为密切的公司,是相关专利研发最早,也是储备最
多的公司。公司在客户与产品深度以及研发创新能力方面显著领先,1)公司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控制器出货企业,伴随大客户增长,对最大白电厂商伊莱克斯供应占
比逐年提升;2)产品已涵盖智能家居领域九大子行业(多项产品全球第一),率先进行最全面的智能家居产线布局;3)不同于简单制造的认识,公司拥有近
500项专利(远领先行业),董事长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深自动控制专家,有望引领此次智能化革新。
3.管理层(增持)。
董事长刘建伟是自动控制方面的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年董事长两次增强控制权,
其一年中溢价收购创投公司所持800万股,持股比例由17.12%提升到25%;其二,继续向自己(及市场)定增,用于智能控制器的技改与扩产项目,显示
对公司前景的信心与长期做好公司的意愿。公司目前产能支持10亿元产值,预计2014年满产;公司将继续扩产,通过自有资金租赁厂房及募集资金扩建产能,
有望两年内新增10亿元产值产能。这使得刘建伟的控制权进一步提升到32.2%。董事长持续提升控制权依然十分看重长期的增长,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
(2.5亿的现金以及较低的资产负债率)都有助于公司未来长期的发展。
4.财报(目前只有13年业绩快报,13年报即将出炉,到时再更新这一节)。
和而泰2月20日发布业绩快报,收入7.50亿元,同比增长33.53%,营业利润4147万元,同比增长67.4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555万元,同比增长35.57%。扣非后的净利润同样保持60%以上的增长速度(政府补贴减少有关)。
5.市场关注度
翻了一下研报,只有极少数的卖方报告,除了13年底智能家居热的时候卖方出过三份报告,再往前看就要到2011年三季度才有报告了,当时和而泰因为业绩下
滑的厉害,大不如市场预期,可能由此卖方彻底放弃了该公司的研究。从当时的走势上也可见一斑,11中旬股价突然放量异动,随后资金连坐三波,顺利出货,接
着和而泰开始慢慢下跌路,从16-20的区间阴跌至10块左右。
目前暂时看不到年报的股东数据,但从三季报的数据来看,只有一家保险机构为十大股东。该股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基金的亲睐。
三、总结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家用设备网络化的潮流将不可逆转,智能家居时代即将到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电子时代已经进入成熟期,很难再有爆发性产品出现,所以可以大胆判断,智能家居将引领电子行业下一波潮流,市场空间不下万亿,投资前景非常广阔。
和而泰拥有领先行业的护城河,将全面受益家居智能化,迎来业绩释放期。增长的逻辑有三,其一智能化加快对家电、照明、建筑电器等设备的渗透,公司专利储备
以及设计能力显著高于行业内的其他公司,能够在智能化进程中获得超额的增长空间;其二家电业务方面进入大客户订单兑现期,加之受益Invensys被施耐
德收购,业务饱满,营收与毛利水平都呈现向上的态势;其三多元化战略逐步成形,公司在LED控制器方面的优势逐步体现,盈利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汽车电子
与智能建筑也有望进拓展新的客户,规模占比逐步提升。
四、风险提示
1.家居产品往往为耐用消费品,消费者更新家居产品的周期较长(5-10年)。智能家居产品的市场接受速度慢于预期的可能性。
2.智能家居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问题是,新商业模式的建立需要跨行业合作,甚至多公司、多行业合作,利益划分问题将影响这些合作顺利推进的障碍,新商业模式的建立速度亦将受到影响。
3.和而泰目前估值依然较贵,如果市场持续低迷,特别是风口行业一个个倒下,则公司将迎来买入良机。
——————————————————————————————————————
·附录1:从Nest Labs看智能家居未来的发展模式。
Nest
Labs被Google收购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Nest并不是一个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商,也不是一个通用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它只有两个产品,一个是中
央空调的温度控制器(恒温器,Thermostat),一个是烟雾和一氧化碳探测器(Protect),前者用于替代老式的中央空调控制器,并提供智能化
温度控制“服务”,后者替代老式的烟雾探测器,并提供人性化的危险警报。Nest产品的累计收入规模约为3亿美元,而Google的出价则为32亿美元。
nest如何能够成功?至少有三个原因:1)工业设计一流;2)“消费体验”出众;3)“可感受”的经济效益。
1)外观。nest由iPod之父Tony Fadell操刀设计,nest产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2)体验。基于算法、学习和云,nest
将恒温器变得像一个玩具,你只需要向左转一转,或者向右转一转,其他就完全不用关心,然后nest
就根据你的习惯自动为你调节温度、节约能源并提供可视化的使用报告。消费者购买、安装和使用nest恒温器,就跟使用iPhone一样,几乎没有学习曲
线。nest称,如果根据使用习惯为恒温器设定调节规则,将每年节省173美元的能源成本,但大多数时候,(90%以上的)消费者并不会这样做,因为一般
的恒温器都太复杂了,nest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3)效益。nest
不仅会详细统计每一种模式下的能源消耗情况,通过app展示给消费者,同时还会按月给消费者提供能源节约报告,为消费者提供节能指导。
智能家居未来的关键词是:“体验”、“服务”
过去的智能家居着眼于“控制”,即如何实现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对家庭中的电器进行控制,或者随时了解家庭的安全情况。全世界范围内已创造出多种技术和方案来完成这一理想,例如X10,Insteon,Z-Wave
等等。尽管从技术角度看,“控制”的实现都已毫无障碍,但是却并未真正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数十年中,智能家居的最大进步因该算是成本的降低。
未来智能家居市场的爆发,依赖于智能家居厂商思维的转变。控制技术将逐步成为一种基本要素,只有将复杂的控制变成令人轻松愉悦的“使用体验”,并且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时,才能真正掀起智能家居的消费热潮。
在二十年前,家用电器还处于“卖方市场”,技术不成熟,产品较低端,而到现在,主要家电厂商的制造工艺差距越来越小,硬件本身的差异度也在不断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10
年中,如果硬件本身的差异继续缩小,那么这一要素将不再构成消费者选择的主要标准,而消费者将越来越关注产品及相关的服务是否令人满意(当然,品质不过关的产品将完全没有市场,而独特的产品仍能创造价值,例如iPhone)。
智能家居时代的三个商业模式:
1.产品+App:产品仍旧能够创造价值,但是附加值不在制造本身,而在产品设计和使用体验。好产品+好体验最重要的一个商业模式,nest公司就是最好的诠释。
2.信息服务创造价值:以黑电等家庭内屏幕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低成本的资讯信息(新闻、股价、SNS)、娱乐资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等)、教育资源、家庭消费平台甚至个性化的家庭服务(远程服务);互联网公司都进军这一领域,例如乐视TV,小米盒子等等。
3.生活服务创造价值:以白电、小电等多元化家居设备为触角,获得消费者广泛的生活数据,并以此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服务,例如安全防护,食材配送,家庭卫生服务,故障维修等等。特别提下智能安防服务。
美国在安防服务领域发展较早,ADT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供安防服务,为消费者(当时主要是银行或者商店)提供额外的安全响应(在警察局和消防局
的基础上)。安防服务后来在美国得到全面发展,闭路电视提醒(CCTV)等也陆续被应用,且服务范围逐步扩张到普通家庭,形成了产业链。而我国目前智能家
居在安防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楼宇对讲,少数社区的对讲系统能够与小区保安中心对接,但是尚未出现成规模的安防服务商(A股相关上市公司:安居宝)。
——————————————————————————————————————————————
·附录2:智能家居产业链上的部分上市公司
——————————————————————————————————————————
欢迎加入易初公司微信平台获取更多、更新的资讯。微信平台以价值投资、成长投资、趋势投资为主,意在传播投资理念,解读行业发展,剖析个股资讯,发掘优秀公司,寻找低估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