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仁明:这样的台北故宫,还是中国的吗?

 fcx_cx 2014-03-11

数年之前,台北故宫历经多年的整建修缮,终于以崭新的样貌面世。一整修完毕,台北故宫便推出了极具分量的宋代文物“大观”展。此展之宋代文物,无论质量,均全球仅见;不管是海内海外,都算得上喧腾一时、颇为轰动。不过,看了这“大观”展之后,从此,我就再也没去过曾经造访数十遍的台北故宫了。

不再去,一方面,是因为日后我到台北,总匆匆去来,闲暇无多。二方面,也因不久之后,大陆开放赴台观光,霎时间,台北故宫人满为患;我长期住在乡下,不惯人多,一想到那潮也似的人群,多半就意态阑珊、兴趣缺缺了。

但除此之外,更关键的原因,其实是我对那“崭新”的台北故宫,压根不喜。

那天,我在“空间改造”之后的台北新故宫四处走、四处看,也四处听。我听到某些人对这“新故宫”的点评与议论:有人道好、有人赞赏,但是,有微辞者,其实也不乏其人;他们可能不习惯,更可能不喜欢。尽管不少人抱有反感、持有异见,可在此之前、在此之后,我从媒体看到的,却完全不是这回事。对于此次改建,台湾的媒体,可谓佳评如潮;他们对这“新故宫”,几乎都一面倒地称许;媒体说,这次的大整修,“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成功将故宫重新包装推销”。

这么说,其实也不无道理;“包装推销”云云,更是甚中肯綮。果然,经过如此“包装”、如此“推销”,台北故宫从此人山人海,台北故宫也开始忙着“文化创意产业”。改建后的“新故宫”,果然,多了时尚味,也多了商品味;这些气味,固然为文化弄潮儿所喜,也固然让习于逛商场的现代人所爱,但是,这样的台北故宫,还是中华文物最高殿堂的那个台北故宫吗?

在我看来,“空间改造”之后的台北新故宫,其实是被西方博物馆式的艺术观异化,更被时下横扫全球的商品逻辑吞噬了。台北故宫向西方倾斜,台湾那些西化的主流文化人当然一片叫好;新故宫向商品靠拢,世俗大众更乐得消费采购。于是,喧嚣杂沓、热闹非常,然而,这和台北故宫的“中华文物”的精神,是不是越离越远了呢?

精神一旦远离,台北故宫的“中华文物”不论如何傲人,都将逐渐丧失文化生命,都将逐步沦为“东方主义”式的装饰之物。正因如此沦丧,以往我最常闲坐片晌的四楼“三希堂”茶座就彻底变了样。但见整个四楼,处处有中国元素的装饰,大厅天井上也弄个书法,旁边还硬摆个线装书。但这一切,没真实感,没生命感,分明,都只是摆设、只是装饰,都只是一种消费式的小趣味、小新奇。你一走进去,就可清楚感觉得到,往日“三希堂”那种清雅朗阔的茶座氛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咖啡馆的气质外加资本主义式的时尚餐饮的消费情调。“三希堂”这些中国元素,无法让人感动,更不能使人产生文化的共鸣,除了“西体中用”(注)之外,说到底,也不过就是较高档的消费刺激罢了。

进了展场,问题更大。毕竟,展场才是博物馆的核心;展场能否有效地传达文物的能量,也才是判断博物馆成败的标准。可惜,台北故宫这模仿西方博物馆的新空间,根本就无法与收藏品的质感相对应;借着这展场的传达,文物自身的能量,不增反减、不强反弱。这样的减弱,源于文物与展场完全是两种相互背离、相互扞格的美学态度。譬如,一走在大厅敞阔阶梯的地毯上,那样的豪奢感、那样的空间氛围,活脱是电影《泰坦尼克号》头等舱的上流社会,摆在前头的,似乎就该是优雅高贵、凝重堆栈的巴洛克古典油画,而非壮阔宏大、巍巍雄奇的《溪山行旅图》。把《溪山行旅图》的高山流水摆在巴洛克般的环境里,那当然是种错置。

如此错置,涵盖了整个“大观”展。此番宋代文物的“大观”展,除了号称“故宫三宝”的北宋巨碑山水 (《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图》) 之外,南宋马远、夏珪的山水画幅,宋四家的书法,自然都是焦点,可除此之外,众所瞩目的,还有汝窑。

汝窑的宋瓷,光芒内蕴、温润如玉,其雨过天青般的色泽,论品格、论质地,在明清之后,就再怎么样也做不出来了。台北故宫的汝窑冠天下,以前每一回造访,我都一定要仔细端详的。但这回,只见“新故宫”的汝窑展厅,用极强烈的聚焦灯照射着,其夸大、其炫耀,竟完全有如最市侩的珠宝特展。

改建以前的台北故宫,有个历代陶瓷的常展区。每回,我必定去看,也几乎都要从藏品最多的清代、明代一路往前溯去;看到宋代的汝窑,总不禁心头赞叹;见了唐三彩的斑斓流动,则不免心向往之;但真让我伫足良久,凝视徘徊不忍离去的,却是那几个汉代的陶俑。汉陶质朴而大气,陶俑又特别有种喜气。我喜欢这样的喜气,更喜欢这样的质朴与大气。改建之后的“新故宫”,竟日标榜“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故宫”,终究与此质朴和大气,离得远了。

(注:“西体中用”是数十年来台湾的文化主流,譬如表演场地位阶最高的“国家音乐厅”、“国家戏剧院”,外表是中国式宫殿建筑,里头则彻彻底底是西方概念的表演厅;又譬如台湾最知名的表演团体“云门舞集”,外表上用了极多的东方元素,但骨子里则是和中国人格格不入的西方现代舞身体线条。)

作者是台湾文化学者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opinion./2014-03/1225636.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