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近日发布,对年幼的孩子能不能进行理财教育?家庭里的青春期教育和两性教育应该怎样开展……针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盲区和种种问题,全国妇联、教育部、民政部等7部委日前发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下称“《指导大纲》”)。据悉,这也是我国第一份由国家多部委联合颁发的、科学系统全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性文件。
昨天,记者专访了《指导大纲》起草专家、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教授。他表示,这份《指导大纲》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针对当前年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错误”来写的。
家庭教育分为5阶段
对于18岁以下的孩子,《指导大纲》提出了“分时教育”的新理念,即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分为0-3岁、4-6岁、7-12岁、13-15岁、16-18岁5个家庭教育阶段。且不同的年龄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都不一样,十分有讲究。
“在编制《指导大纲》的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年轻家长都觉得自己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渴望亲手培养天才儿童;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并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对学前教育的概念十分模糊。”杨雄告诉记者,0-6岁通常被认为是学前教育期,此次《指导大纲》中,特别对学前教育进行分段,因为对于0-3岁孩子和4-6岁的孩子的家庭教育,重点和难点是截然不同的。例如,0-3岁年龄段,家长主要应引导儿童逐渐掌握行为的基本动作和语言。而4-6岁年龄段的儿童直觉行动思维已很熟练,并开始逐渐掌握具体形象思维。为此,家庭教育的重点要转向关注儿童的日常交往行为,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体育锻炼。
按照《指导大纲》,7-12岁年龄段应重点培养儿童掌握好情绪情感;13-15岁开展适时、适当、适度的性别教育;16-18岁要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心态和理想信念。
家庭教育并非无师自通
“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无师自通的,这恰恰错了。”杨雄说,新编制的《指导大纲》传递的一个核心信息是,要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首先要上课、要学习。
两性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难题。不少专家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国内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两性教育存在两个极端。对于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异性交往,以及性生理、性心理辅导等内容,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一股脑地都灌输给孩子。
《指导大纲》建议家长对儿童进行“适时、适当、适度”的两性教育。但如何做到“适时、适当、适度”,家长首先要接受学习和培训。
“现在的孩子,能通过互联网获取关于两性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可能是片面的,更有一些是不健康的。”杨雄介绍说,当儿童成长到13-15岁时,这个阶段正是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此时,家庭教育的重点就应该转向青春期教育,加强儿童的性道德观念教育。而当孩子成长到16-18岁,引导他(她)们与异性正确交往,应该纳入家庭教育的范围。
记者注意到,《指导大纲》明确提出,对家庭教育的工作指导,必须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妇联的工作范围。换言之,家庭教育不能是家长闭门对孩子进行教育,相反,它应该结合学校和社会教育,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培养孩子理财观念
《指导大纲》还提出了家庭教育领域的诸多新理念,不少建设性意见已经直接回应了家长在实际开展家庭教育中的疑问。
记者注意到,此次颁布的《指导大纲》,理财教育已经被“正大光明”地提出:对于7-12岁的孩子,家长应该培养其劳动观念和适度消费习惯,要“鼓励儿童参与家庭财务预算,合理支配零用钱”。因为适时的理财教育,可以让孩子从小建立量入为出的观念,防止欲望膨胀。
在调研中,专家还接触到不少儿童,其父母皆为白领、文化程度较高,但孩子的行为规范却不如人意。细究之下发现,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是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养育工作主要由保姆或祖辈取代。为此。《指导大纲》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队伍的培育,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有专家甚至提议,针对目前城市里不少孩子由保姆或钟点工接送、带教的实际情况,不妨在家政培训中增设儿童教育的专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