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靖山城武庙

 道场所志 2014-03-13
        南靖山城武庙原称山城大庙,位于南靖县山城市区中心,始建于明代中期。《南靖县志》(民国稿本)云:“山城大庙,原为元湖社韩姓基地。清初年,海澄一等公黄士简,予告回籍平和,途次荆城,见大庙龙气磅礴,地脉钟秀,乃谋建武庙,崇祀关侯。至今香火仍盛,四方士女到地参拜者络绎不绝。”历代迭有修葺,至今庙中保存有清代和民国年间的两个重修碑记。199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庙坐南朝北,为二进两廊一天井结构,具有明代和清代建筑和雕刻艺术风格。大门旁有一开口一闭口两只石狮。大门扇上绘秦琼尉迟恭二将画像。门联云:“庙枕荆山壮气峰峦回,庭环斗极贞心日月悬”。前墙由青色花岗岩石板砌成,上雕龙、虎、麒麟、仙鹤、鹿、三国人物故事。两个石雕日月窗,窗棂镂刻蝙蝠八龙图案。前进为拜庭,中有天井,左右两通廊,后进为正殿。殿内正中供奏关圣帝君,两边供关平太子和周仓将军,左右通廊供伽蓝爷和土地公。关圣帝君塑像两旁有古联云:孔之后天地 为参,汉以来圣神第一。横匾曰:心悬汉日。天井石柱挂一清道光年间做的木刻对联,上联云:“我国家崇功报德武庙应同文庙流芳”,下联已被洪水冲走。正殿内左悬两口大钟,右边一大鼓。庙里保存一面爪哇大锣(印尼制造的),清嘉庆23年戊寅(1818年)弟子陈军林答谢。
       庙宇边墙和后墙下部为石砌,上部砌青砖,上盖琉璃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前后两道屋脊都有四龙雕塑,檐前屋角多有彩塑,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古代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武庙正前方有一堵高大照墙。庙前埕地铺设石条,埕中竖一根旗杆(4丈8尺高),左右两棵老榕树。一棵植于建庙时,已有500多年树龄,另一棵也有200多年树龄。庙前立有《肃清庙前碑记》石碑(清乾隆54年立)。旧城改造后,庙前开辟为一宽阔草坪绿地,修花坛,备石凳,供人们休闲。
      庙前石板埕地传说是一位叫高百万的富商捐款铺设的。高百万小时很穷,他做小买卖每天经过庙前,见地面坑洼不平,就向关圣帝君许下愿心,说他将来发达了,就把埕地铺上石板。后来,有一天拾到一位从南洋回来的侨客的一本帐簿,交还给那位侨客。于是那位侨客就叫高百万到南洋去做生意。靠着勤劳、智慧和诚信,当年的穷小子终于成了百万富翁,就捐资铺石板。
       庙前那根旗杆也有一段来历。据传说,周仓化名到省里赴考,得了武举。可省里派人来山城大庙口却找不到新举人。见到那考举的人面容跟周仓塑像一模一样,而且也姓周,才醒悟是周仓显灵去赴考。因此,在武庙前立了根旗杆。老人说,周仓还常常变作小孩跟小孩子们玩耍,把小孩子们弄哭了,就拿铜钱给他们买糖果,可后来铜钱却变成了纸灰。又传说,关圣帝君的马,夜里常跑到田间吃麦子,后来在庙前那堵照墙旁边修了围栏,马才不会再夜出吃麦子。
武庙历来是山城圩民俗宗教活动中心。每年两次庙会(正月十三和六月十三)。正月十三为关圣帝君诞辰,唱戏三天,做法场,还有龙艺、棚艺、跑马、舞狮等文艺活动。最热闹的是扎彩楼。每逢鸡年(酉年)为扎彩楼年,逢兔年(卯年)为扎草坪年。武庙最后一次扎彩楼于民国34年(1945年)10月间,彩楼有7层(9丈6尺高)。山城扎彩楼是由武庙、硕仁宫(杉行街)和硕仁宫(水阁街)三座庙各扎一座彩楼。武庙扎的彩楼为最大型,有四个台面,而另外两个宫所扎的彩楼规模较小,只有一个台面。三座彩楼间相连的街道,上遮盖五色布,不见天。彩楼一层做戏台,请潮剧戏班唱戏。二层以上都由彩色纸扎成各种人物、动物,有狮子、麒麟、孔雀、凤凰、双喜、八卦、山水花卉、历史人物,各层都点燃上百盏油灯,最高一层点三支斗灯。还有做法会,道士在彩楼顶层舞剑作法,敲爪哇锣,十天十夜,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南靖县志》(民国稿本)云:“若山城之彩楼,则以克制紫荆山而设。盖谓山居(离)位,结彩楼例须引水入市,取水能制火之义”。“十二周年一举行,其所为彩楼高十三层,每层钩心斗角,备极精巧,靡费不可以数计”。
        武庙不仅为山城境内外信众所崇仰,连台湾同胞也多次组团到武庙进香。1989年和1990年由台湾巡安宫管委会副主任吕进发和国际狮子会300—C2区(龙井狮子会)会长蔡奕东,蔡 修组团到武庙进香,并将关圣二帝、关平太子和周仓将军三尊金身请回台湾供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